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松子糕的传说

2024-01-22 21:43360

很早以前,海盐县城有个叫宋良的读书秀才,宋良聪明好学,日夜在家里苦读诗书,一门心思打算进京赶考。宋良的父母为使儿子早日出山,屋里屋外的一切事体,都有不让宋良插手,老俩口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任劳任怨、辛勤劳作、想方设法让安心儿子读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江浙流行瘟疫,宋良的父亲染上了瘟疫,医治不好不幸病故。痛失了父亲,对宋良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时间宋良是内疚不已,埋藏了父亲后,家里的钱财也剩的不多,日常的开支告母亲一个人每天出去打零工免强维持。这样的处境令宋良坐立不安、无心攻读。这一天,宋良就对母亲说:“妈,你年岁已大,每天出去打工太辛苦了。儿子我年轻力壮,读书又不一定能考上功名。所以我想与同村的人一起出去做些小买卖,等赚到了一些钱后,我再去用功读书。”宋母亲听后,连忙摇摇头说:“儿子,不,不能,千万不能这样。明年就是大考之年,如果你现在放弃学业,那是半途而废,以后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虽然你爹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有我在,你怕什么呢?我会缝缝补补,也会下地劳作,只要你安心地读书,我一定也能把持好这个家,以后这日子不照样过去了吗?”宋良听后,眼眶一热,说:“妈,那太辛苦你了。”

从那天起,宋良又静下心来埋头苦读,宋母上织机下田地,忙里忙外,把宋良的衣食住行安排的井井有条。宋良读书用功,常常忘了吃饭,有时候是边看书边吃饭。有一次,沈芝把热饭菜端过去时,宋良正在赶写一篇文章没停下来吃,等文章写完后,饭菜早已凉了。宋良吃了这冷饭凉菜后,结果拉了好几天肚子。宋良躺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息:“可惜,可惜,浪费了我几天的好时光。”

宋母看到宋良潜心苦读,身体一日比一日瘦,心里很难过。怎样才能让儿子随时随刻吃好每一顿饭呢?宋母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糯米拿了出来,放在铁锅里文火慢慢炒熟后,用石磨细磨成粉,把兑了糖的开水洒到米粉里,均匀揉成一个长方形状。糯米糕成形后再放入铁锅烘焙干燥,然后找来了一张纸把做好的糯米糕紧紧包了起来。

宋良正在看书,见母亲端着个一个纸包进来,惊奇地问:“妈,你今天让我吃什么?”宋母说:“妈今天没给你做饭,做了个点心给你尝尝,你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宋良半信半疑,说:“我才不信呢?”宋母说:“不信,那你就自己看吧。”说着放下纸包就走了出屋。

宋良心疼母亲,宋母出去后,他忙将纸包打开,微微发烫的纸包中,放着一块色泽黄白的长方形糯米糕。宋良抓起糯米糕想啃一口,却发觉米糕上有一条条切痕。用手一掰一薄片米糕随即散了开来。宋良扯一片放入口:又香又甜又脆,那滋味真是好吃,脆香味让宋良感动的热泪满面。这时宋母也正好走了进来,见此情景不由也流下泪来。宋良说:“妈,我不会辜负你的一片心意,一定发奋苦读!”

宋良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读书更用劲了。第2年恰逢科举大考,宋良进京赴考,结果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题名天下晓。宋良中了状元,亲朋好友、四乡八邻的人纷纷前来祝贺。很多人都问宋良读书有什么窍门,宋良推推搡搡也说不出个理由来,最后只好说:“我这次考试考得好,主要原因是我妈的点心做得好。”“什么,点心做得好!”人们怎么也捉摸不透这话的意思,只是一个劲地跟着大笑起来。

进京之后,宋良在朝庭做官,宋母也随着儿子荣华富贵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当空闲之余,宋良经常想起自己与母亲相濡以沫的那段艰苦岁月,特别是忘不了母亲给他做得糯米糕,有时候想着想着不由竟流出了口水来。宋母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虽然她不间断地给宋良做糯米糕,但宋良尝过后,糯米糕的味道远远没有在老家时的香甜。为了却儿子这一个心结。这一年的春节前夕,宋母特意从京都赶回海盐,与海盐的小吃名师共同探讨、研究、摸索下,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最终决定把糯米糕的制作除米粉、松仁外,再加入白糖、食油、饴糖等原料,经炒米、打粉、落糖、擦粉、蒸糕坯、烘焙等11道工序的制作,而终于获的成功!宋良闻讯行后,骑快马从京城赶来。到了海盐后,宋良顾不得长途跋涉辛苦,提出马上要品尝糯米糕。宋母亲自从热锅早取出了一块,宋良接过来,细细一品尝,不由惊叫起来:“好吃,好吃,现在这个比当年糯米糕点还要香甜还要好吃!”

