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麻烦了,而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并很快赢得了口碑。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现代”之父——郑周永
“现代”之父——郑周永财富档案郑周永是一位传奇性的企业家,白手起家创建了包括造船、汽车、房地产、冶金、化工、运输、电子、金融等行业的韩国最大综合企业——现代集团,是韩国首富,曾经在1992年竞选韩国总统,目前“现代”不仅仅是韩国经济的支柱,
0评论2024-01-2557
华人经营之神——王永庆
华人经营之神——王永庆财富档案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区成功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他领导下的台塑集团不但雄踞台湾之首,亦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
0评论2024-01-25106
塑胶大王王永庆
塑胶大王王永庆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那里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很困难。王永庆的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
0评论2024-01-2491
和合金锁
和合金锁一、托孤1948年3月,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划长江而治的计划破灭,人民解放军即将挥戈南下,长江两岸战云密布,南京政府高层在做撤退的准备。国军33师接到上峰的密令,要他们日夜兼程赶往福建厦门,东渡台湾为国民政府南下做各方面准备。师长白
0评论2024-01-2497
40岁那年,小姨找到了爱情
1张玉珍是1991年离的婚。在一个盛夏的午后她跑回娘家,把本事。所以工作找了大半个月,依然没有着落。只能借宿在大姐和姐夫家。好在姐夫也是良善之人,把她看作亲妹妹,帮着跑市场看行情,最后建议张玉珍单干。可具体卖什么呢?当时红红火火的是服装、半
0评论2024-01-2385
首富的人生从淘米做起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很不方便。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并记下。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
0评论2024-01-2329
娟
多年前,我的家乡有个叫娟的少妇,她长得很漂亮,可惜斗大的字认不得半个。不过你别小瞧她,她天生的记性特别好,甚至自创过符号文字!要落着古代,这个娟肯定是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人。也就是因为娟的聪明伶俐吧,在她十八岁的时候被母亲嫁给了小镇粮管所里的
0评论2024-01-2248
秤的秘密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在还是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说:“麻烦师
0评论2024-01-2131
卖米者的境界
在浙江永嘉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孩子辍学了,为赚钱养家糊口,他决定用所有积蓄开家小的米厂,厂店合一的那种。100公斤稻谷打出的米少,颜色就好,质量就高,所以买米的人不管路有多远,都愿意到小米厂买米。稻谷打出的糠多,意味着糠里面就有好多的小米粒,
0评论2024-01-2036
一粒米的成功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
0评论2024-01-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