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崇祯募捐

2024-01-25 04:24850

崇祯十七年三月丁未,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是: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赏了他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历史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他当了一天千户,明朝就灭亡了。这个无名者,应该是崇祯临终前,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之一了。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捐款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两万两,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新鲜”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能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周奎身为国丈,与大明皇室休戚与共,怎么也该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周奎马上哭得死去活来,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打了个1折,只肯捐1万两。

此时,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崇祯总计募集了20万两。明朝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没有福布斯排行榜。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谕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出血,崇祯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种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历史上有个“崇祯小气亡国”的说法,其来源是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的记载,说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在宫中找到了崇祯的内帑32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崇祯明明有大把银子,却不舍得花,国难当头了,还觍着脸找大臣要钱。但这种说法,已被证伪。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陷落之前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下属的节慎库,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他无疑比杨士聪更接近真相。

赵士锦后来从闯军中逃出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成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今天看来,它们就是记载1644年天翻地覆剧变的报告文学杰作。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确实很穷,他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史料记载,崇祯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皇宫里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

满朝文武,不知道崇祯很穷吗?

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特,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皇帝哭穷,权贵们心想:“骗谁呢?想敲诈啊?”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便哭穷。君臣似乎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决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他们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反正咱有管理才能,熟悉政治,谁当皇帝没关系,都得用我吧?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城破前三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大臣们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没有军饷,咱为什么要卖命?

“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最后,要讲讲那些不肯捐款救国的明末权贵们的命运。

魏藻德,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结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他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懂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嘴数十下。

被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厄运的开始。他被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当时京城之中,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到处是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那个国丈周奎,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禁不住严刑拷打,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当初,太监徐高奉崇祯之命劝捐,周奎百般耍赖,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意思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没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吗呢?”

偏偏有人,就那么糊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乱世红颜陈圆圆
女子倾国,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也算是代表——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吴三桂引狼入室,使大顺国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历史上的陈圆圆,在秦淮八艳里并不算个性强烈,从别人记载来

0评论2024-01-25159

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拿崇祯和咸丰做

0评论2024-01-2574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皇帝将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责令其悔过,后又将

0评论2024-01-2585

罪人容易罪己难
崇祯可能是中国帝王谱系中最为倒霉的皇帝之一,他接手时大明江山已是一片风雨飘摇。天灾人祸可谓不断,天下事几近糜烂。但这不意味-切都已经绝望,事实上他本人也没有绝望。但是,他的治国方略使人难以恭维,在位十七年,任用宰相多达五十。放手使用宦官,诛

0评论2024-01-2589

状告皇太极
1.大闹县衙清朝乾隆四十七年的一天,直隶赞皇的知县傅治中刚坐上衙门,县衙外的大鼓“咚咚咚”地响了三下,紧接着走进来一个穿着白衣、面容娇好的女子,这女子看不出有多大年纪,往大里或者往小里猜都有可能,让傅治中奇怪的是她手里捧着一块长生牌位。白衣

0评论2024-01-2571

姽婳将军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

0评论2024-01-25134

廷杖
廷杖是笞杖之刑的一种特殊情形,就是皇帝在朝堂或宫门对大臣予以杖责。封建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对于大臣,即如父亲对于儿子,稍不如意,就随时行杖打人。因此,廷杖不载于历代的法典,但它确实是朝廷正式使用的刑罚。尤其是在明代,廷杖成为惯例

0评论2024-01-2598

被骂死的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必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

0评论2024-01-2573

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0评论2024-01-2582

董小宛
董小宛的诗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董小宛小传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

0评论2024-0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