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文人的背功

2024-01-19 16:54310

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

早年,章太炎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诵出来。”李书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了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如数家珍,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的哪一页都丝毫不差,让李书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这样的背功,章太炎后来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国学大师,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1933年9月,钱钟书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兼做国文教员。当时,钱钟书和同事顾献梁同住一个房间。一天,他看见顾正在埋头钻研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于是随便说了句“我以前也读过这本书,不知道现在是否记得其中的内容,你不妨抽出其中一段来考考我”。顾不信钱钟书有如此好的记忆力,于是专门挑出最难念的几段。而钱钟书却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十分流利地全部背了出来。钱钟书后来被誉为“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就与他的过人背功不无关系。

大数学家苏步青背数学公式肯定是如数家珍,没想到背古文也是他的强项。他读小学的时候,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他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读〈曹刿论战〉》一文,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下来。”文理相通,互相促进,苏步青的成就又是一例。

也有一种观点说,背那么多东西没用,净浪费脑细胞,需要的时候去查一下,不就全有了。这话固然有理,但别忘了,如果没有查阅条件时,肚子更没有装上几十万字的东西,那可就抓瞎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即兴发挥,用了那么多典故、名言,他上哪去查啊?文天祥在牢里写成的《正气歌》,广征博引,洋洋洒洒,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恐怕也是难成其事的。

背书还有一种特殊用处。资中筠在《冯友兰先生的“反刍”》一文中讲到一件事:冯友兰晚年失明以后,完全以口授的方式“吐”出其所学,继续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自己把这戏称为“反刍”。

陈寅恪先生也是如此,他55岁时失明,在以后的24年里,一直凭着以前熟背的东西在大学里传业授课,著书立说,成就斐然,令人敬仰。

还有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努力弘扬佛法,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传播中国文化,并讲授医药知识。

试想,如果万一我们也双目失明,不能再阅读和查询,肚里还能有多少东西可以供我们驱使呢?经验告诉我们,会背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杜工部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一是弄懂,二是熟记。所以,民间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话糙理不糙。

博闻强记的背功从哪里来?靠过目成诵的天赋,这种人少之又少,如同凤毛麟角;再就是靠苦读苦背,“三更灯火五更鸡”,舍此没别的捷径可走。当然,背书不是死记硬背,还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我的姐姐张爱玲
她的脾气就是喜欢特别:随便什么事情总爱跟别人两样一点。就拿衣裳来说罢,她顶喜欢穿古怪样子的。记得三年前她从香港回来,我去看她,她穿着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颜色的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都没有钮扣,是跟外国衣裳一样钻进去穿的

0评论2024-01-2584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随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一代大师随着时代的起伏而消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让我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希望我的文章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对他的手稿一

0评论2024-01-2577

疯魔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的骂人典故
疯魔章太炎,人称章疯子。别看这称号好像不怎么好,但实际上这是带着赞誉意味的。俗话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力出众,后面跟着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一系列称号,让他有

0评论2024-01-2347

胡适的保护人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

0评论2024-01-2167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晚年,他和夫人生活过得很艰难,常常交不起房租。有时被房东逼急了,章太炎就会写一幅字,让夫人拿去市场上卖。可他打心底觉得这样做有失尊严,写字卖钱的次数少之又少。一次,有位好友来访,提出愿意出二十块银圆请章太炎

0评论2024-01-2165

一个都不正经的微博
刚进北京城的时候,张仃随着一群老革命参观故宫,走到太和殿的时候,张先生突然跪了下来磕头。同行的革命者崩溃了,问怎么回事,老张说不是给皇上跪,是给建设故宫的工匠们跪。你们信吗?火葬;放在北大的一百零二箱书和文件捐赠给北大;纽约的房子和手稿、书

0评论2024-01-2171

金文明:半生咬文,半生嚼字
“我要是走了,你说他们该怎么办?”不到一刻钟时间,金文明嘴里念叨了两三遍这句话。“他们”,说的是那些出版界的同行们。过去的17年里,作为编辑的金文明审查过的文字接近两个亿,其中差错数以万计,被誉为出版界的“啄木鸟”。金文明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命

0评论2024-01-2161

黄侃打趣胡适
黄侃(1886-1935)字季刚,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黄侃对新文学没有好感,对胡适抱有敌意,他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戏称胡适为“著作监”,学生不解其意,黄侃的回答颇为阴损:“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部没有了也。”学生这才恍

0评论2024-01-2146

历史趣闻
马未都鉴“宝”趣事著名主持人王刚是个收藏家,据说在各位主持人中,王刚的宝贝最多。但是当年王刚玩收藏还是跟着马未都学的。王刚曾说过,我非常欣赏马未都先生对文物鉴定的那种直率的表达方式。马未都鉴定文物那可是既直率又幽默,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一起

0评论2024-01-2040

孜孜不倦
【注音】zīzībùjuàn【出处】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后汉书·鲁丕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法】作谓语、状语;

0评论2024-01-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