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妈,放下您的刚强吧

2024-01-23 17:11450

1

从小到大,关于母亲,我从别人那里听到最多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刚强。但我年幼时对母亲的印象没有刚强,只有忙碌。

我们老家人多地少,父亲一年里有大半年的光景都在外打工,母亲照料着两亩薄田,还要喂鸡养猪,总是从早忙到晚。年幼的我很黏母亲,经常抱着她的腿不让她干活,母亲抱起我,脚下围着一群讨食的鸡鸭,猪在圈里饿得哄哄拱门,村外的地也该除草了……母亲顾得了这头又心系着那头,恨不得生出八只手,但是那时,她的脸上常有笑意。

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是在我8岁那年。他攒够了积蓄给母亲买了一台缝纫机,他说母亲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就不用再那么忙了。住了几天父亲又走了,穿着母亲用缝纫机给他做的新衣,从那以后,我再见父亲,就只有桌上的照片了。

家里的大山倒了,日子也难起来。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孤儿寡母是受人同情的对象,也是容易遭人欺负的对象。

我家前屋的邻居一直与我们不太和睦,偏偏有两块田地又东西相邻。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收麦季,母亲领着我去割麦子,到地里时发现邻居家的麦子已经收了一半,他们是从东往西割的,母亲一眼望过去,就觉得自家的麦子少了,她仔细看了看,果然少了两犁。我愤愤不平,要去找邻居理论,母亲却拦住我说:“你能把他们抱到河里去还是井里去?”我说:“我都不能,但我要讨回咱家的粮食!”母亲说:“要是你不能,那粮食也是讨不回来的了。算了,干活吧。”母亲蹲下身挥舞起镰刀,不知是不是天热的缘故,她的脸一直红红的,眼圈也红红的。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现实面前,我是那么无力。

2

那一年的寒假,母亲格外忙碌,因为她又多了一项活计:裁衣。临近年关,做衣服的人格外多,大到为人量身订做,小到收裤脚,一毛钱的营生母亲也来者不拒。她伏在缝纫机前,从晨曦忙到深夜,案上的半成品衣物依然堆得那么高,缝纫机的哒哒声让我心安,又让我心疼。

为了帮母亲分担,我主动接起了喂鸡的活,家里养着三只母鸡一只公鸡,母亲说了,等到过年,公鸡给我炒了吃,母鸡送一只给姥姥,剩下的两只母鸡,留着生蛋。鸡舍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上面罩一面旧网,我给鸡喂水时,发现那只盛水的碗倒了,我伸了伸胳膊,够不到碗,就只好掀开旧网跳进鸡舍。鸡群一阵躁动,那只公鸡扑腾着翅膀,顺着网面的开口飞了出去。

我到处找这只公鸡,在村里焦急地转了两圈,又跑到村外的地里瞭望,却都不见公鸡的踪影。我心里一落千丈,不甘心年夜饭上少了一盘垂涎已久的美味,更不愿意让操劳的母亲失望心疼。

等我有气无力地走回村里时,却忽然生出绝处逢春的喜悦,因为我看见我家的大公鸡,正被前屋邻居家的两个儿子抓在手里!我急忙上前讨要,可他俩却说这公鸡是捡的,怎么也不肯还给我。他俩都比我大,我打也打不过,抢也抢不过,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拎着鸡跑了。

我回到家中,向母亲讲述,讲着讲着,委屈和恼恨就上来了,我咬着牙,扑进母亲怀里大哭。我说我抢不过他们,我想吃鸡肉,更想让母亲吃鸡肉……

母亲为我擦去眼泪,牵着我的手就去前屋的邻居家。可他们不让我和母亲进门,待母亲说明来意后,那家的男主人用一副无奈的语气说:“你家的公鸡我没见着,大概是孩子抓到哪里烤着吃了,孩子嘛,顽皮,我们也没办法!”说完就关上了大门。我不依不饶地拍打门板,不一会儿,他家就传出了赶骂的声音。

