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胡适的保护人

2024-01-21 21:34630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很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3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于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这些国学大师的器重,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为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他便做了件漂亮的赶走教授的壮举。据罗家伦回忆: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学时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思想一般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很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3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于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这些国学大师的器重,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为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他便做了件漂亮的赶走教授的壮举。据罗家伦回忆: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学时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思想一般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微笑的微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佗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

0评论2024-01-2576

酒桌上的胡适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

0评论2024-01-2579

蔡先生打人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了吧?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

0评论2024-01-2571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曾经云霞满天
羊街羊街的石板路坑坑洼洼,却一派江边古镇的幽雅。大约是因为少有人居住,黄昏时就显得格外宁静。很多院落大门紧闭,据说白天是开放的。诸如恭请中研院史语所前来李庄的乡绅罗难陔就住在这条街上,也是他把房子拱手相让,供那些学术大师如李济、梁思永等在此

0评论2024-01-2562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

0评论2024-01-2567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0评论2024-0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