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金庸也曾“失马”

2024-01-18 20:2937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是普遍的生活现象,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塞翁失马,金庸就有多次“失马”的记录。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年轻时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为此他刻苦读书,如愿考入了位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这是国民党培养外交人才的地方,但由于战乱,他的外交官梦一直未能如愿。新中国成立后,金庸被派往香港到《大公报》任职。有一次,友人电召他北上外交部应聘,接待他的是时任外交部秘书的乔冠华。乔冠华曾是金庸的朋友,他坦诚地对金庸说:“一个受过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恐怕很难会被吸纳。”并告诉金庸,如果真的很想来外交部工作,必须先受培训,然后申请加入共产党。金庸完全失望了,回到香港。

这是金庸最为关键的一次“塞翁失马”,它改变了金庸一生的命运与前途,金庸的外交官梦被粉碎了。于是,他老老实实地回香港编他的报纸。1957年,偶然的机会,他写起了武侠小说,一写就是几十年。现在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大侠”成为“天下无人不识君”的文化大名人;后来他又创办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晚报》《明报周刊》等明报系列,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大企业家,靠写作和办文化产业成为亿万富翁,在华人界他恐怕是唯一的。

倘若金庸当年能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正常的话,他可以成为一位外交官,或被派往国外,当一名驻外使节。这虽然也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外交工作作出贡献,但这怎么可以与今天金庸的成就相比。甚至,他可能将面临一个接一个的灾难甚至是致命的打击。金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所受的又是国民党的教育,以金庸在香港《明报》写社评时关心国家大事,爱发议论的性格看,他能过“反右”这一关吗?即使“反右”时侥幸过了关,又能过“文革”关吗?那时,只有一个不断受冲击、濒临灭顶之灾的查良镛,何来金庸!何来他脍炙人口的15部小说!何来他响当当的《明报》系列!何来亿万富翁!

由此可见,对于“失马”,不要悲观消极、不要一蹶不振,但也不要采取阿Q主义,应本着冷静、进取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另辟蹊径,就像金庸一样,也许换来的将是一匹宝贵百倍的千里马。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章含之:始终是异样的色彩
她的一生,确有与众不同的灿烂:有过无比风光的巅峰时刻,有过星辰黯淡的被审查阶段,也有精彩自在的晚年起跑。章士钊的女儿,毛泽东的英文教师,乔冠华的夫人……她的身份,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从前的外交部五朵金花之一,参加第一次联大会议的代表,尼克松

0评论2024-01-2563

传奇女性陈香梅:我这精彩的一生
陈香梅的一生,是浓缩版的“中国近代史”和“美国华人奋斗史”。其勇气、坚韧、智慧、和际遇,使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就连邓小平都曾感叹:“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她说:“虽然我以陈纳德将军夫人为荣,但我更以陈香梅个人能靠自己的努力而创造了

0评论2024-01-2334

李禾禾的单飞之路
2007年4月,已过任职年龄的李肇星离开外交部部长的岗位。他的家庭生活才为人所知,人们开始知道李肇星有个神童儿子李禾禾。禾禾不仅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而且还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个高官父亲。但李禾禾在美国一直靠贷款

0评论2024-01-2149

水均益:永远做个提问者
记者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独狼式的记者,只有很小的生存空间。因为今天这个世界,时间越来越快,交通越来越发达,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元。在祝福退休的敬一丹和离开央视的崔永元的同时,仍然在央视坚守的水均益心态复杂:“我们努力做的是从我们身上看到更

0评论2024-01-2138

我给总理当翻译
能站在山顶,是因为我们不曾惧怕站在山脚他是一个标准的80后,大学还没毕业,外交部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全国两会期间,他担任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翻译。他准确、娴熟、流利阳光的翻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人称之为中国翻译界的一哥。他的名字叫孙宁,出

0评论2024-01-2135

有一种素质叫人文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粱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 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

0评论2024-01-2074

王海容:从徒工到副部长
烈士之后王海容,1938年9月出生于长沙。其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其父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抗战初期,王季范找到早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时执掌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徐特立,请其介绍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不久即奔赴延安

0评论2024-01-2066

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
那一年,她还在农村里插队,瘦弱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农活。一天,她正在西瓜地里忙着,有人把她叫了过去,说工宣队来招生,去试试。这一试,她就去了北京外语学院,成了英语系的一名工农兵学员。不过,还来不及欢喜,阴霾就笼罩了心头。在班里,她居然有两个“

0评论2024-01-2028

你可以选择做得更好
有一位大学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翻译,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陪伴首长。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她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份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到后来才知道,她担任的工作只是个接线员,一个被别人看不起也最没有前途的岗位。此时

0评论2024-0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