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名,算的上是家喻户晓了。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留下了不少引人深思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各初高中学生们的痛!
看鲁迅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小的时候家境富裕,日子过的很好。那个时候的鲁迅,甚至还有点纨绔富二代的调调。但是因为一些事情,最后导致家道中落,鲁迅也渐渐吃尽生活的苦头。因为家境转变的原因,鲁迅接触到了底层社会,也渐渐形成了他文章的中心。
鲁迅自己说:到我十三四岁,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变故,让一个富裕的家庭慢慢中落呢?
鲁迅出生于公元1881年,依据时间推断,这场变故应该就是发生在1893年,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举舞弊案。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为他本人个性和性格比较要强的原因,并不适合在官场生存。所以在担任江西金溪县知事之后,一直等到1888年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
公元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周福清按照习俗,需得丁忧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重返才得重返仕途。
当时周福清的年纪也不小了,在官场熬了这么久,也才坐到内阁中书的位置。依照他自己的个性,想来日后成就也不大。而当时家中虽然尚有薄产,但是却也不能让子孙后辈坐吃山空。这时候,就势必要提携自己的子孙上进了。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然自幼读书,但是在科举上面却没有什么运气。多次参加考试,也才只得秀才功名,考了几次也考不中举人。
周福清回乡丁忧之时,正遇上乡试。当时主持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年旧识。于是他动了心思,希望拿银钱疏通殷如璋,给周伯宜谋一个举人功名。
虽然举人不如进士,但也别小看举人在当时的地位。所谓一代举人三代爷,举人老爷还是挺有分量的。
周福清拿出一万两银子,交给自己的家丁陶阿顺,让陶阿顺去见殷如璋,并将这银票给他。
1893年,殷如璋乘坐的官船停靠在苏州码头,陶阿顺前往拜见。当殷如璋接到陶阿顺的投书就已经知道其意,但是当时副主考周锡恩也在一旁,于是就没有多作回答。
陶阿顺却眼皮子浅,嚷嚷着既然收了钱,为什么不给凭条。于是事情败落,周福清的打算不仅落空,而且自己也被牵涉其中。
周福清后来被官府抓捕,判斩监侯,丢入牢中。家中花费了好些银两,才保住他的性命。更因为判的是斩监侯,此后每年都需得一大笔银子打点上下,保证周福清的性命。
就这样,鲁迅一家渐渐的败落。等到后来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生活更加艰难。
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是个人还是很庆幸鲁迅家道中落的。虽然鲁迅因此生活艰难,但是至少中国多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少了一个纨绔富二代。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0评论2024-01-2587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一代大师随着时代的起伏而消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让我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希望我的文章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对他的手稿一
0评论2024-01-2571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鲁迅的世故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
0评论2024-01-2579
从红玫瑰到饭黏子
1923年10月,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开学第一天,上课的钟声还没收住余音,一个黑影便在嘈杂中一闪——个子不高的新先生走上了讲台。坐在第一排的许广平,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那两
0评论2024-01-2572
另一种声音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我有个朋友叫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
0评论2024-01-2583
鲁迅与梅兰芳:不得不说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抨击所谓的“送去主义”的时候说:“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很明显,鲁迅先生在这里是“顺带”把梅兰芳先生也讽刺了一下。鲁迅先生和梅兰芳先生一个是文学艺术大
0评论2024-0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