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罪人容易罪己难

2024-01-25 04:01890

崇祯可能是中国帝王谱系中最为倒霉的皇帝之一,他接手时大明江山已是一片风雨飘摇。天灾人祸可谓不断,天下事几近糜烂。但这不意味-切都已经绝望,事实上他本人也没有绝望。但是,他的治国方略使人难以恭维,在位十七年,任用宰相多达五十。放手使用宦官,诛杀了尚可与清抗衡的袁崇焕。在经济上没有任何改革,即位之初就采纳了刘懋的馊点子:裁削驿站,据说可省金钱数十万。结果陕西大饥,花银十万两也不能解决问题,失了驿站生计者也就相聚为盗,在葬送明朝江山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诚如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所说: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只须汰其滥矣。何至刻意裁削,驱贫民而为盗乎

驿站的设立可能也不仅仅是为了笼络有力之人,驿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权运转中所应有的一个层面。仅仅为了节约开支,将其一概裁削,必然会造成大批有力之人失业。失业者不造反谁造反这样的政策使明朝经济没有丝毫好转。在崇祯末年,为抵挡清兵,也就拿出了内帑钱数万。每个守城的士兵所能领到的也就是二十钱。士兵发牢骚说这钱只能买五六个烧饼。到后来连买烧饼钱也不发,直接使京中富家出钱养兵,百金之家出银五钱。就是妓家也要出五钱。崇祯自己说:“一家岂无二三妓其家故可出五钱。”最为怪异的是,不能说皇帝手上没钱,因为史料记载,李自成破城后,取十七库银而去。如此政治,如此经济,明之灭亡真算得上不察而烛。

可以说崇祯在很大程度如同一只破船的船长,不作任何修补,一味地向着黑暗前进。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曾想过要聚拢人心,也曾想过要通过罪己的办法重新振作。

然而,今天去看崇祯的罪己诏会深深感到罪人容易罪己难。崇祯七年十月,因为义军逼凤阳,直接威胁到了皇陵龙脉,而各路官军不是观望则是淫掠。为保皇陵,崇祯不得已下诏罪己。这个罪己诏并不是说自己有多大的罪过,只说自己“不期倚用匪人”,也就是用人不当。不仅开脱了自己,也把责任推脱得干干净净。这种思路其实是他一贯的理念,否则他也不会说: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比崇祯早600多年的宋太宗在位时曾因蜀中乱后也下过“罪己诏”,其思路几乎与崇祯如出一辙。“朕委任非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史官认为这是引咎深切,实际细看不难发现,责任全在别人,自己至多就是用人不当。都是那些一线直接和百姓打交道的官员的错,他们不能惠民,不知和谐。这样的“罪己诏”与其说是罪己不如说是罪人。这才叫罪人容易罪己难。

皇上虽然消失了,但贪官并没有消失。今天我们看不到“罪己诏”,却可以看到贪官入狱后的悔过书。

不同的是罪己诏都是别人代笔,悔过书都是贪官亲书。无论是代笔还是亲书,思路惊人相似,都是别人的错,全是别人的过。

“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是一些贪官悔过的常用语。入狱后还要狠狠地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中有几个如此贪得无厌的有几个包二奶三奶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贪官爱说的又一理由。社会风气良否,首先得看官场风气良否。腐败者大刮关系风、人情风、裙带风,搞坏了风气反说受风气影响,诿过于人和社会风气,仿佛腐败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让他走上了腐败的路。“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则是对比尔·盖茨这类资产阶级人物的蔑视和侮辱。

而诿过于入早已不再是贪官悔过书的专利,单位层面,一出事全是临时工的错。这岂是耻感的失落这是昏庸皇帝罪人容易罪己难的翻版。所以贪官不会有犯罪感,出事只会使他们深感冤枉。

一个没了“羞耻感”的人会怎样一个没了“羞耻感”的社会会怎样《金瓶梅》对此描绘得很清楚。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乱世红颜陈圆圆
女子倾国,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也算是代表——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吴三桂引狼入室,使大顺国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历史上的陈圆圆,在秦淮八艳里并不算个性强烈,从别人记载来

0评论2024-01-25159

崇祯募捐
崇祯十七年三月丁未,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是: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

0评论2024-01-2585

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拿崇祯和咸丰做

0评论2024-01-2574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皇帝将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责令其悔过,后又将

0评论2024-01-2585

状告皇太极
1.大闹县衙清朝乾隆四十七年的一天,直隶赞皇的知县傅治中刚坐上衙门,县衙外的大鼓“咚咚咚”地响了三下,紧接着走进来一个穿着白衣、面容娇好的女子,这女子看不出有多大年纪,往大里或者往小里猜都有可能,让傅治中奇怪的是她手里捧着一块长生牌位。白衣

0评论2024-01-2571

姽婳将军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

0评论2024-01-25134

廷杖
廷杖是笞杖之刑的一种特殊情形,就是皇帝在朝堂或宫门对大臣予以杖责。封建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对于大臣,即如父亲对于儿子,稍不如意,就随时行杖打人。因此,廷杖不载于历代的法典,但它确实是朝廷正式使用的刑罚。尤其是在明代,廷杖成为惯例

0评论2024-01-2598

被骂死的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必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

0评论2024-01-2573

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0评论2024-01-2582

董小宛
董小宛的诗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董小宛小传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

0评论2024-0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