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站在远处的刘晓庆

2024-01-25 02:27840

当我准备回忆和谈论刘晓庆的时候,才发现,最有资格谈论她的,是我母亲。上世纪80年代“刘晓庆”无处不在,母亲更是真正把她带进了我们家,带进了我们的生活。

1982年,我家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农机公司的大院,母亲是县革委会秘书,父亲是农机公司的工人。生活非常简单,上班下班,上学放学,住房由单位分配,蔬菜由单位供给,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也辐射到我们,许多物资都是优先供应的,布料、电器,就连邮票也会提前在新疆发行。在偏远的南疆,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电影(包括内部电影),以及无处不在的刘晓庆。

《小花》、《瞧这一家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火烧圆明园》、《北国红豆》、《芙蓉镇》……还有1988年解禁的《原野》,她在里面扮演花金子。上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那些电影,她都有份,《大众电影》总是出现她的照片,报纸上刊登她的言论、轶事、绯闻,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盛世和刚刚起头的娱乐消费潮里,她是绝对的主角。

电视时代开始,她又顺理成章地进入电视。先是春晚,再来是电视上出现的一种摇奖晚会,一边公开摇奖,纪念奖三二一等奖这样摇上去,一边表演节目。一等奖通常是大彩电,非常刺激。刘晓庆常常出现在这些晚会里,唱一段《刘海砍樵》。有次在隔壁人家里看电视,又是摇奖晚会,她出来了,模仿港台明星的打扮,穿一身中式的花褂子,头上插着许多绢花,唱了一首《家乡》:“青青绿草铺满山下,路边开野花,河水弯弯,围绕着它就是我的家,风儿吹动花儿树枝,天边挂彩霞,一片安详一片幽雅,它是我的家……”唱着唱着,她非常妩媚地蹲了下去,用手绢朝天比一比,站起来又唱,那是内地明星身上完全没有的一种做派。

终于有一天,她切切实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不是以一个远处的明星,而是以一个在“自我”上有突破的人。当年的《文汇报》有一块小说连载,在阅读材料稀缺的当年,那块报纸是要剪下收藏的。有段时间,我因为勤做家务,得到特权,可以剪报收藏一部侦破小说。小说里的大反派,为了方便走私,长年累月地在眼睛里放一片薄薄的鱼鳞,伪装成瞎子。后来,《我的路》开始在《文汇报》连载,我7岁,不爱看,但还是每天追,有个细节现在还记得,她写到一个男人,帮她把自行车抬到楼道里,两个人默默无语。也是那段时间,报纸开始批评刘晓庆,因为她的高调张扬、她的自我奋斗论,以及她的离婚——在当年,离婚是件大事,我们整个策勒第二小学,也只有一个同学的父母是离了婚的,他放学要晚走半个小时,以避开我们。但是,有天我发现,母亲在剪报收藏《我的路》,剪掉了那一栏连载的废报纸,丢在垃圾桶里。

在实现自我这件事上,母亲是夹心阶层,她的父亲——我的姥爷,比她有魄力也更有机遇。他在上世纪30年代卖掉家里的水地投奔革命,他也很有生意头脑,为给组织筹措经费,他开过煤场和纺织作坊,都很成功。上世纪80年代风气一开,他就鼓励母亲和几个舅舅“赶快做生意”,但舅舅们已经被造就成单位人,战战兢兢,从那时到后来,一直没脱离“单位”的荫庇。母亲稍微活络些,一直酝酿做点买卖。上世纪90年代中,她生病退养,曾经筹划开一间电器商店,货源都联系好了,启动资金难住了她——3万块,当时一套房子不过1万多块。

1982年,剪报收藏《我的路》时,母亲也有爱慕者,那位男士是武装部部长,来自河南——这直接引发了我对河南人的良好印象,并且持续多年。部长每到周末就到我们家来做客,我们家的人要去和田,他就负责联系军车。他喜爱摄影,郊游的时候,负责给我们全家人拍照。但30年后,当我翻检旧照片,却发现我们没有他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在当时,他可能已经决定,要把自己从这家人的记忆里除掉。

而在我母亲的对面,有一个刘晓庆,她做了她本来能够做却永远没能做成的一切事。她一生低眉,她却那么风生水起;她经历了衰老和死亡,她却永远那么明艳地站在远处,不老,甚至逆生长,像一个幻觉,甚至母亲的生意人之梦,她也那么剽悍地实现了。但母亲没看到刘晓庆2002年遭遇的牢狱之灾,母亲在1999年去世了。

