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43顶女帽

2024-01-23 20:46530

小渊小时候,就很少见到一家团聚的日子。她的父亲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了40年,母亲在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照料一家老小,同时在一家街道小厂兼任会计。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做粗活来贴补家用。她刷洗过牛奶厂的玻璃奶瓶,为小旅馆搓洗那些粗重的窗帘与床单,还为煤墼厂打过煤墼。

小渊记得,打完煤墼回来,母亲洗头发能洗出一盆黑水来,指甲缝里都是黑乎乎的煤屑,剔都剔不掉。而此时,这位昔日纱厂老板的二小姐,已经干活干到十个指甲都劈裂了。

母亲毫无怨言。小渊在小时候见识过同学父母的各种猜忌、计较、吵嘴,倍感困惑一自家父母,是怎样在这样两地相隔、无所扶持的情境下,一直保持着安之若索的和谐的?小渊成年后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原来小渊父母的情感纽带有两个,一个是两人对古诗词的热爱,另一个居然是,父亲这一生为母亲做了43顶帽子。

只说后者。小渊母亲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患上日光性皮炎,只要一晒太阳,脸上就会起红斑。偏偏她为养家承担的很多活计,都要顶着毒日头完成。父亲知晓后,一声不吭,很快托回沪探亲的同事为母亲带回一顶米黄色的草帽。那是父亲找编草帽的老乡学习,自己用青稞秆编织的。为了让母亲戴在头上舒服,父亲把青稞秆浸水3次,捶软3次,又曝晒3次。

之后,父亲一发不可收,专门以一名航天工程师的智慧,为母亲做帽子。布帽子、粗麻帽子、竹丝帽子、软藤帽子……礼物源源不断地从酒泉寄回,或者托人捎回,而帽子永远是母亲一个人的。这让母亲在逐渐成年的女儿面前都有点不好意思。

然而,无病无灾的美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在父亲即将退休的那一年,母亲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病情逐渐发展,到父亲退休回沪的第5年,母亲连女儿和外甥都不太认得了。

她还认得父亲吗?也许是认得的。至少,她对这个每天拉着她的手,带她一起去菜市场、去超市、去图书馆的男人,有着一股莫名的信赖感。她并不反感他在身边,絮絮叨叨把古诗词吟咏给他听。她也许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忘了他为何坐在她的近旁,忘了他们共同经历的坎坷岁月。但是,只要他哄她戴上帽子,只要他伸手将她帽子上的饰带系好,把帽檐小心调整到既不会遮挡她的视线,又能为整个面部遮阳的位置,她就一反原先的烦躁、焦虑,她的脸上不再有与病魔争斗拔河的苦楚与虚弱。安详的感觉回到她脸上。那一刻,她像是一个无病无灾、一辈子过着安逸生活的儒雅老太太。

父亲对母亲已经迁就到连女儿们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了。母亲抱怨过饭软饭硬、茶烫茶凉,抱怨过帽子太重、帽檐太大、帽顶太深、帽箍太紧。“你看我一戴上帽子,就像孙悟空被念紧箍咒。”偶尔清醒时,母亲还会开这样的玩笑。为了母亲的舒适与平静,父親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已经70岁了,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卖女帽的地方,不顾营业员的白眼,一顶一顶地试戴帽子。他对所有现成的帽子都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布料城买到一种类似《红楼梦》里提到的“软烟罗”面料,自己画图,为母亲设计各种英式遮阳帽。

父亲得意的设计成功了。这种帽子拿在手上几乎没有分量,表面却有无数反光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射阳光。它像一只小小的飞碟或者鸟巢,驻留在母亲白发稀疏的头顶上。帽檐上盛开着手工卷制的玫瑰花,或者蹲踞着一只光彩熠熠的蝴蝶,这让母亲有点佝偻的身躯忽然散发出一点点美的光辉。邻居们见到“梁家阿婆”出门,都会停下来,由衷地夸赞她的帽子,夸赞她的气色与风度。母亲带着一点茫然的单纯表情,很受用地听着。邻居们有点困惑地对小渊父亲说:“阿婆依旧漂亮、有风度,不像一个病人呀。”

小渊意识到,父亲是以他独有的方式,维护了母亲迟暮之年的尊严。基于心中深沉、默然的爱,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为家庭承担了半辈子重担的妻子,因为老病相催,再也不能体面、优雅地活过最后一段岁月。

他做到了。他以43顶帽子,构筑了一个只有他们夫妻能懂的小世界,一个唯有他们携手搀扶的小世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怕穿皮鞋的母亲
1印象中,母亲从没穿过皮鞋,她说穿上就怕,皮鞋太硬,磨脚,哪有自己缝制的布鞋穿着舒服呢?记得那年第一次领工资,1000元,钱一到手,就毫不犹豫拿出300元为母亲买了一双皮鞋。拿回家,本以为母亲会非常欢喜,没想到她把鞋子翻过来倒过去看了几遍,

0评论2024-01-2585

父亲母亲
父亲是个木匠。十八岁时,父亲拿到大学通知书,在村边的小河旁边哭了整整一下午,然后擦干眼泪,把大学通知书折成豆腐干,放在自己贴身的汗衫口袋里,向着小河对面的大山猛喊几嗓,谁知,大山的回应又把他的眼泪催了出来。十八岁的父亲,从此承担起照顾多病的

0评论2024-01-25155

我替你记忆一切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充当司机,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就跟闹着玩

0评论2024-01-25154

父母面前,请放下手机
作家陌罂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散文《躺在母亲身边》——文中的母亲病了,女儿在医院里陪床。母亲长期病着,她自己不当回事,大家也就都跟着不当回事,偶尔还会埋怨母亲,这时的母亲感觉无措,仿佛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情。就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亲爱的女儿就在身旁

0评论2024-01-2595

父母老了,别让我们的爱迟到
没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阻止不了这天到来。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侵蚀父母的年华。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

0评论2024-01-25160

陪着父母去旅行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

0评论2024-01-2592

别偷走父母的快乐
主持人马东讲起这样一件事:他的母亲喜欢看电视购物,她买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的包包,说是原价近两万块钱,她只花了九百多就买下了,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马东知道母亲上当了,却对母亲说:“这包真漂亮!”马东清楚,母亲一个人生活,除了看电视

0评论2024-01-25142

最美味的早餐
记忆中很多年,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的:鸡蛋面条。从来没有更换过。鸡蛋就是普通鸡蛋,面条是外面买的成把的挂面。不粗不细的那种。母亲似乎只会做这一种早餐,葱花爆锅,放入水,水开了以后放入挂面,再打进去整鸡蛋,鸡蛋不多不少,一人一个。小时候,不

0评论2024-01-25159

父亲的花
父亲第一次养花。说是花,其实是草。品种很简单,不是昂着头展开心形绿叶的绿萝,就是白绿掺雜、垂下细细尖尖茎叶的吊兰。养它们的初衷,也不是陶冶情趣、美化房屋,而是为了让它们吸收屋里的甲醛。这些花是物业公司给我们送来的,一个漂亮的工作人员说:“吸

0评论2024-01-2576

台风中的父亲
一晚上10点,中风出院的父亲回到家。远远近近的亲戚们第一时间前来探望,每个人都说着自认为能安慰父亲的话,几个女亲戚一进门就抱着父亲哭。父亲倒是很淡然,一副無所谓的样子:“这不是回来了嘛,哭什么?”折腾到凌晨1点多,人潮终于散去,父亲这才露出

0评论2024-01-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