面对久违了的糯米糕,宋良紧锁的眉头又露出了笑容。他琢磨着让母亲给它取个好听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宋母说其实我当时也什么想法,一门心思送给儿子吃能考试高中,就是送子高的意思。送子高说起来有点别扭就干脆叫它送子糕吧。“送子糕这个名字好,那以后就叫它送子糕吧!”宋良随口说道。打这以后,“送子糕”这种食品在海盐就慢慢地传了开来了。特别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就家家户户做送子糕吃送子糕。再后来“送子糕”又被人改叫成“松子糕”,经过几代人的改良与摸索,如今海盐的松子糕已成了人们的大众食品,成了富有海盐特色的旅游食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真实的怀念
那年,强国下乡来到一个叫“三里堤”的村子,他看到这个村子紧挨大运河,就坐落在河堤的下面。河堤高出地面5米多,比村民们的房子还要高,不免有些担心。这大运河是史上有名的“决堤”之河,村子比大堤还低,还在一个最容易决口的转弯险段?    这

0评论2024-01-2464

过年的感觉
日子好了,生活甜了,年味却显得淡了。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大人们便说:“有年味了,时间渐渐逼近春节,年味就越来越浓。”年味是一种气氛,充满了忙碌和喜庆。更是历史和记忆往往带有几分忧愁和辛酸。在不堪回首的年代,不管多么贫困,家家户户还是要办年货

0评论2024-01-2449

水果糖里无水果
小孩喜欢吃水果糖,小猕猴和小孩一样,也喜欢吃水果糖。有一天,小猕猴妈妈问他:“你知道水果糖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小猕猴歪起小脑袋回答说:“我知道,是用水果做成的。象这桃味的用桃做成的,这苹果味的是用苹果做成的……”小猕猴妈妈笑了:“这么说,糯

0评论2024-01-2347

九个小时
每年端午节来临,便巴巴地等着享用婆婆包裹的粽子。知道我爱吃,婆婆总千方百计的托人从怡保把粽子捎来给我。每每接过那一大串沉甸甸的粽子,我觉得我的心也是沉甸甸的,满满的都是温暖的爱。剥开绿色的粽叶,展现在眼前那长方形的粽子,好似一个精美绝伦的艺

0评论2024-01-2343

赴客宴打糍粑过新年
离开乡下多年,总忘不了那一幅幅风物,那一道道风情,那一件件风韵。我下乡在川东,那时重庆没直辖,属四川管。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或红白喜事,我们知青都被热情的乡亲邀去赴宴,山里人的客宴那套讲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山里人的客宴席位讲究“等级森严

0评论2024-01-2255

菜式
正月初七朋友家过节,回味他家饭桌上的特色菜肴,我便管不住自己的嘴,尤其是那秘制香肠,更是送酒的好菜。再看自家的饭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这回打算去他家弄点特产回来。回城这几天我家日子过得比较零散,难得初六这天家人都在,我就想将去朋友家过节

0评论2024-01-2240

舅舅家的糯米酒
“九月九,酿米酒。”这句话是川东农村大人细娃都会唱的民谣。每逢重阳节前夕,我就会收到“舅舅家给我带来的重阳米酒。我是在舅舅家长大的孩子,脑海里很自然就浮现出童年在舅舅家乡亲们劳作时的场景:春天,他们犁田,打耙,放水,育苗,插秧,除草。多少个

0评论2024-01-2242

给人一个台阶
今天早上老爹扔给我两袋谷,叫我去镇里酒坊换酒,说预备你侄儿“洗三”用的,你换了酒就回来,不要贪玩。我用三轮车推着两袋谷子,扭腰摆臀一晃一晃地顺着村里新修的小路走出去。镇上离村里有七八里路,我一路走来倒也不觉得累。酒坊的人很多,排了好一会才轮

0评论2024-01-2233

家乡酒
乡村是酒的世界;酒是五谷杂粮和山泉的精华,是山川大地的恩赐。而我家乡的酒,更别具特色,意味深长,不但具有独特品饮魅力,在酒文化意义上也具有较高地位。它传承了人类的情感美好与真诚,表达了乡村人对真、善、情、爱的表达。每次回到家乡,一进村子总会

0评论2024-01-2243

6里糯米堤
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是民间的填仓节。这天的早饭刚过,在家侯缺的王景岩,接到了吏部衙门的通知,让他到临河县任知县。王景岩很高兴,他觉得这个日子去上任,预示着自己能把百姓的谷仓填满。佳节逢喜,不能耽搁,立刻走马上任。可他来到临河县衙一看,有点

0评论2024-0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