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后,造就了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这首《咏石灰》诗,明白晓畅,脍炙人口,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道德情操的生动写照。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受封过“少保”官衔,所以又称于少保。他自幼性格刚强,志向远大,特别崇拜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公元1419年中进士,宣德年间做御史,巡视江西,平反冤案,升为兵部右侍郎,又先后出任河南、山西巡抚。他到处访贫问苦,兴利除害,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于谦对于权贵,从不阿谀奉承。每次到北京办事,他都空着手,不带礼品。当时北京的权贵们,接受地方官员的贿赂,成了风气。于谦对此非常不满,他还写了首诗,其中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街坊里巷)话短长。”意思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免得遭人说长道短。“两袖清风”从此成为常用的成语。
后来,王振专权,误将于谦当作另一个得罪过他的、姓名相似的御史,因而指使同党诬陷他,将他关入大狱,准备处死。以后王振知道搞错了,放于谦出狱,但还是要贬他的官。山西、河南成千的官员百姓跑到北京上书,请求让于谦留任,他才回到河南巡抚的任上。
公元1448年,于谦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就赶上瓦剌入侵与土木堡之变。八月下旬,从土木堡逃回京城的残兵败将,带回大军惨败、皇帝被俘、瓦剌军很快要打来的坏消息,上自皇室,下至百姓,都惊呆了,不知如何应付。愁云惨雾,笼罩着京城。
皇太后匆忙让明英宗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监国(暂代皇帝管理国家),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事。侍讲学士徐有贞迫不及待地发言,说是他观察天象的变化,明朝气数已尽,不是瓦剌的对手。不如迁都南京。
于谦非常气愤,大声斥责道:“谁说迁都,就先砍掉他的头!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一旦放弃,整个国家就完了。大家不记得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了吗?”
于谦的话义正词严。他坚守北京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拥护。
但人心还没有安定,局面仍然混乱。一天,王召集朝臣议事,大伙儿痛哭流涕,要求宣布王振颠覆国家的罪行。王没有明确表态,却转身走进内宫。大臣们则越说越激动,跟着拥入宫门。王不得不同意抄王振的家,却派王振的同党、也是宦官的马顺去执行。马顺这时还狐假虎威,吆喝着要将大臣们赶出宫去。愤怒的人群抓住马顺就是一顿痛打,不一会就把他打死了。但愤怒的大臣们仍然大喊大叫,局面大乱。王面色惨白,可又脱不了身。
这时,于谦挡住众人,挺身而出,说:“殿下不要走。王振是罪魁祸首,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群臣也是一颗为国家的心。请殿下明确宣布王振的罪恶。”王依从于谦的话做了。众人这才满意地散去。
为消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道劝王赶快登基,皇太后也是这个意思。九月,王做了新皇帝,称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
于谦迅速采取措施,迅速加强京城的防务。同时调取辽东、山东、河南、南京等地的明军,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守卫。又命令工部急速调集粮草物资,赶造衣甲器械,做为准备。
也先想以送回英宗皇帝为诱饵,引诱明朝讲和。于谦力排众议,没有上也先的当。十月间,也先再也等不住了,挟持着明英宗,攻破紫荆关,打到北京城下。大营就安在西直门外。
于谦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策。大将石亨主张避开敌兵的锐气,军队全部撤进城里,城外坚壁清野。等敌军疲惫了再去打他。
于谦表示反对,他说:“我军退缩,敌军会更加轻视我军。现在各地征调来的勤王大军已有二十多万,应该乘敌军立脚未稳,主动出击,打掉他的骄气。”
于是,北京九座城门之外,都建立起明军的阵地,将士们怀着报仇雪耻、保家卫国的决心,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地准备与入侵敌军作殊死战斗。
于谦将兵部的事务交给副手,亲自率领人马,列阵于德胜门外,抵挡也先正面的大军。他下令:开战后,带队将领不顾部下率先后退的,斩将领。部属不听将领指挥擅自撤退的,由后队将士将前队官兵斩首。
也先没有料到,他会遭到北京军民空前顽强的抵抗。在德胜门,也先遇到埋伏,损失了一万多骑兵。在西直门,瓦剌兵遭到都督孙镗与赶来的援兵的围攻,落荒而逃。好多地方,老百姓勇敢地参加了战斗,他们爬到房子上,用砖瓦投掷瓦剌兵。到处是英勇杀敌的悲壮场景。
也先在北京城下硬撑了五天,吃了好多败仗,而明朝各地援军还源源不断地开来,形势对他变得非常不利。他只好挟持着朱祁镇,逃出关去。
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于谦乘势收复了关内大片失地,并调兵遣将,加强了各边关的守卫力量。
第二年八月,也先见明朝政治已经安定,明英宗在他手中再也没有用处了。便将明英宗放了回来。
于谦性情刚烈,所以得罪的人不少。那个主张逃跑、被他斥责的徐有贞,还有企图讨好于谦反被于谦责备的大将石亨,都很痛恨于谦。
公元1457年,明英宗在宫中不耐寂寞,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政变,重登皇位,废除了明代宗。明英宗对于支持朱祁钰做皇帝的大臣们,恨之入骨,加上徐有贞、石亨等人说了于谦很多坏话,竟将这位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忠臣杀害了。
于谦之死: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如今前往杭州西湖游览的人越来越多,愿意上山凭吊于谦墓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他的记忆日趋淡漠了。明朝文人写的史书,对他是货誉有加的,邓元锡的《皇明书》、朱国桢的《皇明大事记》、张岱的《石匮书》,莫不如此。众口一词称颂的无非是三点。一是此人
0评论2024-01-2589
明朝名臣于谦是谁?他的生平简介
一提起于谦二字,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德云社那个相声大师于谦,郭德纲的搭档。但是小编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位古人,是明代的名臣于谦,深受百姓的爱戴。于谦从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鲁迅先生为了提醒自己早起,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于谦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
0评论2024-01-2359
该怎么去评价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皇帝?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生下来四个月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九岁的时候即位,成为明朝的又一位皇帝。朱祁镇年幼,所以太皇太后张氏就给他立了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人称三杨。三位都是忠臣,在辅政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
0评论2024-01-2372
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大明第一救时宰相。为何这么说?因为于谦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决定,使得大明转危为安。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朝政比较清廉,国家安定。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借君宠开始掌权,大肆打压
0评论2024-01-2340
于谦巧破盗印案
明朝景泰年间,朝内发生了一件奇事。兵部机密屡屡失窃,可又查不出原因。明景宗朱祁钰一怒,罢免了兵部尚书,选用德高望重的于谦出任新尚书,并命他限期抓住小偷。于谦接了圣旨,笑呵呵地到尚书衙门上任了。尚书衙门的官吏们见新官上任,都拭目以待。谁知于谦
0评论2024-01-2135
看清人性再出手
小编为大家带来哲理故事:看清人性再出手 明英宗年间,北方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某次,一位蒙古的贵族名叫也先的率领大批兵马来犯。高估了自己能耐的明英宗,竟然接受了一位更天才的臣子王振“御驾亲征”的提议,结果,在土木堡这个
0评论2024-01-1941
两袖清风的故事
【典故】两袖清风(liǎngxiùqīngfēng)一、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
0评论2024-01-1850
于谦保卫北京城
于谦保卫北京城北京,这座充满历史与魅力的古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场威胁着北京城安全的危机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人们安心休息,却不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就在这时,于谦,一个平凡却充满正义感的年轻人,正在
0评论2024-0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