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我为什么当记者

2024-01-25 01:10810


我上学那会儿,凡事都要表个态。比如进了新闻学院的门,头一件事就得说清楚:你想做什么样的记者?

呃,这问题让我一愣,半天没言语。这一犹豫不要紧,气得我的导师直哆嗦。他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冲进战区的中国记者,连防弹衣都没穿好。就奔赴巴格达了。任何没有立刻振臂高呼“我要做好记者”的反应,都不是他要的正确答案。

于是,这个问题一直猫在我的心里。两年前的冬天,我一个人跑去政局动荡的中东,那时候的埃及蔓延着一场因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引起的骚乱。在距离时代变局最近的地方,我成了一个实习记者,揣着采访本和录音笔,一边采写新闻稿,一边继续寻找答案。

现在回想看来,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咬到一块同时涂抹了迷人和恐惧的夹层饼干。我常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外看,抬头是波光粼粼的尼罗河,对岸的古老金字塔巍然不动,低头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坐着坦克在楼下来回巡逻。挥舞着拳头的示威者砸了马路对面的超市和花店,他们高声呼喊着口号离开,地上只剩下被砸碎的玻璃,打翻的牛奶和踩压的鲜花。

敲击键盘的打字声和着不远处的枪声,混杂在刺鼻的催泪瓦斯味道里面,构成一出别致的交响乐。那时候网络中断,电话也没有信号。混乱中我接到的第一个讯息,来自我的战地记者导师。在海事卫星电话的另一端。他铿锵有力的声音里依然充满期望:“你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冲到前线,做个好记者。”

可是不好意思,我还是被恐惧打倒了。就在我写稿的时候,拿着枪的一队大兵大摇大摆地冲向办公室,嚷着要撞开房门,楼道里回荡着他们的吼声。当时我的手无力地瘫在键盘上,对着刚写了标题的稿件总也想不出新闻导语。我心里的打字机倒是噼里啪啦打出一串串的念头:谁知道记者该啥样,反正我做不了。

就在我暗下决心等毕业找个新工作的时候,办公室来了位小客人,跟着记者父母驻外的6岁小男孩米乐。这个中国男孩平时不爱说话,给他糖吃的时候就会红着脸摇头。他凑到我身边,小声地问:“刚才你害怕吗?”

又是这个问题。我绘声绘色地跟他描述当时的情形,那些大兵是如何大吼大叫地冲上楼来,我们用桌椅堵住的大门是如何被他们坚硬的枪托砸得咣咣直响。

小家伙默默地听我说着,就在我夸张地比划着当时有多可怕的时候。他突然用小手拉着我冰冷的手,说:“我也有点害怕,可是你别害怕,下次再这样,我来帮你。”

这话一下子击中我了。这可是个平日里连小狗都害怕的小家伙,而他现在要把他仅有的一点勇气送给我。他也知道,路上站满大兵,背着的枪并不是玩具,那条他平时蹦蹦跳跳就能通往幼儿园的路,现在要屏住呼吸悄悄走过。即便如此,他还在鼓励别人,不要害怕。

面对危险。米乐有他自己的对策。他白天拿着玩具望远镜,站到阳台上为其他正在工作的记者“站岗”,晚上他总是不肯去睡觉,“咱们得有一个人醒着盯梢啊”。

米乐不会写稿子,他每天最大的创作就是画画,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候,米乐依然涂涂画画,记录着他的愿望。他专门画画,送给即将要飞往炮火连天的利比亚的记者们。画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绿色的,国旗是绿色的,房子是绿色的,连人也是绿色的。米乐说,绿色代表和平,有了和平,就不用害怕了。

我常常在想,记者何来的力量,能够在陌生的国度为一场事不关己的战争冲锋陷阵?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都说了,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但那天我明白了,你可以选择离开,但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用自己的行动,给其他人力量。

从那天起,我打算做一个好记者。我希望我的稿子能像米乐的画一样,让人免于恐惧。

办公室的当地雇员哭着跑回来,她所住的公寓遭到攻击,示威者围在她的房子外面燃烧轮胎。我握着她还在颤抖的手,学着像米乐一样,对她说:“不要害怕,现在就写稿子,让世界知道这里的真相。”

没想到,让我最恐惧的那天成了我写稿最起劲的一天。回国过海关的时候,边检员盯着我的签证看了半天:“你赶上动乱了啊?你害怕吗?”

