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本人是中国伟大的文人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弟弟周作人评价就不那么好了,虽然周作人在文学上也有些成就,但大家一直记着的却是他任职伪政权的事儿。
周作人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抗战时期他曾与日本有过文化上的合作,所以被批评为投敌汉奸。后来又在汪伪政权工作,这更加重了他汉奸的分量。
前一个还比较好解释,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随行。但是他并不是投敌,而是因为他被校长蒋梦麟委托为留平教授之一。周作人后来因为这事儿被关在南京,蒋梦麟还曾写信为他作证。
后面出任汪伪政权却是实打实的,本来就受人非议,又出任伪政权,也难怪大家对他不那么友好了。
周作人不仅被外人议论,实际上他与自己的兄弟也闹翻了。三兄弟本来感情很好,但后来鲁迅、周建人与周作人闹翻,鲁迅还搬出了北平的家另住,将周老太太也接了过去。
两兄弟与周作人闹翻,倒不是因为他有通敌的嫌疑,而完全因为一个日本女人。此女便是周作人的日本籍太太羽太信子。
后人曾分析鲁迅和周作人为何会闹翻,说法多样,但都围绕着羽太信子展开。
第一种说法是羽太信子爱慕虚荣,生活挥霍,花钱大手大脚的,以至于家中常常入不敷出,使得两兄弟产生嫌隙。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鲁迅和羽太信子有私情,因此引发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是周家众人都对羽太信子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紧张。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相爱的,并于1909年步入婚姻殿堂,1911年羽太信子跟随周作人来到中国。
羽太信子不是没有优点,她和大多数日本女人一样操持家务。但她爱慕虚荣,挥金如土则将这优点给掩盖了。
周建人曾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记述:增田涉(鲁迅的学生)说:他常买糖果给周作人的小孩,周作人夫人不让他们接受而抛弃掉。他用充满伤感的话说:好像穷人买东西也是脏的,这时候使我想起他常说的寂寞这个词来。
周建人还记述鲁迅曾对他说:他偶然听到对于孩子有这样的呵责:你们不要到大爹的房里去,让他冷清煞。
羽太信子生活挥霍,周作人不仅将自己每月的稿酬工资给她,连以前的积蓄都花了个精光。后来羽太信子还将自己的亲戚接过来住,吃穿用度一度日化,花销更大。
鲁迅也曾劝过周作人,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干脆眼不见为净,自己搬离了八道湾。
在鲁迅的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小事。鲁迅后来去八道湾拿一些东西,和羽太信子发生了冲突。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既是秽语自然不是什么干净话。
所以鲁迅和周作人闹翻,因为羽太信子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0评论2024-01-2587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一代大师随着时代的起伏而消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让我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希望我的文章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对他的手稿一
0评论2024-01-2571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鲁迅的世故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
0评论2024-01-2579
从红玫瑰到饭黏子
1923年10月,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开学第一天,上课的钟声还没收住余音,一个黑影便在嘈杂中一闪——个子不高的新先生走上了讲台。坐在第一排的许广平,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那两
0评论2024-01-2572
另一种声音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我有个朋友叫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
0评论2024-01-2583
鲁迅与梅兰芳:不得不说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抨击所谓的“送去主义”的时候说:“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很明显,鲁迅先生在这里是“顺带”把梅兰芳先生也讽刺了一下。鲁迅先生和梅兰芳先生一个是文学艺术大
0评论2024-0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