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真实的怀念

2024-01-24 13:29640

        那年,强国下乡来到一个叫“三里堤”的村子,他看到这个村子紧挨大运河,就坐落在河堤的下面。河堤高出地面5米多,比村民们的房子还要高,不免有些担心。这大运河是史上有名的“决堤”之河,村子比大堤还低,还在一个最容易决口的转弯险段?

       这些年虽然没有再发过洪水,但是人不能欺天,也还控制不了天,大雨随时有,大水也会随时有,一旦决口,整个村子就是灭顶之灾呀!除此,强国还有一个疑问,为了防止决口,大堤上都会种植固土护堤的树木,并严令砍伐。可是这段最容易决口的堤坝的里坡上,只长着一些矮草和树丛,却没有一棵高树,这不更增加了决堤的危险吗?为了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强国想组织村民们给这段河堤种上树,以保护大堤,防止决口。可是村民给他的回答是“种不了”强国更有点不解,问为什么。村民们又说:“河堤太硬,刨不动,是糯米堤。”

        “糯米堤?”一听这个词,强国有点新鲜。因为在他的思维里有糯米墙一词,但没有糯米堤这个词。村民们看他疑惑,便给他讲了这糯米堤的故事,而且人人都能讲出一段。

        综合村民们的话,他们这个村子原来不叫三里堤,叫庞家湾。因为运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所以村子就叫了庞家湾。其实村子原来也不在河堤下,离河堤还有二里多地。因为有了糯米堤,运河不决口了,村民们为了下河方便,才一户户的把新房盖在堤下,直到整个村子都挪了过来。最早搬迁的人家,为了和原来的村名有所以区别,就叫了“三里堤”。

        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段糯米堤有三里长而取的,当然也有纪念意义。是为纪念一个人,就是带领大家修这段大堤的人——王知县。

        村民们还告诉他,听老辈人说,那时候,这地方三年一决口,五年两决口。每次决口,都是房倒屋塌,庄稼淹没,家禽牲畜被淹死,还得死不少人,剩下的村民们也只得流离失所,外出讨饭。水灾给百姓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

        当时来这儿当县官的,都会把修这段堤坝当成大事,加固、整修,年年有,但是阻止不了决口。因为这里的土壤,都是含沙量很高的黄土,不耐水,遇水就软就散,大水一冲就流走了。而这段弯河,又最受洪水的冲刷,所以洪水一来就出事。那些年,没人愿到这儿来当县官,来了的,仨里头要有俩因为治洪不力被罢官或治罪的。

        光绪年间,新来了一位王知县,他也知道修堤是大事。到任后,就来到大堤上查看,还到百姓家里了解情况。他找到了修堤的办法后,就给上边写了报告要钱修堤,县衙没钱,穷得叮当响,所以才跟上边要。报告一层层往上传,最后传到了皇帝手里。可当时的大清朝已经不是康乾时代了,外忧内患,国势飘摇,国库空虚,整饬河防拨付经费的规定已经名存实亡了,根本没有银子拨付。批文下来后,王知县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上边不仅不给钱,还要他自想办法解决,务必修好堤坝,不得有误!皇上把皮球踢了回来,堤坝不修也得修了,不修就是违抗皇命了,可是没钱怎么修啊。真还不如不打报告了,不打就没有违抗皇命这条罪责了。

        王知县原本是想修成不怕大水冲的石堤。他算过了,修石堤,要用一千船石头。可这儿没有山,没有石头,得到几百里外的山区购买。石头加运费,要用10万两银子。现在上边不给了,银子从哪儿来?自己解决?县衙没有,让百姓们捐,百姓们因受洪水之灾,根本没有钱,全县的富裕人家,也屈指可数,就是强行派捐也拿不出10万两,石堤是修不成了。石堤修不成,再怎么办?再修黄土的,照前任们的老办法那样干,这个省钱,花不了多少,黄土不用买。可黄土堤根本阻挡不住洪水,决口还是免不了的。决口免不了,他也免不了被撤职查办。什么官不都怕撤职查办吗。

        怎么办?他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走老路了。不知他怎么想出来的吧,就想出了修糯米堤的办法。就是三合土的,把糯米熬了汤,跟石灰黄土掺在一起,夯实了。他想修糯米的是为了省钱,算过账,有4万两银子就够了,比石头的省6成,他觉得4万两能在当地筹集到。

       可是他一说,老百姓都觉得不靠谱,根本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过,没人信。你想想,没粮食的河堤老鼠蝼蛄都盗洞挖窟窿,这用米修得不更招老鼠招蝼蛄吗,盗些洞挖些窟窿还不更爱开口子吗,这不是糟蹋粮食,糊弄人吗。

        人家王知县没听老百姓的,自有主意,铁定了修糯米的。王知县就带人到富裕户家里募集银子,没到穷人家来,知道没有。他不是想募集4万两吗,可只募集了到2万两。富裕户也觉得修糯米堤不靠谱,有的还觉得知县是借口敛财,也不愿出钱。当然,他们也被大水害的挺苦,说是富裕人家,其实家里也没有多少钱,水灾太多,租子收不上来。

