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章含之:始终是异样的色彩

2024-01-25 01:33630

她的一生,确有与众不同的灿烂:有过无比风光的巅峰时刻,有过星辰黯淡的被审查阶段,也有精彩自在的晚年起跑。

章士钊的女儿,毛泽东的英文教师,乔冠华的夫人……她的身份,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

从前的外交部五朵金花之一,参加第一次联大会议的代表,尼克松访华、中美会谈的翻译,她的故事,也让人们对她充满兴趣。

巅峰时刻

1963年,28岁的章含之随父亲章士钊参加了毛泽东的70寿宴,被毛泽东钦点为他的英语老师,从此不知不觉中开始背离研究文学教书育人的人生轨道。

文革开始后,由于内心的困惑和对现实的不理解,她给毛泽东写过两封信。第一封被批示要“经风雨,见世面“,第二封,则让她开始接近政治漩涡的中心。

1971年,毛泽东说,“中国需要女外交家,我看你就可以,能说能写,还很有勇气。“一声令下,章含之由北京外国语学院进入外交部。

从科员起步,经科长、副处长、处长火箭攀升,一直官至亚洲司副司长,她见证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会谈,并参与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谈判等。短短3年内,章含之像烟花一样快速地升腾在外交部。

但是一场恋爱打乱了毛的安排——38岁的章含之与60岁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恋爱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让章含之放弃了这次通往权力阶梯的飞跃。据她的猜测,这在后来给他们的政治生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974年夏至1975年夏,是章含之回忆中最美好的日子。1974年,乔冠华担任外交部部长,而她本人也是1973年~1975年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副代表之一。这是他们的巅峰时刻,用她的话说,那时候乔冠华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

然而风云突变,1976年,他们被怀疑为“四人帮”的外围势力,被隔离审查。这一年,是她“最不愿意回忆的一年”。从此,他们夫妇远离了政治中心。

我在哪里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知道章含之不是因为她的精彩过去,而是因为她近些年的高调生活。

从1993年开始,《我与乔冠华》、《那随风飘去的岁月》、《风雨情——忆父亲、忆主席、忆冠华》,她写的书,一本又一本,关于历史,关于爱情,关于亲情,本本畅销,文字唯美深情,打动了许多人。

2002年6月,《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出版。广州、上海、天津,她拖着换过两次肾的身体,出席各处的签售会。该书一印再印,有时甚至一周印两版,销量高达30多万册。

整理过往是部分,她独立的生活同样精彩。

看到了奥运契机,她引进美国、瑞士等国外的教育资源,在上海开设酒店管理学院,教授英语口语和西方外交礼仪,并一度出任校长。

她甚至回圆了小时候的演员梦,在女儿洪晃和朋友拍的电影《无穷动》中,扮演一个木讷的女管家老张,不温不火的表演和敬业的精神得到了导演和观众们的称赞。

她也经常出席电视和网络访谈节目,谈中美关系、英语教学、章乔之恋,甚至谈时尚、贵族之类的热门话题。

也许是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生病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才使得她变得明白,也变得如此积极。她说自己,从前只知道父亲、丈夫和女儿,突然有一天明白了,开始问“我在哪里”?

在去世前不久,她已经开始写一本自己的英文自传,只可惜传记未竟,人已魂归天国。

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

晚年的章含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一辈子,想做的事情,一样都没做成。没想过的事情反倒发生了很多。”她把这归结为“红颜薄命”。

在那个全国人民都穿着灰色、咖啡色、蓝色的时代,她始终是异样的色彩。

她从千篇一律的制服中设计出自己的款式,将方领改圆领,将制服掐腰。

她还是一个浪漫至深的人,多次提到自己受到《简·爱》的影响。小时候迷恋《简·爱》的广播剧,甚至成为演员的粉丝;大学里爱演话剧,连研究论文都是关于勃朗宁姐妹;谈恋爱的时候,把乔冠华的话与罗彻斯特的话对照起来;还有为了爱情放弃了首位女大使的疯狂。

但真的是命运吗?

晚年的她,似乎看得淡泊了,她说羡慕老同学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怀疑自己当初选错了道路。

可她怎么可能淡泊呢?年轻的时候,她激进得要造父亲的反,“要与代表旧社会的父亲脱离关系”;曾为毛泽东的英语教师和多次参加联大的辉煌经历,即使在她白发如霜的时候,也没法让她淡泊。

也许正是这股要强劲,给她带来很多的非议。

不过,应该也是这股劲,帮她渡过一次次难关。一个跟她同时代的外交官说,“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关于她的非议,有不少是建立在不太实际的比较(与乔冠华第一任夫人龚澎)的基础上。也许是她比较性情,不太适合政治,何况那个时代又那么复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传奇女性陈香梅:我这精彩的一生
陈香梅的一生,是浓缩版的“中国近代史”和“美国华人奋斗史”。其勇气、坚韧、智慧、和际遇,使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就连邓小平都曾感叹:“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她说:“虽然我以陈纳德将军夫人为荣,但我更以陈香梅个人能靠自己的努力而创造了

0评论2024-01-2334

李禾禾的单飞之路
2007年4月,已过任职年龄的李肇星离开外交部部长的岗位。他的家庭生活才为人所知,人们开始知道李肇星有个神童儿子李禾禾。禾禾不仅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而且还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个高官父亲。但李禾禾在美国一直靠贷款

0评论2024-01-2149

水均益:永远做个提问者
记者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独狼式的记者,只有很小的生存空间。因为今天这个世界,时间越来越快,交通越来越发达,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元。在祝福退休的敬一丹和离开央视的崔永元的同时,仍然在央视坚守的水均益心态复杂:“我们努力做的是从我们身上看到更

0评论2024-01-2138

我给总理当翻译
能站在山顶,是因为我们不曾惧怕站在山脚他是一个标准的80后,大学还没毕业,外交部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全国两会期间,他担任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翻译。他准确、娴熟、流利阳光的翻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人称之为中国翻译界的一哥。他的名字叫孙宁,出

0评论2024-01-2135

有一种素质叫人文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粱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 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

0评论2024-01-2074

王海容:从徒工到副部长
烈士之后王海容,1938年9月出生于长沙。其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其父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抗战初期,王季范找到早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时执掌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徐特立,请其介绍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不久即奔赴延安

0评论2024-01-2066

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
那一年,她还在农村里插队,瘦弱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农活。一天,她正在西瓜地里忙着,有人把她叫了过去,说工宣队来招生,去试试。这一试,她就去了北京外语学院,成了英语系的一名工农兵学员。不过,还来不及欢喜,阴霾就笼罩了心头。在班里,她居然有两个“

0评论2024-01-2028

金庸也曾“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是普遍的生活现象,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塞翁失马,金庸就有多次“失马”的记录。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年轻时的理

0评论2024-01-1837

你可以选择做得更好
有一位大学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翻译,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陪伴首长。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她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份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到后来才知道,她担任的工作只是个接线员,一个被别人看不起也最没有前途的岗位。此时

0评论2024-0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