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徐秀才当官

2024-01-21 19:20470

一、索命冤魂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有个秀才叫徐正阳,为人生性善良。这年秋天,徐正阳前往京城赶考,由于赶了几天路程,等到了京城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徐正阳没地方落脚,只得找了一间离贡院较近的客栈住了下来。

傍晚,徐正阳吃过晚饭,感觉有些口渴,就出来找掌柜讨茶喝。这时,碰到一个身材肥胖的书生来住店。掌柜告诉书生,因进京赶考的人较多,客房已经满员,现在只剩下一间柴房,问书生要不要将就一晚?书生听了这话,脸色一顿。过了会儿,他低声询问掌柜能不能帮他换个房间?掌柜摇了摇头,说:“别的客人已经入住了,我怎么能随便给你换呢!倘若你不想住柴房,可以去别的客栈。”

然而,书生却为难地说:“别的客栈离贡院较远,我担心误了明天的考试。”

徐正阳听到这话,就走过去对书生说道:“出门在外,总有不方便的。有间柴房住算不错了,但你为什么不肯住呢?”

书生面色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说出原因,只是从衣袖里掏出一锭银子,用商量的口吻对徐正阳说:“这位仁兄,可不可以将你的房间换给我?只要你愿意,这锭银子就是你的了。”

徐正阳并不是一个见财起心的人,见书生确实不想住柴房,猜想他可能是嫌弃柴房简陋,就对书生说:“好了,收回你的银子,我跟你换好了。”

书生听了,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拱手道谢。

一会儿,徐正阳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柴房里。一进去,就感觉地面非常潮湿,而且到处堆满了柴禾。徐正阳虽然有些后悔,但觉得与人方便,也算做了一件好事。晚上,徐正阳铺开柴禾,躺到了上面。

过了不久,徐正阳正准备入睡,忽然外面刮起一阵阴风,将窗户给掀开了。借着月光,徐正阳看到一个少妇像树叶一样从窗外飘了进来。徐正阳瞪大眼睛一瞧,只见那个少妇穿着花袄长裙,扎着高高的发髻,脸色白得跟纸一样。

那个少妇双脚着地后,张牙舞爪地朝徐正阳扑了过来。徐正阳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全身发抖,暗想:我生平尚未做过作恶之事,这个鬼魂为什么要找我索命?想到这里,他一边往后退去,一边哆嗦着说:“我与姐姐素不相识,姐姐为什么来找我?死也让我死个明白吧!”

那个少妇听到这话,抬头朝徐正阳仔细地打量了一眼,然后停下脚步,纳闷地说:“这不是书生住的地方吗?你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徐正阳听到她说话的语气跟常人没什么分别,就不那么害怕了。于是,他把自己和书生换房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少妇听罢,竖起双眉冲徐正阳厉声说道:“实不相瞒,我与书生有血海深仇,这次是来取他的狗命的。请你快点去叫他来,以免我误伤了你。”

徐正阳听了,心中有些为难,说:“可人家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去把他叫来,等于在协助你伤人性命,那不是作恶吗?”

少妇想了想,说:“那你告诉我客房号,我去找他。”

徐正阳刚准备说出书生的客房号,但又觉得不妥。他暗中观察少妇,发现脸上没有了刚才那股戾气,就问她跟书生有什么仇恨?少妇说:“这不关你的事,请不要多管闲事。”

徐正阳为人正直,平时最喜欢替别人排解纠纷,就要求少妇说说看。少妇只得长叹一口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二、事情起因

原来这个少妇叫秋花,是湖北襄阳人氏。她嫁给一个农户为妻,不到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孩子。而书生是秋花当地的一个富户的儿子,家里有良田万顷。农户租了书生二十亩田地,每日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每年除了缴纳书生租金外,剩余的收成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可是去年春天,农户突然染上重病,不到一个月便撇下妻儿撒手西去。这样一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秋花的身上。一天,秋花去书生家交租。书生见秋花生得年轻貌美,不由色心大动,便在私下挑逗她。可是秋花却贞洁守志,宁死不从。书生没办法,就诱惑秋花,只要她愿意做他的填房,即免去她所有的田租,还会帮她抚养孩子。秋花觉得这样做有些对不起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答应。最后,书生就咬着牙,恶狠狠地威胁秋花,要是再不顺从,便收回所有的田地,一分田都不租给她。秋花被逼无奈,只好勉强答应了下来。

不久,书生将秋花迎娶了回去,刚开始对秋花和孩子还算善待。可时间长了,书生喜新厌旧,在外面看上了别的姑娘,就把秋花赶了出去。秋花受到了欺骗,恼怒之下,把孩子交给双节村娘家人看管,接着去找书生理论。谁知,却被书生一把推到门外,不小心撞在石柱上断了气。

书生见出了人命,便找个下人替自己顶了罪。秋花死后冤魂不散,一路跟着书生来到了京城。本来准备在中途下手,不料书生阳气极重,根本无法近身。她算到书生可能会到这家客栈的柴房借宿,因柴房为阳光照不到的阴暗之地,便于下手,就现身出来了。哪知,书生好像早有准备,竟提前跟徐正阳换了房间。

