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清代科考为何被称为史上最严考试

2024-01-22 11:11590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尤为严重。如何确保考试公平,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

“准考证”上没照片,如何辨识考生?

考试作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代考,古称“代笔”,又称“倩枪”、“枪手”。古代由于照片技术尚没有发明,功能类似于现代准考证的“票卷”、“考凭”上是没有照片的,考生凭票入场,枪手很容易混过去。

为防止有人钻“空子”,清代考场实行“点名识认”。所谓的“点名识认”就是点名进场,对其进行辨认,这是考生入场必经的首道关口。入场前,在门外设序进牌,上面写明牌数、省份名次,以便考生认明随行,听候点名识认。

古时的考场称“贡院”,“点名识认”程序在贡院的最外一道“龙门”进行。点名好办,识认不容易,守门人都是随机新换的兵役,不认识考生怎么办?考生要拿出“识认官印结”。

“识认官印结”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证明考生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冒名顶替。这种文书实际作用是一种担保书,一旦出事,“担保人”跟着倒霉。“识认官”就是担保人,其姓名登记在点名册上,叫到考生时他就出来辨认。这种办法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人工“人脸识别技术”,识认官临场辨别无误后会签字放行。万一识认官不到场,除了将其所报的试卷扣除以外,识认官也将被查处。对国子监、府学出来的特定人群的考生,也可由其老师(助教)一类考官认可的人员出来辨认。需要说明的是,不只考生这样,凡进入考场的人员都要严查,或出示“印结”,或使用专用“腰牌”(临时身份证)。

没有扫描设备,如何查出作弊工具?

经过识认后,考生还不能进入考场,要经过第二道关口“搜检”(搜身和检查所携带物品)。为了防止考生将作弊资料亦即古代所称的“怀挟”偷偷带进考场,甚至不顾及考生的隐私。

宋金时期,朝廷对“怀挟”行为开始严打,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甚至采取“裸检”手段,考生进场前“行沐浴更衣之法”。由于有悖斯文,脱衣解裤等手段并未被严格执行,一直到清代才又重视起来,搜检时连内裤都要搜。

据清 《钦定礼部则例》(卷91)《仪制清吏司·乡会试场规》记载,顺天府的乡试和会试考生入场时,在第一和第二两道门分两次进行搜检:“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士子(考生)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务令士子开襟解袜。”后来更规定,考生必须穿规定服装。

经过这次检查,清朝的考场纪律更严,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作出明确规定,如对带入的食品,“糕饼、饽饽各要切开”。甚至连考生所穿内衣内裤(亵衣、裈裤)都有强行要求:“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搜检时,内衣内裤都要搜。曾有人就此举提出异议,乾隆皇帝亲自解释:“设无所别,而一概从宽,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意思是说如果内衣内裤不搜的话,那考生都把作弊资料藏那里了。

每人一间号舍,如何防交换试卷?

之前进考场的两道程序仅是例行检查,防止考试期间作弊才是重中之重。

古代考场与现代不同,不是一人一张桌子,几十人坐在一个考场,而是每人一个小房间,即所谓“号舍”。贡院平时都是关闭的,考试时会派士兵看守、巡查。在开考前,主管部门要安排专人对考场进行一番彻底检查,除了清查安全隐患,最主要是检查预先埋藏在考场内的作弊资料。

从进入号舍考试至交卷,最容易发生的作弊行为是换号、换卷、代考等。考生和枪手都合法入场,枪手把自己做好的卷子换给考生,称为“龙门调卷”。为严防此类作弊出现,清朝考生坐号的编列都是随机分配的,并有多人现场监视分配。监考人员直接监看对应某舍,姓名登记入簿,“倘有乱号等弊,即将某号原查官参处。”

考生在领试卷时,由换卷官验明卷面。然后按指定通道,进入自己的号舍。进入号舍后,工作人员随即“栅门锁闭”。接下来,监考人员要进行查号,再次核对考生身份,由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等大小考场官员负责,分段严查,按照年龄、相貌逐一核对。没有特殊情况,考生不能到号舍随意走动。如果乱入号舍,一经发现,立即赶出考场。如果在场内制造不稳定因素,“照例黜革枷示”。

考好交卷也有规定。交卷后,考生仍由规定的通道直接出来,不得任意驻足,偷归号舍,也不准另入别号。

没有无线发射装置,场外如何遥控作弊?

