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本名周凤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秀才,中秀才之后屡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后来其在朝担任内阁中书的父亲周福清,回家丁忧之时,想要贿赂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以保证周伯宜中举。事情暴露之后,周福清被逮捕下狱,判斩监候。
鲁迅一家因此家道中落,而其父也被革去秀才功名。此事发生之后,周伯宜伤感忧郁,每日借酒浇愁,最终搞的自己疾病缠身。
1893年冬天,周伯宜一病不起,家中请了中医为其医治,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的性命。1895年,鲁迅的父亲去世,享年三十七岁。
与其说周伯宜是生病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庸医耽搁了病情,最后乱吃药吃死的。
医生开的药方另说,但是中医还讲究个药引。当时鲁迅父亲吃的药,药引各种各样,十分奇妙。
起先是生姜两片以及竹叶十片去尖,等到换了药方之后,药引也随之改变。后来又有必须亲自到河边挖掘的芦根,还有经霜三年的甘蔗等等。
吃了这药将近两年,周伯宜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发的严重起来。等到两年之后,已经是全身水肿,不能起床了。
当时为周伯宜看病的大夫,在某一天过来看病之后,说他一生的学问已经用尽了。如此病情还没有好转,便为鲁迅一家推荐了另一位叫陈莲河的先生,说他本领比自己的好。
但这事儿在当时十分常见,熟手的医生医不好病,临前就会将病人转给另一位医生,好让自己与此完全脱开关系。此后病人死了,也不影响他的名声。但是当时谁也没有办法,也只能去请了陈莲河为周伯宜看病。
如果说前一位医生的房子还有迹可循,那么陈莲河这儿就十分难办妥帖了。在他开的药方上,总有一些特别的丸散和药引。
比如说一对蟋蟀,还必须是原配,是在一个窝里头的。什么平地木十株,问遍了医生走夫都不知道,还是从远房喜欢种花草的叔祖那儿得到了答案。原来是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除了这些药引之外,还需寻得一个药丸。这药丸十分特别,叫败鼓皮丸。药丸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的,水肿又叫鼓胀,如此用打破的鼓皮来克这个病情。
等到后来,陈莲河还开了一枚丹药,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周伯宜想了一下,到底还是摇头拒绝了。
等到后来就更夸张了,陈莲河有一次甚至还让周伯宜请人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冤愆。这就涉及巫蛊神佛了,说是不是命中注定,前世是不是有什么缘结。
这儿大夫,放在今日,必定是会当作神棍打出去的。但是在当时,鲁迅一家还真就信了。虽说没开他的丹药,没请人看是不是有什么冤愆,但是到底还是吃了他开的药。可惜的是,这药最终什么效果都没有,鲁迅的父亲就这么去世了!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0评论2024-01-2587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一代大师随着时代的起伏而消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让我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希望我的文章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对他的手稿一
0评论2024-01-2571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鲁迅的世故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
0评论2024-01-2579
从红玫瑰到饭黏子
1923年10月,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开学第一天,上课的钟声还没收住余音,一个黑影便在嘈杂中一闪——个子不高的新先生走上了讲台。坐在第一排的许广平,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那两
0评论2024-01-2572
另一种声音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我有个朋友叫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
0评论2024-01-2583
鲁迅与梅兰芳:不得不说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抨击所谓的“送去主义”的时候说:“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很明显,鲁迅先生在这里是“顺带”把梅兰芳先生也讽刺了一下。鲁迅先生和梅兰芳先生一个是文学艺术大
0评论2024-0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