母亲一直一言不发地站在邻居家门前,直到我拍累了喊累了,回头望着母亲,说:“妈,他们不还了,我们还是回家吧,明年再养一只公鸡。”母亲却摇摇头。她一直在那里站着,沉默着,直至太阳西沉,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母亲的侧脸,反射出俨然的光芒。村里人窃窃私语,遥遥观望,我下意识地低着头缩着身子,母亲却紧紧牵着我的手。渐渐地,母亲的力量好像传给了我,我也昂首挺胸,站得笔直。

最后,那家人终于松口了,还了我家的公鸡。抱着公鸡回家时,我说不出的兴高采烈,不只是因为失而复得的公鸡,更是因为我隐隐觉得,身边又有座大山矗立起来了。

3

母亲展现出她的刚强之后,脸上的柔和渐渐隐去,待人接物都严厉了起来。姥姥家就是做裁缝的,母亲从小跟着学,手艺好,悟性高,她去买回做衣服的书籍,照着上面做出的新样式,独特又美观。因此,尽管她不苟言笑,但来找她裁衣的人却络绎不绝,而且很少有欠账的。

母亲不光裁衣,她还办了个培训班,收了几名学徒,教她们裁衣。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踩着缝纫机的踏板,在富有节奏的哒哒声里,为我缝出了初中和高中的学费。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少做衣服穿了,而是去集市上、商场里购买成品。母亲见生意难以经营,就去了一家服装厂打工,她管理着一个小组,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虽然她们小组的成品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却没有人愿意亲近母亲。母亲总是孤独地指挥着,忙碌着。

那时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快点成人,早日挣钱,让母亲能松口气,过上舒心的日子。等到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之后,母亲却不肯休息,因为她还记挂着帮我攒钱娶媳妇。

我结婚了,母亲依然不肯休息,她说撑起一个家不容易,她得帮帮我。

我和妻子住在单位的家属楼,80平米的房子,足够让母亲搬来同住了,可母亲却不同意。直到妻子坐月子时,母亲才暂时搬来照顾。我们住在一楼,窗外是块小广场,那时广场舞渐渐兴起,小区里的阿姨大妈们也组织起来,每天晚饭过后去小广场上跳上两个小时。音乐声就在窗外,儿子经常在熟睡时被惊醒哭闹。

过了两晚,母亲就忍不住了,她去广场上制止,但她不是这个小区的住户,说话自然没有威力。母亲便不再说话,就守在音响旁,一旦音乐声大了,她就动手调小。就这样耗了三天,一来有其他受扰住户的声援,二来那些跳舞的大妈们也意识到了给人带来的不便,就自发搬到离小区不远的公园里跳舞了。

小区的安静环境得益于母亲,可同事们也都传开,我有一个“凶妈”。

妻子出了月子后,母亲又照料了半个多月,就坚持要搬走。我想趁机劝她住下来,可母亲却说,她的脾气太刚强了,儿媳妇虽然孝敬,但心里怕她,长期相处我们小两口肯定闹矛盾。

母亲搬走时,抱着孙子,脸上流露出依依不舍的表情。妻子察觉到了什么,就委婉地表示让母亲别走,我也在一旁帮腔。可母亲瞪我们一眼,说:“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我趁着还能干,去帮你们挣点,等老了就干不动了!”母亲说完就走了,坚持不让我们送。

4

我儿子8岁时,刚强的母亲忽然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一向不肯与我们同住的母亲,在我和妻子的软语要求下,终于搬进了我们的小家。

在一个黄昏,我扶着母亲出门散步,忽然发现母亲比从前矮了许多。我转头看过去,惊觉母亲的背竟然这样弯了,双肩也佝偻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母亲的侧影,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傍晚,夕阳也是这样映照着母亲,只是那时的母亲,满脸都是俨然和隐忍的表情,年幼的我偎在她的身侧仰望着她,从她那里寻找勇气。而此时的母亲,脸上是多年来用刚强雕刻出的纹路,有些习以为常的木然,而长大的我,竟要俯视,才能看到她的脸了。