我很想告诉他,有种力量可以超越害怕。在那以后每天深夜发完稿回到房间,我会数着不远处的枪声。安然入睡。那是我心里最踏实的日子,因为我发自内心地想要报道新闻,想让真相传播出去。

在我即将入职做一名真正的记者之前,我去看望我的老师。他的窗台外长满了翠绿的爬山虎,外面没有轰隆的坦克,静谧的校园里只有知了叫着,他坐在一摞从地板通向天花板的书后面,认真地告诫我:“今后即便不去冲锋陷阵,你也可以拿文章当枪使,不管在哪里,都要做个有力量的好记者。”

可是直到今天,我还常常陷入无力状态,在写稿卡壳的时候愁眉苦脸,但我仍然很清楚,我想做一个记者。这一切都要谢谢把力量传递给我的小米乐。当然,这些事不能让我的导师发现,要是知道坚定的新闻理想来自一个6岁小孩,估计他又要气得哆嗦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头上长出柿子树
午生在吃柿子时,一不小心,连肉带核(hé)一起吞进肚子。一周后,他感到头皮有些异样,伸手一摸,头发当中竟然冒出一截小桩(zhuāng)桩,一抠(kōu)生疼。他急得叫妈妈,妈妈左看右看,才发现是一棵小树芽子,嫩生生的。妈妈立刻领着他去找见多

0评论2024-01-2579

这孙子是干什么的
最近读到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当了11年的职业记者,终于有机会站在灯光下,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可是,第一次录节目的经历,却让他十分尴尬和沮丧。在节目录制开始前,他做了充足的准备,精心挑选了西裤、衬衫、毛衣,并站在化妆间的镜子前,把衣服弄得整整

0评论2024-01-2580

贾玲不是自毁,只是用不着别人“暖场”
女人,尤其女明星,最怕的估计是冷场了。如果出门没有狗仔蜂拥街拍,如果亮相时没有闪光灯来取暖,演艺人生是有多么不堪,估计太多貌美如花的女明星想都不敢想,端着偶像包袱,战战兢兢走这一段星路,谨言慎行,怕行差踏错。这时候就有人出来为在春晚演小品的

0评论2024-01-2579

记住他最好的方式,是记住他做过的事
记住他最好的方式,是记住他做过的事他去过这个星球上大多数被战争和冲突蹂躏过的地方,包括车臣、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利比里亚、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他曾经多次穿行在死亡线上,也多次经历过世人无法想象的惨状和危险。他的朋友回忆说,在叙

0评论2024-01-2567

获奖者如是说
1921年,法国文学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法朗士当时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虽然身体不好,却

0评论2024-01-2580

李嘉诚把90%的智慧用在哪里
我很喜欢看一些名人传记,最近我看了全球十大富豪、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有关资料,我对他如何运用90%的智慧,既感慨又感悟,更敬佩!90%的时间考虑失败。记者采访李嘉诚:“您是怎样从塑料大王逐步成为地产大王,进而成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回答:“

0评论2024-01-2562

相信一双清澈的眼睛
克拉鲁瓦先生是个好人,这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在法国巴黎的拉丁区,克拉鲁瓦先生和妻子经营着一个名叫弗兰德的低成本小旅馆,生意不好也不坏。1956年的一个傍晚,旅馆里来了个30岁左右的客人,他拎着一只皮箱,衣服也光鲜,一头卷发下的那张脸略显憔悴

0评论2024-01-2576

闾丘露薇:我希望对得起这份职业
闾丘露薇曾经是电视记者中的宠儿。她很早成名。在凤凰卫视,她采访过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钱其琛、唐家璇、王岐山……2001年11月,闾丘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腹地喀布尔的华人女记者。她素面朝天,镜头

0评论2024-01-2567

如果一辈子只能重复某一天
“如果这一天可以让我自己选择,我愿意。”我回答。他看着我,微笑着鼓励我继续说下去。“我会选择最幸福的一天永远过下去,这样过一辈子该有多好啊。”全班都笑了。老师示意我坐下,接着对我说:“将来有一天,你再问自己一次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有所改变的话

0评论2024-01-2564

香港的周星驰
周星驰在香港长大、拍戏、成名,也在香港遭遇种种非议,他的心路历程与香港电影的兴衰相关,也与香港这座城市的命运沉浮息息相关。由此,香港人看周星驰,少了一丝内地语境的神化,或许会更贴近真实。1988年,周星驰担任男主角的第一部电影《霹雳先锋》上

0评论2024-0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