答题期间,最隐蔽的作弊手段是内外勾结。古代考场与现代一样,一旦开考要全封闭,与外界完全隔绝。现代场外作弊,可以通过无线装置远程作弊,古代没有这些高科技设备,枪手在考场外怎么知道考题然后将做好的卷子递进场内?

由于枪手直接进入考场代考难度很大,危险系数极高,有的家长往往在考场附近给枪手租个房间,在场外替考生做卷子。试卷如何送出递进?考场内外都有士兵把守巡查,即使没人把守,也无法翻墙。贡院一般有三重墙,内外墙都铺以荆棘,以禁攀爬,贡院别称“棘闱”即由此而来。

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上提到了不少场外“遥控”远程作弊手段:“京城举场附近之地,近科以来,闻有积惯奸徒,窝藏枪手,专为场内代倩文字。而不肖举子,勾通外场巡绰兵役及闱中号军,将题目走漏消息,用砖石等物掷出场外。及文字作成,或遥点灯竿、连放爆竹,或将驯养鸽鹞,系铃纵放,作为记号,预行指定地方,以便关通接递……”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阿木考试
阿木考试阿木快四十岁了,人很木讷,虽然上过四年小学,但那四年始终读的是一年级。因为,他天生不是上学认字的材料。今年,阿木想考驾照,这下可吃苦头了,因为交通理论考试是用计算机答题,显示屏上生成的那些试题,别说是作答,字他都认不全。就这么连续考

0评论2024-01-2460

洪武大案
一洪武年间发生了一件奇案。历年来,到了科举之时,各州府举荐的部分科班考生连续离奇失踪。今年亦是如此,‘寻人的奏章摆在了督察院御史曹卜卿的案桌上。此事非同小可,莘莘学子是国之栋梁,这样下去岂不断了华夏命脉?科举之日又迫在眉睫,如不及时处理,当

0评论2024-01-2472

丢了姓名的状元
堂堂三甲举子竟无名姓!难怪暴戾的朱皇帝要勃然大怒。洪武四年的一天早上,京城一家低档客栈里,几个等待发榜的举子正在大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两个锦衣卫忽然冲进门来,不由分说捉住一个自称寒门书生的年轻人,连推带拉去了皇宫。俗话说,文能治

0评论2024-01-2352

不计较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往往不在于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外界对他(她)的评价,和其内心的幸福感,只有好口碑而没有知足感的人,就像外表光艳内心酸涩的果子,而拥有个人的幸福感,言行普遍遭人诟病者,这样的人多数是极端利己者。只有当声望和心灵深处

0评论2024-01-2344

新科状元
宋仁宗皇佑元春月,又值开科大比。一时间,卞京城里的青云客栈爆满,许多举子就是睡在过道、露宿天井,也愿入住这里。他们看中的是店招牌,图的是“青云直上”的彩头。这一日,青云客栈又来了个白面书生,虽青衫补缀,布履蒙尘,却也不减精神头儿。店老板问他

0评论2024-01-2333

黎逢的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考上状元的?
唐代宗在位期间,有个状元非常幸运,他在开考前迟到了,最后却依然夺得了状元,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最怕的就是考试迟到了,因为迟到以后监考老师就不会让你进考场了,那考试不就泡汤了!而且,迟到的考生留给人的印象也十分不好。古代

0评论2024-01-2330

考生的待遇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后,也效仿中原王朝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为朝廷出力。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保证公平竞争,朝廷明文规定考生进考场时一律要脱光了衣服接受检查。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考生夹带作弊材料,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考生们觉得这是一种

0评论2024-01-2344

小张当“官”
C局招考一批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了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C局决定从基层单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中随机抽选面试考官。小张是一名基层单位中级技术职称工作人员,在他有生工作二十多年来的四十余岁人生生崖中,第一次被随机抽中为参加C局人事招考的面

0评论2024-01-2230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称。母亲俞明诗是山阴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的

0评论2024-01-22104

尽力与拼命
有一位考生因一分之差没考上重点高中,分数揭晓后,他对他的爸爸说:“我考这个成绩,虽然不理想,但载也算是尽力啦!”他爸爸知道他没下到十分功夫,便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给他听:有一只小兔子被一个猎人开枪打伤了,猎狗立即追了上去,小兔子忍着剧

0评论2024-0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