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父亲这本书,我懂得太晚

2024-01-23 20:31450

浪费粮食

爷爷读过几年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希望我父亲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即使家里条件一般,也坚持把家中的长子、承载着家族希望的父亲,送到了十几里外的镇上读书。

那时候交通不便,父亲只能住校,拿着从家里带的红薯面窝头,吃着最便宜的饭菜。那场景和《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境遇相似。但父亲没有孙少平的坚忍和聪慧。

他好像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虽爱读书,但读的都是一些文学类的书,外语、数学学起来都非常吃力,更别说物理、化学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那时候,他已经到了要尊严的年纪,感觉自己是在浪费粮食,和他一样大的伙伴早已经能挣大人的工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而他却在这一天天耗着家里并不富足的粮食。

父亲没有和爷爷商量,在学校借了个平板车,拉上自己的行李和书就回家了。爷爷勃然大怒,一个巴掌打过去,父亲低着头没说一句话,扛起锄头就下地干活了。爷爷余怒未消,一把火烧了父亲的那些“无用”之书。

父亲看着墙角的灰烬,依旧没说一句话。作为农民的孩子,他很快就展现出了在种地方面的天赋,不到年底,出工的工分就被评了最高分。他好像也沉浸于此,布满老茧的手也再没有摸过书。

沾上飯粒的书

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的成长轨迹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早地结婚生子。在我出生那年,又在爷爷的主张下,分家单过,有了自己的家。

让母亲好奇的是,分家后的父亲开始看书了。每逢不能下地劳作的下雨天,父亲总会拿一把凳子坐在门口,一手拿烟一手拿书,外边的雨下得哗哗响,父亲的书也翻得哗哗响。

我的记忆里满是父亲读书的样子。有时候吃完晚饭,他坐在床上,在煤油灯下翻书。常常,我一觉醒来,他还在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了书上。

他的书来源很杂,有从邻居家借的,有从收的废品里捡的,有母亲用来夹鞋样的,只要是书,他总要翻上一翻。受经济条件限制,虽很少买书,但家里杂七杂八的书倒也不少。

书的品相也惨不忍睹,有的早已没有了封皮,不知道名字;有的沾上了饭粒,翻的时候总有几页粘在一起;有的被烟烫了个洞,或干脆被扯下一角,内容残缺。但父亲不管这些,依旧读得津津有味。

父亲读书也较为随意,书总是随手一放,床头、饭桌上、窗台上都能看到书的影子。但一有邻居来串门,他就像藏宝贝一样马上把书藏起来。在他看来,一个农民天天看书,总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粗俗的故事才好看

我上学之后也爱看书,父亲却从来不让我碰他的那些书,不是他不舍得,而是怕那些“无用”之书耽误我的学习。但有时候他看得兴起,也会指出一两个生僻字问我读音,不知是考我,还是自己在卖弄。

读高中那会儿,他不再限制我看他的书,但心高气傲的我却看不上他的那些书了。那都是些传奇故事、家庭纠纷、法制风云、妇女生活等,没有一点营养和品味。

大学的时候,我给他买了好多书,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我觉得这些书贴近农村,一定适合他看。

可每次回家,那些书都安安稳稳地呆在书架上,一尘不染。问及缘故,父亲的回答让我诧异不止:每天太忙,零碎的时间读不了长篇大论的小说,往往今天读几页,到明天就忘了情节,只得从头再读,后来索性就不读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给他买过书,他依旧自娱自乐地翻着他那些残缺不全或微微发黄的书,一遍又一遍,被一些或粗俗或毫无逻辑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谁都会老眼昏花

成家立业后,父亲从农村来到我居住的城市帮我照看孩子。脱离土地、没有邻居的他好像掉了魂似的,天天无所适从,沉默寡言。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书。

按照他的阅读习惯,我订阅了《故事会》《小小说月刊》等杂志,里面的故事短而有趣,他应该会喜欢。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竟都没看,每期杂志都整整齐齐地摆在床头。

我有点失望,晚饭后拉住母亲问起原委,母亲笑着说,不是你爸不喜欢,是他眼睛花了,好几年前就不看书了……

多年来在外工作,仔细想来,每次过年回家,父亲都格外高兴,也确实未见其读书。原来,那个一直爱看书的父亲已经老了,而我却丝毫不知,这种愧疚让我一阵心痛。

我自诩是个读书人,书房里的书摆得满满当当,各种历史文学书数不胜数,每当与好友聊天总能引经据典、谈笑风生,心里一阵得意。

可没想到,到头来我却没有读懂父亲,从头至尾一直没有明白父亲的想法,甚至鄙夷过他的那些书。等我自以为知道父亲喜好什么书的时候,他已经眼花得不能再读书了。

因为爱,重拾书本

或许是看到我伤感,或许是母亲对他念叨了几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向反对戴眼镜的父亲,在第二天去买菜的时候,给自己配了一副老花镜,像小学生一样,戴着问我们好不好看。

