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父亲点亮的村庄

2024-01-23 04:39390

整个秋天,父亲都开着三轮车在田地和各家的院落间往返,好像村庄最鲜活的血液。

他一进村庄,留守的老人们便向一个地方聚集,他们一起把父亲倒在某个院落里的棒子剥皮、编成一条长龙。父亲攀上颤颤悠悠的简易木梯,从人们手里接过这条“长龙”,把它围在一根倚着房子的长木杆上,好让风和阳光把玉米体内的湿气抽干。父亲终于搭好,回过头来,看着大家,他一定想起三十年前,不知道这样攀爬了多少回梯子,他才让一个叫做“电线”的长蛇攀上各家的房顶,垂钓着葫芦样子的灯泡。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沸腾了。

现在,父亲已经不是电工了。几年前电业系统调整,他这个三十年的“临时工”下岗了。得到消息的母亲很欣喜,一是五十岁的父亲再也不用爬电线杆,她再也不用跟着悬心;二是我们家再也不用给别人搭电费了。可父亲对于这事总是不表态。

尽管塬上的村庄已经通了电话,修了马路,可私人煤矿一禁止,人们就像大迁移一样,先是三三两两,后来所有的劳力干脆转向城市。有的人家整户都走了,连学校也变成了一座空房子,留下一窝春来秋走的燕子,和一个比人头还要大一些的蜂窝。

父亲本来不想离开村庄。可眼看着村里娶媳妇的彩礼一高再高,为这件事,母亲已经愁白了头。张家娶媳妇,光彩礼花了八万;李家娶媳妇,彩礼送了十五万;王家本来送了十五万,可女方偏要十八万,结果婚事黄了。父亲想,他必须给儿子攒点钱,帮他娶到媳妇。别人家有长女的都不愁,女儿出嫁时多要些彩礼,给儿子结婚打基础。我的父母跟他们不一样,不仅尊重唯一的女儿嫁到千里之外的选择,连女儿裸婚也接受了。

那一年,父亲早早把棒子收进粮仓,又把麦子种进土里,背上扛一个圆滚滚的编织袋,里边装着卷得紧紧实实的被褥、枕头。父亲从人群里挤过去,他总是不安地用手摸一摸腹部,在车厢里觉也睡不安稳。母亲在他的内裤上缝了一个小口袋,他生怕别人看透这个机关。其实只有六百块钱,在他看来,这已经不是个小数目。本来他说只拿二百块,是母亲硬把钱给他缝进内褲里层的。

父亲此行要去北京,在那里打工的表叔来电话说,有个地方要招两个保安,管吃管住,还给发衣服。邻村的李叔很有兴趣,一撺掇,父亲就和他一起加入了北漂的队伍。

到了北京,他们顾不上让眼前的景致与心里的那些印象接轨,就从林立的高楼间穿过,按照纸上的地址多次打听,又多次转车,终于找到了在医院当护工的表叔。表叔看到他们俩,眼睛都瞪大了,招保安不假,但是他们的年纪太大,明显不合适。

可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父亲口袋里揣着电工证和高中毕业证,而他那双粗糙的手,足以证明他半生里出过的力气,不惧怕任何苦活累活。

表叔托人给他们找起了工作。父亲坐在表叔临时租住的地下室里,就着一股子霉味,和李叔面对面抽烟。零钱已经花完了,父亲把内裤上那个口袋拆开,他原本想着来了以后就能上班,管吃管住,这些钱一时半会儿是用不上的。可每次吃饭,李叔都没有掏钱的意思,父亲只好都结了。后来他才知道,李叔的钱早已花光了。

表叔终于带来消息,说面包厂需要门卫。他们赶紧去面试,对方让父亲上班,李叔没能被录取。义气的父亲看到李叔一脸落寞的神情,当时就拒绝了:“他一个人都不敢上街,我上班了,他怎么办?”

表叔给中间人说了很多好话,甚至生父亲的气,不愿再管他的事。

必须找工作,父亲鼓起勇气跟陌生人交流,浓重的乡音显然成为阻碍。他和李叔只好跟着收音机里的人学起了普通话。

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父亲感觉花钱比掉块肉还难受。他分出二百块钱来,塞进内裤的口袋,留着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回家用。他捍卫这二百块钱,好像捍卫一条回家的路。他必须更加节省,早上少吃一根油条,中午吃咸菜就馒头。后来,烟也戒了,实在难受的时候,他就从地上拣别人扔掉的烟头,过口瘾。

这期间,他给我打过一个电话。我所在的城市距离北京很近,我希望他来看我,或者我去看他。我问他是否需要钱,他停了一下,声音马上高亢起来,说:不用!他说他很快就能上班了。我想象着父亲决定打电话时的犹豫,和拿起电话后捍卫尊严的那种语气。是的,父亲一直是强者,在村庄里,通过他,人们第一次认识了“电”这种东西,他当时多么受人尊重。电工的收入微薄,他一有时间就去煤窑上班,想尽办法让孩子和妻子能够穿得体面,一切事情他能自己扛着。他也习惯了这样的捍卫,所以不愿意轻易回乡。

