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2024-01-24 23:45810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倾城出动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位老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生于我国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幼年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李光前兄弟从小念私塾,10岁以后,随家迁往新加坡,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每个周末,还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课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对祖国怀着深深的感情。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于暨南学堂就读。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廷垮台。由于时局动荡,学校也停办了。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学校及崇正学校任教,同时兼任一家华文报纸的电讯翻译工作。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念头,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1916年,同样是爱国华侨巨商的陈嘉庚为了扩展其橡胶事业,叩开欧美市场的大门,需一名精通中、英文并有相当实际经验的人才,庄希泉等人推荐了李光前。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机,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1920年,李光前被陈嘉庚招为长婿。这又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李光前少年时期那段复杂而又曲折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深得陈嘉庚赏识时,他又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尽心尽力,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

1931年,他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时称暹罗)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李光前在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满足于在商界取得的辉煌业绩,开始涉足金融界。他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经营银行也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新加坡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华侨的产业损失巨大。大战结束后,李光前从美国回来,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他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作出了贡献。

没有人知道李光前到底有多少财产,仅以他个人名义设立的“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马来西亚李氏基金”就约值2亿叻币(新加坡币)。

李光前并非只知道赚钱,他在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公益福利方面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李光前心中,始终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他在陈先生身边工作10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陈先生的行为和他的古道热肠深深地影响了李光前。

在中国求学的3年中,李光前目睹了晚清的没落衰败,也经历了那场令国人振奋的辛亥革命,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仰。

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商报》客观地报道国内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维护华侨的利益。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为鼓励优秀学生,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他专门拨款作为优秀生的奖金。他捐资扩建的中学更是多不胜数,如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学董事长职务后,负担该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和图书馆。他还是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出钱出力的事,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

李光前身为华人,对在海外的华侨怀着真挚的情意。1951年,他注意到由华侨创办的历史悠久的同济医院设备落后,建筑也狭小破旧,于是组织了“同济医院购地建屋委员会”,捐款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将医院规模扩大。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1967年,李先生逝世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新加坡广大贫苦侨民都居住在木屋或树叶搭的房屋里,很容易引起火灾。为此,新加坡当局成立福利局,专门处理这方面的救济工作。李光前虽然业务和社会工作繁忙,仍义不容辞地出任福利协会主席和福利局主任,一出现灾情,他马上赶到现场视察,慰问受灾侨民,并及时给予大量捐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我选择离去——李光耀
我的日常生活安排都是定好了的。早上起床洗好吃好后,先要把电子邮件清理一遍,然后读当天的报纸,然后锻炼,之后差不多就到午饭时间了。午饭后,我会出门去我在总统府的办公室,处理一些文件,然后开始写文章或者演讲稿。下午和傍晚,我有时候会有采访安排;

0评论2024-01-2576

一次震撼和一个决定
应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光耀在新加坡国内,既赢得了高度的褒扬,也遭到严厉的批评。回顾他的政治生涯,李光耀承认他做错了一些事,而脱离马来西亚就是其中一件。可历史就是爱开玩笑,他如今的成就也都是因那个遗憾而得来的。是不是心怀敬畏甚至是遗憾,

0评论2024-01-2573

李光耀的“五张面孔”
新加坡“国父”、强权者、周旋于大国之间的两面派,世人加诸李光耀的标签很多。这些标签反映了人们对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方式和结果的解读:美誉之下亦有指责之声。“国父”:开创新加坡模式新加坡,一城即一国,可谓“弹丸之地”。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强敌环绕的小

0评论2024-01-2577

沈冰:凋谢的白玉兰
是多么巨大的权力诱惑让她失去了定力?这中间的隐情外界不得而知。但人们看到和感知到的是,那个芳华绝代,那个美丽、知性、优雅、大方,呈现出女性所有美好元素的女人,无情地将这美好的岁月打破,让所有喜欢她、关注她的人,心碎了一地。近日,凤凰网发布“

0评论2024-01-25113

橡胶大王——李光前
橡胶大王——李光前财富档案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曾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

0评论2024-01-2567

爱国华侨——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财富档案陈嘉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他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

0评论2024-01-2578

老大妈的希望
老大妈的希望在新加坡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夫妻俩还有一个小男孩,丈夫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妻子在家里教育着他们七岁的儿子。一次事故让丈夫永远离开了妻子,儿子永远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什么也没有给自己的家人留下,母亲只好离家外出找工作,帮别人洗衣

0评论2024-01-2478

电影皇帝邵逸夫
电影皇帝邵逸夫在香港,邵逸夫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香港以至东南亚的居民,虽然不一定都认识他,但谁也不敢说没同他发生过“业务”上的往来。因为,邵氏电影公司的电影院遍布多处地方,总计达200家左右。每一天光顾这些电影院的观众就大约有100万人!在过

0评论2024-01-24117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1912年,孙炳炎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孙厝社。他的父亲孙清廉在家乡开了一家小杂货铺,有5个子女,孙炳炎排行老三。1927年,孙炳炎才15岁,为了生活,父亲把他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他住在店里,每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打扫店铺

0评论2024-01-2476

赚了六百万
朱蜞是从偏远乡村来到海边这座千万人口大城市建筑工地上打工的。收入少,非常艰苦。所以能多挣些钱,是他梦寐以求的事。这天,他在邮亭里买了本某省级日报社出版的杂志,看了后面的广告,他魂都不在了。那里面有许多相同的广告,其中一个最经典:荷萍,30岁

0评论2024-01-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