每次我下班回家,父亲不忙的时候,总是戴着眼镜看书。和年轻时看书的姿势不一样,他把书拿得远远的,一页一页轻轻翻着,像个宝贝一样。我欣慰地笑了。

妻子看着我,欲言又止,在我的追问下,她偷偷告诉我,父亲其实平时并不看书,只有到我快下班时,拿起书做做样子而已。他看的根本不是书,而是我的脸色。

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涌上心头。因为我的疏忽,孝心却变成了父亲的负担。我不再纠结于书的事,每天给他讲一些单位的新鲜事,和他一起聊聊过去。

父亲变得很健谈,也常常给我谈一下老家的新鲜事,还主动给我讲一些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有时还会给我表达一下他对一些社会热点的看法。

前天我下班回家,父亲在厨房里忙活着,餐桌上放着一本故事书。那本书翻开着,上面被儿子用彩笔涂得红一块绿一块。

刚吃完饭,儿子拿起书跑到了父亲的房间,里面传来父亲的声音,用家乡话轻轻地读着书里的故事。儿子用稚嫩的声音纠正着父亲的读音,爷孙俩乐得哈哈大笑。

我知道,父亲又开始读书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遗像惊魂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鬼故事遗像惊魂 老家三叔的儿子要结婚,想拆了祖传老宅,在原址上盖新房。为此三叔特意打电话请王宇的父亲回去商量。可是王宇的父亲年前中风行动不便,王宇便代替他回到了老家。 孤零零的老宅建在王家竹园旁土坡上,三叔带着王宇和几个本

0评论2024-01-26440

奇器丑郎
薛家饭庄的掌柜薛有财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唤作锦儿。锦儿聪明貌美,经常去公主岭采些野花,这天她又去采花瓣,一时大意踩到毒蛇,被咬伤了脚腕。薛锦儿走不了路,但如果不尽快医治,只怕性命堪忧。 正在着急时,远远过来一个穿青衫的男子。青衫男子无所

0评论2024-01-26161

奇特艳遇
奇特艳遇 一、神秘的陌生来电 晏子硕的父亲是枫林市著名的法官,他曾审判过很多有影响的案件,在枫林市老百姓中口碑极好。由于父亲的原因,晏子硕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法官,像父亲一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晏子硕考上了一所著名的政法

0评论2024-01-26153

诺言无价
诺言无价 1990年,我当时正在读乡里的高中二年级。我家所在的向阳村离乡中学大约有10里山路,村里和我一起念乡高中的还有小娟、小荷和阿丹,她们仨都是高一的女生。 那年四月的一天傍晚,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小树林时,我忽然听到前面不远处有女人的

0评论2024-01-2697

白衣飘飘的爱情
1988年春节前夕,程琳分配到武汉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做护理工作,初来乍到的她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没几天,她发现儒雅的医生张定宇工作之余总是伏案学习,到了傍晚,他便哼着小曲,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回家吃晚饭。程琳好几次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心生喜

0评论2024-01-25107

生命和爱,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那其实是一棵长在祖父坟上的果树,我愿意这样形容——它长在了祖父的肩头。那一年,我8岁。异常久远的童年,却是无比熟悉的画面——父亲领着我去给祖父上坟。坟上有一棵果树,树上结了几颗不大的果子,我的个头显然是够不到的。我嚷嚷着要吃那树上的果子,父

0评论2024-01-2588

父亲母亲
父亲是个木匠。十八岁时,父亲拿到大学通知书,在村边的小河旁边哭了整整一下午,然后擦干眼泪,把大学通知书折成豆腐干,放在自己贴身的汗衫口袋里,向着小河对面的大山猛喊几嗓,谁知,大山的回应又把他的眼泪催了出来。十八岁的父亲,从此承担起照顾多病的

0评论2024-01-25166

陪着父母去旅行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

0评论2024-01-25103

别偷走父母的快乐
主持人马东讲起这样一件事:他的母亲喜欢看电视购物,她买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的包包,说是原价近两万块钱,她只花了九百多就买下了,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马东知道母亲上当了,却对母亲说:“这包真漂亮!”马东清楚,母亲一个人生活,除了看电视

0评论2024-01-25160

最美味的早餐
记忆中很多年,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的:鸡蛋面条。从来没有更换过。鸡蛋就是普通鸡蛋,面条是外面买的成把的挂面。不粗不细的那种。母亲似乎只会做这一种早餐,葱花爆锅,放入水,水开了以后放入挂面,再打进去整鸡蛋,鸡蛋不多不少,一人一个。小时候,不

0评论2024-01-2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