去工地是最后的选择。包工头一听他们没经验,年龄还偏大,就拒绝了。但在这里父亲认识了一位热情的山东工友,他带着他们去工地的食堂蹭饭。那大约是父亲在北京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好几年过去了,他还在称赞那儿的包子好吃,他的言语里依旧充满感激。我想他怀念的不仅是那种包子味,还有身在异乡陌生人给予的温暖。

父亲总摸他那二百块钱,像念咒语一样,想着千万不能花掉。可有一次,他们被一个年轻人拦住,那人说丢了钱包,希望父亲能“借”他二十块钱。父亲犹豫了片刻,还是从自己万不能碰的二百块钱里找出二十块钱递给了他。“你爸没社会经验,要饭要钱的大部分是骗子,可你爸偏就相信!”这是表叔后来告诉我的。父亲自己却没觉得受骗,他站在北京的街道上跟表叔争执起来,他说:我的孩子们也在外边打工,我帮他是给我的孩子们积德!

为了补上这二十块钱,父亲白天找工作,晚上捡破烂。他把瓶瓶罐罐捡回表叔本来就很小的屋子,表叔自然不高兴。他虽然嘴上答应表叔再也不去捡,可是等表叔他们睡了以后,他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就出去了。即使捡破烂竞争也很激烈,父亲总能遇到捡破烂的人,他们中间还有一些衣着体面的年轻人。

后来,父亲和李叔搬出了表叔的出租屋,在工地认识的山东朋友让他们临时住在了工棚,这里天南地北热情的声音让父亲的北京之行感到快乐。那几天,父亲和李叔在不同的工地上辗转,终于有包工头接受他们。可父亲很快就听到工友们的怨言,他们好久没发过工资了。这事并不新鲜,父亲早就看过很多类似的新闻。可他们不想就这么回去,来北京一趟,除了花钱什么也没干。他们决定,骑驴找马,为了吃住,一边干活,一边找更合适的工作。

没过几天,父亲就在工地门口看到了焦急的表叔。当时,母亲躺在医院里,脑出血,昏迷不醒。父亲必须离开,在北京漂泊和挣扎的那条路一下子解脱了,心里却涌上了更痛苦的滋味,父亲内裤口袋里的钱终于派上了用场。

在离开之前,父亲去了先前那个工地,把自己的被子留给山东工友,只把褥子和枕头带走。他对母亲说:“他的被子太薄,怎么过冬呢?”我知道,父亲想尽可能偿还欠着山东工友的一份人情。

得知从火车站步行就能走到天安门,父亲想起自己出村前的愿望,他想信步走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多少年在他心里一直发着光的地方。可这一刻,他心里全是自己的妻子,眼里容不下任何风景。

那一天,父亲背着编织袋走进故乡小城的病房时,我从他胡楂茂密的脸上感到一丝陌生。母亲依旧昏迷,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拉着她的手,而我第二次看到了父亲的眼泪。第一次,是在我的婚礼上。

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必须回到村子里,每天做饭、喂牛,去田地里巡视,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担。他已经不是电工了,有时候,一辆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停在了家门口,有人高声喊着请父亲去看看电路有什么毛病。父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背起电工包,拿着他的工具,匆匆跟人上了车。母亲拖着半个身子追出去,然后跟我抱怨: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

从父亲拿着电工包走路的节奏,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心境,這种节奏是一种被需要的节奏,是一种数十年形成习惯的节奏,对父亲来说,这些村庄的灯,大约像是一双双孩子的眼睛,他不允许它们看不到光明。

父亲也跟人讲起他的北京之行,他说,北京是个大城市,只要不懒惰,就能好好活着,就算捡破烂也是一个好活计。他的心依旧被那些舍予的饭菜温暖着,也被半夜里一起捡破烂的年轻人的坚韧鼓舞着。父亲说,他们遇到难事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扛着,不愿意向家里伸手,都是好样的!父亲完全没有想到,这句话概括了他自己。

父亲渐渐成了村子里最年轻的劳力。夜晚,村庄里亮的灯越来越少了。他似乎不只管他们屋子里的电,谁家的玉米收了,叫父亲开着三轮车去拉,谁家的炉子坏了也叫父亲去修。来的都是些老人,父亲不忍心拒绝,敲打着自己酸痛的腰背,就跟着去了。我回家的那些天,发现一到节日,家里的电话就成了客服热线。不同城市的电话先后打来,有嘱咐老人吃药的,也有问候家人的,还有告知别的事情的……父亲在本子上一一记下。那个本子上的另一些页面,字迹歪歪扭扭,是半个身子瘫痪的母亲用左手一笔一画记下的。母亲说,那个时间,父亲正好不在家。