我偷着擦了擦眼泪,对母亲说:“妈,您还记得我在婚礼上许的愿望吗,我说我已成家,下一步就是立业,不敢说给您大富大贵,只愿您脸上常有笑容。妈,听我的,别再搬回老家了,也别出去干活了,如果非要干活,就在家给我们小两口做做饭、带带孩子。妈,求您了。”

知子莫若母,母亲没有看到我擦去的泪水,却看到了我心里的长河,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刚强,长出一口气,强行挺着的背又弯了些,依靠在我的手臂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怕穿皮鞋的母亲
1印象中,母亲从没穿过皮鞋,她说穿上就怕,皮鞋太硬,磨脚,哪有自己缝制的布鞋穿着舒服呢?记得那年第一次领工资,1000元,钱一到手,就毫不犹豫拿出300元为母亲买了一双皮鞋。拿回家,本以为母亲会非常欢喜,没想到她把鞋子翻过来倒过去看了几遍,

0评论2024-01-2585

父亲母亲
父亲是个木匠。十八岁时,父亲拿到大学通知书,在村边的小河旁边哭了整整一下午,然后擦干眼泪,把大学通知书折成豆腐干,放在自己贴身的汗衫口袋里,向着小河对面的大山猛喊几嗓,谁知,大山的回应又把他的眼泪催了出来。十八岁的父亲,从此承担起照顾多病的

0评论2024-01-25155

我替你记忆一切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充当司机,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就跟闹着玩

0评论2024-01-25154

父母面前,请放下手机
作家陌罂曾经写过一篇很好的散文《躺在母亲身边》——文中的母亲病了,女儿在医院里陪床。母亲长期病着,她自己不当回事,大家也就都跟着不当回事,偶尔还会埋怨母亲,这时的母亲感觉无措,仿佛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情。就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亲爱的女儿就在身旁

0评论2024-01-2595

父母老了,别让我们的爱迟到
没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阻止不了这天到来。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侵蚀父母的年华。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

0评论2024-01-25160

陪着父母去旅行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

0评论2024-01-2592

别偷走父母的快乐
主持人马东讲起这样一件事:他的母亲喜欢看电视购物,她买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的包包,说是原价近两万块钱,她只花了九百多就买下了,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马东知道母亲上当了,却对母亲说:“这包真漂亮!”马东清楚,母亲一个人生活,除了看电视

0评论2024-01-25142

最美味的早餐
记忆中很多年,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的:鸡蛋面条。从来没有更换过。鸡蛋就是普通鸡蛋,面条是外面买的成把的挂面。不粗不细的那种。母亲似乎只会做这一种早餐,葱花爆锅,放入水,水开了以后放入挂面,再打进去整鸡蛋,鸡蛋不多不少,一人一个。小时候,不

0评论2024-01-25159

父亲的花
父亲第一次养花。说是花,其实是草。品种很简单,不是昂着头展开心形绿叶的绿萝,就是白绿掺雜、垂下细细尖尖茎叶的吊兰。养它们的初衷,也不是陶冶情趣、美化房屋,而是为了让它们吸收屋里的甲醛。这些花是物业公司给我们送来的,一个漂亮的工作人员说:“吸

0评论2024-01-2576

台风中的父亲
一晚上10点,中风出院的父亲回到家。远远近近的亲戚们第一时间前来探望,每个人都说着自认为能安慰父亲的话,几个女亲戚一进门就抱着父亲哭。父亲倒是很淡然,一副無所谓的样子:“这不是回来了嘛,哭什么?”折腾到凌晨1点多,人潮终于散去,父亲这才露出

0评论2024-01-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