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

2024-01-19 18:19410

贺龙,字云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这一点从他吟作对联的趣闻轶事中即可得到印证。

睿智对句擒匪首

湘鄂川黔交界一带,土匪猖獗。大土匪头子罗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临死前让儿子罗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将军庙,塑一座尊像。佛台边还出了一副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广求文人应对下联。

罗金彪当了土匪头子之后,果然践行他老爹的遗愿,修庙造像写楹联。可是。这一直无法对出的下联终究是把他难住了,只好择日公开求对。

这天,征台摆好,20余人上台试对,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孤、独、单、匹、一”这五个字都是“一”的意思,实在难对。

这时候,一位30多岁的先生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来,用粉笔潇潇洒洒写下:

夹江两岸双炮对虎二英雄。

罗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绝配佳联,此人非常有才!于是,马上立起身来,面对那位先生毕恭毕敬地口称“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谢。

这位对出绝妙下联的“博士”,不是别人,正是贺龙。1933年夏天,他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来到此地,听说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决心为民除害。正巧,罗金彪公开广征对联。贺龙神机妙算,准备巧妙利用这一良机,亲自出马,去接近匪首,而后再伺机替老百姓教训他一顿。

第二天早上,罗金彪请“博士”同行,率领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进罗梓文庙堂祭祀。

贺龙说:“罗司令,弟兄们背着枪下跪磕头,有点不尊重老爷吧?再说,弟兄们不慎走了火,乱了庙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罗金彪一听有道理,立即就让匪兵们把枪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罗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谁也不敢抬头之时,事先埋伏在庙堂附近的红军战士冲了出来,生擒了匪首罗金彪,将全部土匪都一网打尽,使当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宁。

撰联宣传促团结

南北墩是湘鄂两省交界、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的“东西井”作为界限。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动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居民械斗,他们从中渔利。

贺龙带领红军进驻南北墩以后,发动百姓打土豪、斗土司。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对于北街的土司。南街的群众不能批斗;而对南街的土豪。北街百姓又不能轻易批斗。

贺龙发现这一奇特的问题后,立即召开两地土、汉两民族的群众大会,准备进行一番宣传说服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家和平共处,团结对敌。

人头攒动的群众大会上,人们好奇地看到会场的台柱子上,醒目地贴着一副对联。人们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识字者很快能够领会其中意思,不识字的则向识字者求教对联要义。人们还不由得进一步相互打问此对联的来由。

原来,这副对联是贺龙亲自撰写的。

上联是:打土豪,斗土司,何分南北:

下联是:闹翻身,求解放,哪管东西。

横批是:团结对敌。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巧妙地将两个地名嵌了进去。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很有感触。从此,南北墩两地的土、汉人民就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外联颂赞鱼水情

1931年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

这年9月,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汉水北上,全军欢欣鼓舞,决定南下迎接红九师,一起返回洪湖,并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师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书记柳克明领导下坚持斗争。

临走时,贺龙特意赠给徐道总黄金2斤,以示感谢。同时赠送对联一副,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人民革命事业及侠义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之情:

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当贺龙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时,还将500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道总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细心照料。伤病员痊愈后,分三批被护送到房县大木均归队。出发前,徐道总令紫霄宫库房取出衣物。让伤病员化装成道人、香客和采药人等,以保证安全。

武当道人和武当山苏区群众至今一直十分怀念贺龙元帅,房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赞颂贺龙的歌谣:“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巧对偶句惩恶霸

这天,贺龙想借机杀杀吴家父子的威风。他约上两个警卫员,乔装打扮,化装成一名巨商,让警卫员抬上礼品,大摇大摆地直奔吴家。

吴象夫根本没有认出来者就是贺龙,一心将他当作贵客,毕恭毕敬、满面笑容地迎进大堂。

席间,吴家父子格外高兴。亲自提壶把盏。酒过三巡,有一军官模样的中年人说:“今日乃吴公子大喜之日。鄙人愿作一联以求一偶对如何?”吴保初满面春风地说:“多谢仁兄的盛情,请赐佳句。”那人晃头摇脑地咏道:

盛世文章迎彩凤,

此人话一落音,满堂雀跃。哗然鼓掌,连称妙句。可是,一时无人能够马上对出下联。宴席上静默了大概有3分钟的光景。

突然,贺龙从桌边站起:“我来对个下联。大家看如何?”他炯炯双目迅速横扫满堂。铿锵有力地对出下联:满堂贵客接贺龙。

大家一听贺龙二字,顿时鸦雀无声。吴保初见状,假装镇静、有所警觉地喝道:“谁迎贺龙?你是何人?”

