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
我有个朋友叫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
我另一个朋友冯唐,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同学一个答对了。”
老罗和冯唐把背标准答案的时间省下来,都早早地干了自己喜欢的事,我属于第三种,没办法脱离又没勇气反抗。课堂上安分守己一声不出,但什么也听不进去,低头在纸上乱写乱画,考试时对鲁迅先生瞎揣摩一气,卷子打着红×发下来。
那时候山西小县城还一片僵冻,离开学校无处可去,没有公交车,没有店铺,没大排档,没书报亭。有一个红星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时才能进。这里算全城的文娱中心,几个老人坐着小马扎在电影院门口晒太阳,怀里搂着小孩儿。没有猫狗这样的宠物,小孩拿根绳牵着田鼠走来走去,它用后脚站着端着干馒头吃。还有几个小混混,电影院门口光秃秃摆着两个开裂的台球案子,五毛钱打一小时,他们嘴角斜粘着烟,呛得眯起眼,冷风里猴着身子打球,军大衣领子尖竖着,衣角拖在地上磨得黑亮,追逐女生时粗糙又凶狠,毫无浪漫之感。
除了这些“闲人”,大家都呆在单位——这个形容流水线上产品的数量词,人人嵌在其中。我父母都在“文革”中辍学,受尽动荡之苦,觉得进不了单位像残次品一样让人恐惧,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的财务会计专业,毕业分配进铁路局。邻居们都说这工作好,不用风吹雨淋,只要算盘打得快,胳膊上一副蓝袖套,稳稳当当一辈子,还能坐火车不花钱。为了能这样生活,父母以他们的方式保护我,课外书是“闲书”,不能看。晚饭时可以看全国统一转播的新闻节目,因为里面可能有考试内容。
我对这种生活没什么情绪,因为给我自由,我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高中时,我妈买了一台红灯牌收录机让我学英语,短波能收到台湾电台,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守着听“亚洲之声”、“中广流行网”。有期节目,沈琬说一个叫黄家驹的人当天意外去世了,播放了他的歌《关心永远在》,说:“人生在世就要珍惜,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分下一秒会在哪里。”说的时候她哭了。
我当时不知道黄家驹是谁,她说的也没什么出奇,寻常情理,但打动了我,那之前没有成年人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过话。
半年后,我考上了铁道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干了人生里第一件主动的事,到湖南省电台去找工作,领导把我打发走了,因为当主持人必须学过播音,由国家分配。回到学校我用磁带录制了一期节目,名字抄袭陈乐融的《另一种声音》,又去了电台,一个叫尚能的主持人听了五分钟,说:“今天晚上在我节目里播。”他没去征求领导同意,就这么做了。
就这样,我进入了传播行业,直到现在。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鲁迅与梅兰芳:不得不说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抨击所谓的“送去主义”的时候说:“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很明显,鲁迅先生在这里是“顺带”把梅兰芳先生也讽刺了一下。鲁迅先生和梅兰芳先生一个是文学艺术大
0评论2024-01-2467
祥林嫂再嫁
鲁迅先生在旧历年的年的年底又回到了他的家乡鲁镇,虽然是故乡,然而已没有家,鲁迅先生只得暂寓在他的本家鲁四老爷(他称为“四叔”)的宅子里,鲁迅感到惊喜的是,鲁老爷子这次不骂康有为了,骂起“四人帮”来了,两人相谈甚欢,但骂完“四人帮”,鲁四老爷
0评论2024-01-2247
鲁迅评点女人穿衣
鲁迅先生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从他那短发、穿长裤、吸烟的形象就能看出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对女人的穿着有研究,你可能不相信,但那就是事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提到:萧红和鲁迅很熟,她天天去鲁迅家做客,对鲁迅尊称为周先生,对他的妻子许广平
0评论2024-01-2165
独立名格
台静农先生有个名号,叫鲁迅嫡传弟子。这名号含金量极高的,顶着这帽子去开讲座,最少可开出一小时1万元的身价来。只是这名号,既非鲁迅所喜,鲁迅先生一向不太喜欢以粉丝数冲大V;也非台先生所愿,鲁迅逝后,台先生再也不“遥想当年”,将曾与鲁迅先生的交
0评论2024-01-2158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
0评论2024-01-2165
幸福感很微妙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道,他曾有100块叮当作响的银洋,沉甸甸地装在口袋里。有人建议,何不到银行兑换成纸币,使用起来轻快方便。鲁迅先生觉得有理,便去银行兑换。谁知没几天,银行倒闭了,本来白花花的银洋变成废纸,实在令人痛惜。 又过了些
0评论2024-01-2053
细节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
0评论2024-01-1940
鲁迅先生的经典幽默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人木三分。如鲁迅先生曾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
0评论2024-01-1947
鲁迅的故事 鲁迅小故事七则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
0评论2024-0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