        可是过了几天,他就派了人到村子里催人出工修河堤。官府里派的事,不能不去呀,但大伙的心里都嘀咕,都觉得是瞎胡闹。

        河堤赶在雨季前完工了,可是百姓们下把提着心啊,这玩意能行吗!家家都准备一开口子就快跑,逃命啊。哎哟,那年的雨水还特别大,一下雨就看见王知县在河堤上转,他心里也没谱啊,也怕开口子呀。可没有开口子,不光那年没开,第二年第三年,一直到现在,100多年了都没开过。王知县给老百姓办的这件事太好了,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你想想,要没这糯米堤,尤其是前些年,得开多少次口子,得淹多少地,死多少人,村敢搬到这儿来吗。

        这个故事有些传奇,而强国还有些疑惑,因为堤是与水相连的,正像乡亲们说的,无米之堤还常为老鼠蚂蚁所侵,这有米之堤不更为老鼠蚂蚁盗食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强国脑子里出现了这句古语。就把疑惑说了出来。而乡亲们的回答是:老鼠蚂蚁盗不动。

        强国还有些疑惑,来到大堤上一看,外堤鼠洞多多,而内堤一个都看不到。再用工具一刨,果然像村民们说得那样,大堤的外堤松软,而内堤坚硬如石。强国不由的对这位王知县肃然起敬,因为他做的是百年大计之事。

        再想想这一百多年,如果是豆腐渣工程,再像乡亲们说的那样,5年两决口,就有不下几十次决口。不说人亡畜死,就说修堤和水灾的财产损失,只怕是2百万两,2千万两,甚至2亿两银子也不成。

       一段糯米堤,百姓祖辈相传,这就是对为官者最真实的怀念。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过年的感觉
日子好了,生活甜了,年味却显得淡了。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大人们便说:“有年味了,时间渐渐逼近春节,年味就越来越浓。”年味是一种气氛,充满了忙碌和喜庆。更是历史和记忆往往带有几分忧愁和辛酸。在不堪回首的年代,不管多么贫困,家家户户还是要办年货

0评论2024-01-2449

水果糖里无水果
小孩喜欢吃水果糖,小猕猴和小孩一样,也喜欢吃水果糖。有一天,小猕猴妈妈问他:“你知道水果糖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小猕猴歪起小脑袋回答说:“我知道,是用水果做成的。象这桃味的用桃做成的,这苹果味的是用苹果做成的……”小猕猴妈妈笑了:“这么说,糯

0评论2024-01-2347

九个小时
每年端午节来临,便巴巴地等着享用婆婆包裹的粽子。知道我爱吃,婆婆总千方百计的托人从怡保把粽子捎来给我。每每接过那一大串沉甸甸的粽子,我觉得我的心也是沉甸甸的,满满的都是温暖的爱。剥开绿色的粽叶,展现在眼前那长方形的粽子,好似一个精美绝伦的艺

0评论2024-01-2343

松子糕的传说
很早以前,海盐县城有个叫宋良的读书秀才,宋良聪明好学,日夜在家里苦读诗书,一门心思打算进京赶考。宋良的父母为使儿子早日出山,屋里屋外的一切事体,都有不让宋良插手,老俩口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任劳任怨、辛勤劳作、想方设法让安心儿子读书。然而天有不

0评论2024-01-2236

赴客宴打糍粑过新年
离开乡下多年,总忘不了那一幅幅风物,那一道道风情,那一件件风韵。我下乡在川东,那时重庆没直辖,属四川管。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或红白喜事,我们知青都被热情的乡亲邀去赴宴,山里人的客宴那套讲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山里人的客宴席位讲究“等级森严

0评论2024-01-2255

菜式
正月初七朋友家过节,回味他家饭桌上的特色菜肴,我便管不住自己的嘴,尤其是那秘制香肠,更是送酒的好菜。再看自家的饭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这回打算去他家弄点特产回来。回城这几天我家日子过得比较零散,难得初六这天家人都在,我就想将去朋友家过节

0评论2024-01-2240

舅舅家的糯米酒
“九月九,酿米酒。”这句话是川东农村大人细娃都会唱的民谣。每逢重阳节前夕,我就会收到“舅舅家给我带来的重阳米酒。我是在舅舅家长大的孩子,脑海里很自然就浮现出童年在舅舅家乡亲们劳作时的场景:春天,他们犁田,打耙,放水,育苗,插秧,除草。多少个

0评论2024-01-2242

给人一个台阶
今天早上老爹扔给我两袋谷,叫我去镇里酒坊换酒,说预备你侄儿“洗三”用的,你换了酒就回来,不要贪玩。我用三轮车推着两袋谷子,扭腰摆臀一晃一晃地顺着村里新修的小路走出去。镇上离村里有七八里路,我一路走来倒也不觉得累。酒坊的人很多,排了好一会才轮

0评论2024-01-2233

家乡酒
乡村是酒的世界;酒是五谷杂粮和山泉的精华,是山川大地的恩赐。而我家乡的酒,更别具特色,意味深长,不但具有独特品饮魅力,在酒文化意义上也具有较高地位。它传承了人类的情感美好与真诚,表达了乡村人对真、善、情、爱的表达。每次回到家乡,一进村子总会

0评论2024-01-2243

6里糯米堤
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是民间的填仓节。这天的早饭刚过,在家侯缺的王景岩,接到了吏部衙门的通知,让他到临河县任知县。王景岩很高兴,他觉得这个日子去上任,预示着自己能把百姓的谷仓填满。佳节逢喜,不能耽搁,立刻走马上任。可他来到临河县衙一看,有点

0评论2024-0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