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厨
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身为南方人,却对河南菜情有独钟。《鲁迅日记》曾提到在北京“厚德福”宴饮的细节。鲁迅在北京的时候,非常喜欢厚德福的菜,尤其是“糖醋软熘鲤鱼”“铁锅烤蛋”“酸辣肚丝汤”“炸核桃腰”这四道菜,后来,有长垣厨师为纪念鲁迅,将这四道菜合称为“鲁公筵”。
在梁园,鲁迅最喜欢的菜却是扒猴头,这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对此菜的喜爱程度非常之高,还曾产生过“但我想如经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研究,也许可培养”的念头。
文人吃菜不可无酒,而鲁迅在西装革履、咖啡盛行的时代,却仍是一袭长衫,“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一杯清茶的习惯从未更改过,对于酒,只是浅尝辄止,“多半是花雕”。
世人皆道鲁迅先生伟大而耿直,却未曾想过,先生的朝花夕拾却也是从舌尖上开始的。
胡适盘中餐
提到鲁迅先生,不得不提到曾与鲁迅私交甚密的另一位文化巨匠——胡适。据资料考证,这两位文化前辈曾在北京东兴楼相聚过两次,一次是胡适请鲁迅,另一次是郁达夫请胡适和鲁迅两人。此外,胡适也曾受邀去鲁迅在八道湾的住所绍兴会馆吃过饭,他也是去鲁迅家里吃饭的为数不多的客人之一。虽然两位先生后来由于主张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当时的交情却不容忽视。
胡适大力提倡全盘西化,但与鲁迅先生相同的是,他在餐桌上更倾心于中餐。在家中,他不喝咖啡,只喝绿茶,而且最喜欢吃徽州菜。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虽然后来移居上海,却一直对家乡菜情有独钟。胡适最喜欢一道叫“绩溪炖锅”的名菜,并经常用它来招待客人,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著名作家梁实秋等。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深情地追忆了熟悉而生动的徽州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土和母亲的眷恋,其中也提到了绩溪美食“一品锅”。
关于“一品锅”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由九华山去徽州府途中,借宿一农家。村妇将白天剩余的菜肴,按先素后荤的顺序,逐层铺在一口两耳铁锅内,热后端上桌以招待饥肠辘辘的乾隆皇帝及随从。乾隆赞不绝口,并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嫌其名不雅,略作思索后赐名“一品锅”。自此,“一品锅”成为绩溪徽菜中的宴客佳肴。但胡适更没想到的是,乾隆帝御赐的“一品锅”前面会加上他的名字,成了“胡适一品锅”。
胡适不仅钟情于徽州菜,在京时也与鲁菜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资料考证,胡适在京时常去的饭店有:六国饭店、东方饭店、六味斋、南味斋、长美轩、浣花春、明湖春、济南春等20多家饭店。但去的最多的还是北京八大楼之首的东兴楼,凡是贵客多在东兴楼宴请。据说胡适特别喜爱东兴楼的“油爆虾仁”和“酱爆鸡丁”,还喜欢吃“熘肝尖”“炒腰花”“干炸小丸子”等山东风味菜。
王敦煌先生写过一本《吃主儿》,其中提到了“吃主儿”的定义,就是吃主儿必须具备“会买、会做、会吃”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而胡适作为文化人,在食材的采购上并不擅长,至于做饭,胡适更是不沾手。不过有意思的是,仅仅算得上是三分之一“吃主儿”的胡适先生却自创了一道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菜——“胡博士鱼”。“胡博士鱼”名号虽然响亮,其实也只不过是将鲤鱼切丁加三鲜细料熬制的鱼羹。这道简单的汤羹纯粹是因为胡适首创而闻名。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微笑的微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佗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
0评论2024-01-2576
酒桌上的胡适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
0评论2024-01-2579
蔡先生打人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了吧?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
0评论2024-01-2571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曾经云霞满天
羊街羊街的石板路坑坑洼洼,却一派江边古镇的幽雅。大约是因为少有人居住,黄昏时就显得格外宁静。很多院落大门紧闭,据说白天是开放的。诸如恭请中研院史语所前来李庄的乡绅罗难陔就住在这条街上,也是他把房子拱手相让,供那些学术大师如李济、梁思永等在此
0评论2024-01-2562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
0评论2024-01-2567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0评论2024-01-2569
文人多性情
叶德辉为大藏书家,他喜欢在珍藏的图书中,夹入一两张春宫画片,其友陈子展问他何故。他说:“避火。”因为“火神原是个小姐,服侍她的丫环达36位之多,后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婢,因此她变得躁急易怒。她平时穿淡黄色,一发威时便穿红衣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
0评论2024-0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