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

2024-01-22 02:57490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自比为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高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作为当年乡试主考官的顾璘祖籍苏州吴县,也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与同里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同为才子的顾璘深知人才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必要的磨练。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庄子》中有如此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道德经》有云:“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浴火重生,得以涅槃,成为真正的凤凰。

北宋的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另一位天才神童的悲剧故事。仲永和张居正一样,也是自幼天资聪慧,才华出众,五岁便能指物作诗。于是父母让他开始写诗,让同乡的秀才欣赏。人们惊诧于仲永的文采,纷纷夸赞他的才华。但是当仲永成年后,他写出来的诗词和文章已经和同龄人相差无几,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同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凡人,张居正最终成为了国之栋梁。两位神童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凡人,是因为他遇到了只会给自己灌糖水的父母,没有遇到一个像顾璘这样的智者。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道:“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并且认真反思,而不是怀恨在心,或者当成耳旁风。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良师益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张居正辅政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导年才十岁的明神

0评论2024-01-2578

万历皇帝:害人的“优质教育”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在其父隆庆皇帝英年驾崩后仓促登基的,那年他才十岁。他这一登基,解决了当下中国家长背负的两大难题,一是就业问题,二是望子成龙的重大夙愿。如果不是分数决定命运,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大概都懂得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然而苦于应试压力

0评论2024-01-25157

皇帝和神医
1.首辅染病明朝万历九年冬天,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是身染重病,不能视事,请求在家歇养。万历皇帝看了张居正的奏章,没吱声。不一会儿,总领太监章多福带着人把一大堆公文从张居正的办公处所搬来,请万历皇帝处置。万历皇帝瞅了这

0评论2024-01-2562

明朝大太监冯宝简介 冯宝是怎么死的?
冯宝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达大太监,也是明朝有名的太监政治家。虽然是太监,但是他却对明朝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影响,有内相之称。而这个影响,来源于有千古一相之称的张居正。冯保,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生年不详,去世于万历十一年。冯宝初始

0评论2024-01-2354

明朝文学家于慎行简介 于慎行是怎么死的?
于慎行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为东阿县东阿镇人,字可远、无垢,出生于公元1545年,去世于公元1607年。于慎行幼时聪慧,又勤奋学习,天分很高,十七岁中举。中举之后,主考官因为非常重视于慎行这么个青年才俊,所以提出在鹿鸣宴上为于慎行举行冠礼

0评论2024-01-2355

东林党三君之赵南星简介 赵南星怎么死的?
赵南星是明代著名的散曲作家,同时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与邹元标,顾宪成有东林党三君的美称。赵南星自幼聪慧,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神童的称号。隆庆庚午年间中举,万历二年进士及第,初时授官河南汝宁推官。在河南任职期间,赵南星尽职尽责,为官清廉刚正

0评论2024-01-2338

东林党三君邹元标简介 邹元标是怎么死的?
邹元标自幼聪慧好学,有神通之名,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儒家经书,通《五经》。二十岁左右,跟随胡直出游,边访名山大川、各地书院,吸收各家学说,成就自己的学问。万历五年,邹元标高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虽然刚刚入仕,但是却正直刚强,不畏权贵,勇于批

0评论2024-01-2348

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失败 为何连接班人都背
张居正是明朝中期著名宰相、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帝时期为内阁首辅,辅佐万历帝开创万历新政。补充说明,在明穆宗时期,也曾与高拱、陈以勤等人辅佐明穆宗开隆庆新政。明朝中后期,国家实力明显下降,朝中党争严重,特别是内阁中的勾心斗角,对政治造成极大的

0评论2024-01-2345

张居正有几个儿子?他儿子结局如何?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帝时期的内阁首辅,为相期间辅佐万历帝朱翊钧开创万历新政,将已经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又生生的拉回来一大截。张居正在后世评价很高,后世有人甚至称其为千古一相。在他诸多政治、经济、民生、军事等政策中,其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更是受到历

0评论2024-01-2357

“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是怎么死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去世之后,文坛二十多年他一人独领风骚。后七子是区别于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前七子的叫法。这

0评论2024-0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