贺龙咔嚓一声。拉开衣扣。露出腰问两支锃亮的手枪。双目好似利剑,紧逼对方,两个警卫同时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苏东坡题联讽和尚
有一天,苏东坡来到了一座山上,看到半山腰里有座古寺,他就和随从来到了寺庙前。正想进去,一个小和尚拦住了去路说:“凡进庙者,每人都要交纹银一两。”苏东坡奇怪地说:“我游览过无数名刹,从未见过进门收受银两的。”小和尚无可奈何地说:“这是方丈的规

0评论2024-01-2579

笑话:对联
笑话:对联甲乙二人在乘火车,甲突然对乙说:“你有没有发现,这车上的售货员推着小车走来走去,总是喊着一副对联。”乙好奇地问:“啥对联?”甲说:“你听,上联是—香烟啤酒矿泉水烤鱼片了啊,下联是—白酒饮料方便面火腿肠了啊!”乙一下子乐了,问:“那

0评论2024-01-2449

春联的故事
有位先生,清高自傲,看到乡亲开荤玩笑开心,觉得世风日下,实在不像话,就在大年三十中午贴了一副对联:一沟人都说那话;只有我清白传家。横额是:清正门风。午饭后见人们围着对联在看,就踱出门来想给大家解释意思,一看对联,脸色变了,不知哪个促狭鬼在上

0评论2024-01-2464

丛兰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在历史上,丛兰并不算出名;今天之所以将他提出来说一说,是因为他不仅是少见的丛姓人之一,更是定下祖训:凡是丛姓子弟,将来只能读书,不能当官的那个人。丛兰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会给后人留下这样的遗训呢?丛兰,字廷秀,号丰山,是明朝人士。相传,丛兰刚

0评论2024-01-23103

疯魔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的骂人典故
疯魔章太炎,人称章疯子。别看这称号好像不怎么好,但实际上这是带着赞誉意味的。俗话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力出众,后面跟着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一系列称号,让他有

0评论2024-01-2345

烟锁池塘柳为何是绝对?此上联真是乾隆所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倡导各学科全面发展,古文的学习也渐渐淡化。但每年除夕,新春之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个习俗不曾改变。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华语言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古代,对联更是才子士人研究探

0评论2024-01-2334

清朝状元彭浚的生平简介 彭浚的对联故事
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名叫彭浚的大才子高中状元,民间有很多关于彭浚对对联的故事。彭浚在衡州巡视时,查出当地有一家绸缎店是家黑点,表面上卖绸缎,实则背后在进行赌博以及嫖娼。得知此事以后,彭浚就写了一副对联来揭开这家店的真面目,即人情尽在两条腿,衣

0评论2024-01-2345

乾隆与船工对对联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泛舟城南宝塔湾。陪同官员有个叫阮云扬州人。此人后来官至中堂,后人称他阮中堂。当乾隆皇帝问起有关扬州的风土人情时,阮云道:“我们扬州古城是历史的文化中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上自八十老太公,下至七岁小童,都能吟诗作

0评论2024-01-2345

对联情趣
一提起对联,人们就很自然得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经常以对联互答寻趣。下面讲几个古今名人关于对联的小故事,博大家一笑,笑一笑,十年少么。一,解缙巧对得赏解缙从小就是神童,颖敏绝伦,在明史上是集诗文和书法大成之人。其文雅奇古,诗豪奔放,书小楷精

0评论2024-01-2280

大人不记小人过
李局长的儿子李同结婚了,李家在老家柳林庄摆了五天婚宴,今天是第五天,前来赴宴的是李同的同学和老师们。十点钟以后,宾客络绎来到,李同的同学也是三六九等、职业各异,交通工具啥样都有:轿车、“面的”、皮卡、摩托车……李局长父子及新郎官的十来个哥儿

0评论2024-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