我把母亲对她的观望、好奇延续了下去。后来,我知道了好多事,比如因为连载《我的路》,《文汇报》的总编马达先生还曾和高层领导对谈,讨论刘晓庆的“个人奋斗”是否值得宣扬,我还知道了李翰祥和刘晓庆的合作,知道了《家乡》是汪明荃的歌,知道了刘晓庆曾经作为内地演员的代表和林青霞对话,知道了亦舒对她的讥讽,看到了海外华人写下的刘晓庆出访印象,也知道了她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关系。还有那些与她有关的书——《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们为刘晓庆辩护》、《刘晓庆422天的痕迹》,或者在旧书网上搜寻,或者电子书,我也都找来读过了。关注一旦成为习惯,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这一切,始于1983年,始于我在垃圾桶里看到那张破损的报纸——我7岁,心里却“咯噔”一下,仿佛隐约看见了一个秘密。在不被允许渴望的时候,渴望,就是一个莫大的秘密。那张剪报,暴露了这个秘密。

刘晓庆不知道这些。她只是在远处,负责永远明艳,永远自信到近乎跋扈,在作为下一代人的我已经开始走向身心溃败时,她却益发蓬勃。我甚至疑心,当我发现自己的渴望也只能成为一个秘密的时候,她依然伫立,在时间深处,在一张飘向宇宙的剪报上,嘤嘤地唱着什么,妩媚地蹲下,然后站起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怕穿皮鞋的母亲
1印象中,母亲从没穿过皮鞋,她说穿上就怕,皮鞋太硬,磨脚,哪有自己缝制的布鞋穿着舒服呢?记得那年第一次领工资,1000元,钱一到手,就毫不犹豫拿出300元为母亲买了一双皮鞋。拿回家,本以为母亲会非常欢喜,没想到她把鞋子翻过来倒过去看了几遍,

0评论2024-01-2596

父亲母亲
父亲是个木匠。十八岁时,父亲拿到大学通知书,在村边的小河旁边哭了整整一下午,然后擦干眼泪,把大学通知书折成豆腐干,放在自己贴身的汗衫口袋里,向着小河对面的大山猛喊几嗓,谁知,大山的回应又把他的眼泪催了出来。十八岁的父亲,从此承担起照顾多病的

0评论2024-01-25166

我替你记忆一切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充当司机,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就跟闹着玩

0评论2024-01-25166

父母面前,请放下手机
作家陌罂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散文《躺在母亲身边》——文中的母亲病了,女儿在医院里陪床。母亲长期病着,她自己不当回事,大家也就都跟着不当回事,偶尔还会埋怨母亲,这时的母亲感觉无措,仿佛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情。就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亲爱的女儿就在身旁

0评论2024-01-25103

父母老了,别让我们的爱迟到
没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阻止不了这天到来。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侵蚀父母的年华。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

0评论2024-01-25170

陪着父母去旅行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

0评论2024-01-25103

别偷走父母的快乐
主持人马东讲起这样一件事:他的母亲喜欢看电视购物,她买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的包包,说是原价近两万块钱,她只花了九百多就买下了,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马东知道母亲上当了,却对母亲说:“这包真漂亮!”马东清楚,母亲一个人生活,除了看电视

0评论2024-01-25160

最美味的早餐
记忆中很多年,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的:鸡蛋面条。从来没有更换过。鸡蛋就是普通鸡蛋,面条是外面买的成把的挂面。不粗不细的那种。母亲似乎只会做这一种早餐,葱花爆锅,放入水,水开了以后放入挂面,再打进去整鸡蛋,鸡蛋不多不少,一人一个。小时候,不

0评论2024-01-25174

父亲的花
父亲第一次养花。说是花,其实是草。品种很简单,不是昂着头展开心形绿叶的绿萝,就是白绿掺雜、垂下细细尖尖茎叶的吊兰。养它们的初衷,也不是陶冶情趣、美化房屋,而是为了让它们吸收屋里的甲醛。这些花是物业公司给我们送来的,一个漂亮的工作人员说:“吸

0评论2024-01-2581

台风中的父亲
一晚上10点,中风出院的父亲回到家。远远近近的亲戚们第一时间前来探望,每个人都说着自认为能安慰父亲的话,几个女亲戚一进门就抱着父亲哭。父亲倒是很淡然,一副無所谓的样子:“这不是回来了嘛,哭什么?”折腾到凌晨1点多,人潮终于散去,父亲这才露出

0评论2024-0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