徐正阳听完述说,这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低头叹息了会儿,让秋花稍等片刻,当即转身去找书生了。

此时,书生已经睡着。在睡梦中听到外面的敲门声,书生惊醒过来,得知敲门之人是徐正阳,就打开房间,询问徐正阳来找他干什么?徐正阳将秋花找他报仇的事说了出来。书生听后,吓得冷汗直冒,惊骇地说:“她终于来了,看来那个相士算得没错。”

徐正阳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书生告诉他,秋花死后,他一直心神不宁。在进京之前,他找一位相士算过,相士说他将会遭恶鬼报复,还叫他不要去柴房之地。他知道秋花可能会去柴房下手,便跟徐正阳换了房间。说到这里,书生跪在地下,乞求徐正阳救他一命。徐正阳摆了摆手说:“害了人家一条性命,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徐正阳又说:“只要你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可能会救你一命。如果你吝惜钱财,我也没办法了。”

书生家里有的是钱财,为了保命,马上点头答应下来。徐正阳见他应允,微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那秋花不是有个孩子吗?既然你害死了她,就送她孩子一万两银子和二十亩田地,让他衣食无忧,或许能解开秋花对你的怨恨。”

书生一听大喜,连忙指天发誓,表示愿意把银子和良田送给秋花的孩子。徐正阳见他答应了,随即转身回到柴房,将书生的话转告了秋花。秋花听说一场恩怨要用银子和良田来化解,起初不太愿意。徐正阳却劝她说:“当初,你之所以向书生妥协,落得这样的下场,还不是为了孩子。如今他若能给你孩子银两和良田,你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弄死书生,最后你的心愿达到了,可那个苦命的孩子怎么办?你能保证你娘家人有能力把他养大成人?”

三、最后结果

秋花听了这话,觉得有些道理,不由低头沉思了起来。过了会儿,她对徐正阳说:“但书生品德低下,做事喜欢出尔反尔。虽然他现在答应了你,但回去又不履行诺言,该怎么办?”

徐正阳说:“这样吧,我让他立下字据,我来做见证,这应该没问题了吧?”

秋花十分高兴,连忙跟着徐正阳去找书生,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刚开始,书生看到秋花进来,十分害怕。但听说她不是来找自己索命的,立即拿来纸笔,写下字据,表示等考完试回去兑现承诺,把银子和地契转交给秋花的娘家人。

秋花看了字据后,交给徐正阳说:“多谢公子用这种方法替我消除了心中的怨恨,一来保住了书生的性命,二来让我的孩子衣食无忧,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徐正阳接过字据,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藏在了衣袖里。完事后,他询问秋花,这场会试自己能否考取到功名。秋花盯着徐正阳观看了半天,又转过头打量了一下旁边的书生,回头对徐正阳说:“书生能中榜眼,至于您这次恐怕榜上无名,得等下一场考试勉强能中个前十名。”

徐正阳听后唉声叹气,书生却手舞足蹈狂喜不已,心里暗想:只要我拿到功名当了官,就派人把那张字据抢回来,还怕他什么鬼呀神的。

当晚,秋花拜谢徐正阳,转身走了。临走前拍了拍徐正阳的肩膀,劝他不要灰心。

第二天,徐正阳前往贡院考试,想到秋花的话,就草草地将试题写完。三场考毕,徐正阳回到客栈收拾行李,转身回到了杭州老家。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天中午,徐正阳正坐在家里看书,突然两名公差走进来说:“徐正阳,你已高中榜眼,请速跟我们回京去吏部受职。”

徐正阳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了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让公差再说一遍。公差拿出公文,指着上面的名字说:“杭州人氏徐正阳,绝对没有错。”

徐正阳确认自己真的高中了,不由得暗问自己:“难道秋花弄错了吗?”

当天,徐正阳租了一匹快马,跟着公差去了京城。到了吏部报到后,被调往湖北襄阳为官。接到调令,徐正阳感到很凑巧,湖北襄阳县不正是秋花的家乡吗?怎么会把自己调到那里去?徐正阳不敢迟疑,当即带着官印往江南奔去。赶了几天路程,终于到了襄阳县。这天晚上,徐正阳在县衙刚洗漱好,正要休息,这时,秋花突然从门口飘然而至,向他贺喜道:“恭喜徐大人当上县令,这是百姓之福。”

徐正阳想到秋花之前的话,带着质疑地问:“之前你不是说我要到下一次才能考到功名的吗?为什么这次却中了?”

秋花笑着说:“本来是下一次的,可是我看出书生心术不正,担心他会利用官职抢了那张字据。再加上公子有恩于小妇人,就顺水推舟,暗中更改了你们考题上的名字。结果,中的人是你,书生落榜了。”

徐正阳恍然大悟,顿时对秋花十分感激,说:“你放心,那字据的事我一定替你办妥,你安心地去投胎吧!”