经历过北京的打工生涯,父亲好像一个窥破秘密的人一样,再也不把这些归来人身上的光鲜当成一种高度,让自己觉得矮下去。他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做着一些小事情,为他们家里的老人买药,帮他们把粮食种进地里,把地里的庄稼收回院子。为这事,母亲没少跟他吵嚷,就连我也不止一次说他,为什么不顾自己有滑膜炎的腿。

父亲每一次都答应我们不再去了,可是当村里的老人把新扯下来的玉米皮倒进我们家的牛槽,将一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我们家的篮子里,在旁边静静等父亲的回答时,我们都说不出话了,只好看父亲又一次发动三轮车,载着老人摇摇晃晃行驶在秋收的路上。

就在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把山里的公路给截断了。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清冷的夜里,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看着父亲从盘山道上出现,他踩着厚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父亲说,那一刻,他听到了人们的欢呼,他们仿佛看到了最亲的人。

春节过后,人们同父亲把村里的所有道路修通,然后各自上路。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我们村庄所在的那个塬沉在了雪里,父亲轻轻用一把钥匙把铁锁唤醒,推开不同的门,把每一户的灯光点亮,然后他拿着手电筒,去往迎接归乡人的路上。我知道,他不仅得到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他还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

是他,点亮了村庄的眼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遗像惊魂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鬼故事遗像惊魂 老家三叔的儿子要结婚,想拆了祖传老宅,在原址上盖新房。为此三叔特意打电话请王宇的父亲回去商量。可是王宇的父亲年前中风行动不便,王宇便代替他回到了老家。 孤零零的老宅建在王家竹园旁土坡上,三叔带着王宇和几个本

0评论2024-01-26425

奇器丑郎
薛家饭庄的掌柜薛有财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唤作锦儿。锦儿聪明貌美,经常去公主岭采些野花,这天她又去采花瓣,一时大意踩到毒蛇,被咬伤了脚腕。薛锦儿走不了路,但如果不尽快医治,只怕性命堪忧。 正在着急时,远远过来一个穿青衫的男子。青衫男子无所

0评论2024-01-26152

奇特艳遇
奇特艳遇 一、神秘的陌生来电 晏子硕的父亲是枫林市著名的法官,他曾审判过很多有影响的案件,在枫林市老百姓中口碑极好。由于父亲的原因,晏子硕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法官,像父亲一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晏子硕考上了一所著名的政法

0评论2024-01-26143

诺言无价
诺言无价 1990年,我当时正在读乡里的高中二年级。我家所在的向阳村离乡中学大约有10里山路,村里和我一起念乡高中的还有小娟、小荷和阿丹,她们仨都是高一的女生。 那年四月的一天傍晚,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小树林时,我忽然听到前面不远处有女人的

0评论2024-01-2688

白衣飘飘的爱情
1988年春节前夕,程琳分配到武汉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做护理工作,初来乍到的她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没几天,她发现儒雅的医生张定宇工作之余总是伏案学习,到了傍晚,他便哼着小曲,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回家吃晚饭。程琳好几次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心生喜

0评论2024-01-2592

生命和爱,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那其实是一棵长在祖父坟上的果树,我愿意这样形容——它长在了祖父的肩头。那一年,我8岁。异常久远的童年,却是无比熟悉的画面——父亲领着我去给祖父上坟。坟上有一棵果树,树上结了几颗不大的果子,我的个头显然是够不到的。我嚷嚷着要吃那树上的果子,父

0评论2024-01-2581

父亲母亲
父亲是个木匠。十八岁时,父亲拿到大学通知书,在村边的小河旁边哭了整整一下午,然后擦干眼泪,把大学通知书折成豆腐干,放在自己贴身的汗衫口袋里,向着小河对面的大山猛喊几嗓,谁知,大山的回应又把他的眼泪催了出来。十八岁的父亲,从此承担起照顾多病的

0评论2024-01-25155

陪着父母去旅行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

0评论2024-01-2592

别偷走父母的快乐
主持人马东讲起这样一件事:他的母亲喜欢看电视购物,她买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的包包,说是原价近两万块钱,她只花了九百多就买下了,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马东知道母亲上当了,却对母亲说:“这包真漂亮!”马东清楚,母亲一个人生活,除了看电视

0评论2024-01-25142

最美味的早餐
记忆中很多年,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的:鸡蛋面条。从来没有更换过。鸡蛋就是普通鸡蛋,面条是外面买的成把的挂面。不粗不细的那种。母亲似乎只会做这一种早餐,葱花爆锅,放入水,水开了以后放入挂面,再打进去整鸡蛋,鸡蛋不多不少,一人一个。小时候,不

0评论2024-01-2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