秋花点了点头,说:“由于书生害我死于非命,阎王为了惩罚他,准备让我投胎到他家。明年的今天,将是我出生之时。”说着,朝徐正阳拜了三拜,就转身走了。

徐正阳感念秋花的情义,第二天一早,就叫来书生,让他按照字据的条目,将银子和田契交出来。书生见自己落了榜,徐正阳又当了县官,只好乖乖地听从吩咐。徐正阳让衙役拿着银子和田契,往秋花娘家双节村赶去。他还没进门,只见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孩迎了出来,老婆婆边走边高呼徐大人。徐正阳觉得奇怪,忙问老婆婆怎么知道自己姓徐。婆婆对徐正阳说,昨天晚上,女儿托梦给她,说徐大人会上门来,让他们早早地守在门口迎接呢!

徐正阳十分感慨,便搀着老婆婆进屋,将秋花的事情说了出来。跟着,又拿出了银子和地契。老婆婆接过这两样东西,感激得痛哭流涕。

转眼,第二年过去,书生的妻子果然生了个女孩。书生抱起来一看,那个女孩长得特像秋花,书生顿时又急又怕,一把扔下孩子,像发疯了一样跑了出去。后来,书生疯了,整天在市井跑来跑去,就是不肯回家。

徐正阳听说这事,常告诫手下的人:“做人一定要行善,不然,会遭到报应和恶果的。”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回魂神医裘奶奶
北宋年间,泰山脚下的枣树杈子村,出过这样一桩奇事。 这日傍晚,村中的房奶奶,从自家厨房出来,下石头台阶时不慎跌了一跤,摔到了脑袋,当时就咽了气。她儿子房石头忙请郎中来瞧看,确定人已过世、回天乏术后,晚辈们恸哭了一场,布置了灵堂,将遗体停放在

0评论2024-01-26172

棋盘上的暗战
1北宋景德年间,在边关豆沙关左近,有一座叫虎狼岭的山上,深深的树林里,掩藏着一座小庙。庙中没有多余人,只有一个年轻和尚,名叫济深,整日无事,除了诵经,就是下棋。济深下棋,没有外人,只有自己和自己下,一手执黑子,一手执红子,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0评论2024-01-2582

李鸿章:枯木逢春
德惠大师慈悲为怀,潜心研习佛法,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圣僧,慕名的香客络绎不绝。某天,来了请求留宿的书生,这个书生是一个面目清秀的落魄年轻人。高僧看此青年,双眸清澈,可是黯然无神;神情慈善,却一副厌世神色;正是大好年华,却一副年迈无奈的举止,不

0评论2024-01-2585

永远是她的“蚌壳精”——林青霞
和龙应台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徐克家的饭桌上。那天,南生介绍说,她当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她长得娇小,声音非常悦耳,我们聊得很愉快。晚饭后她急着要走,因为小儿子飞飞在家。我看到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背一个很小的包包,脊背挺得笔直地走出去。我看着她

0评论2024-01-2567

梦中读书
这位刘书生,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十分用功读书的人。但刘书生已经三十五岁却还是没有读出个名堂来。原因嘛,他好高骛远,虽说是整天整天,一天接着一天地埋头读书,可是常常头埋得过深,趴在书桌上睡着了。若是这样就能考取个功名,那才怪了啊。刘书生的父亲

0评论2024-01-2480

豪门鬼影
戏台出现鬼影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棘阳府大户钱牧斋钱牧村兄弟议定,请有名的董家戏班子来唱堂会,给女眷们过节日。天刚擦黑,看台上茶桌矮椅,水果瓜子点心布置一应俱全。偌大的看台上只有十几个人,钱牧斋的一妻二妾及一男二女,钱牧村也是一妻二妾及四个

0评论2024-01-2354

战国时期宋国宋康王简介 他有哪些历史事迹
宋康王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成形,只剩下一些小诸侯国在大国的缝隙之中瑟瑟发抖。但是宋康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力争要打破这种局面,所以不停的向周边国家出兵。史书中记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

0评论2024-01-2379

丢了姓名的状元
堂堂三甲举子竟无名姓!难怪暴戾的朱皇帝要勃然大怒。洪武四年的一天早上,京城一家低档客栈里,几个等待发榜的举子正在大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两个锦衣卫忽然冲进门来,不由分说捉住一个自称寒门书生的年轻人,连推带拉去了皇宫。俗话说,文能治

0评论2024-01-2365

残手相骨
清末,在方城的东郊巷口开有一家相骨馆。摸骨先生姓张,年届花甲,人称“神手张”,搭手一摸,便能把前来相骨者的祸福吉凶说得头头是道。但这日傍晚,一个看上去三十多岁、双目皆盲的黑衣男子却和他唱起对台戏,直接将摸骨卦摊摆在了相骨馆的街对面。最先注意

0评论2024-01-2355

凶手粉墨登场
01第一个凶手是书生平乐府衙内,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响起,“大人,你还没歇息吧?卑职周文元有要事禀报”。门外传来了同僚周通判的声音。门开了。周通判拱手道声打扰,直奔主题。就在来找知府高青书之前,巡夜捕快在城东门外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书生。书生名

0评论2024-0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