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埃勃拉古国之谜

2024-01-25 03:22610

叙利亚境内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有一个名叫特尔·马尔狄赫的巨大山丘,高出周围地面约10米,远远望去气势非凡。就在这座引人注目的荒丘之下,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国都城已经静悄悄地沉睡了3000多年……

在亚洲西部的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与哈马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沙漠区冬季雨量稀少,夏季酷暑难熬,据说盛夏午时地表沙土的高温能够烤熟鸡蛋和面饼。酷热的气候使得地表水的蒸发特别强烈,造成这里异常的干旱。令考古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气候干旱、鸟兽难栖、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古代叙利亚人竟然建立过繁荣富强的国家,创造出了堪称世界奇迹之一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著名刊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法国《历史》杂志以及许多报刊相继撰文报道:在叙利亚沙漠地区发掘出了沉睡达3000年之久的死城——埃勃拉古国遗址。这是本世纪考古学上轰动全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有人把它喻为“古代世界第八奇迹”;有人甚至认为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勃拉古国之神奇还要胜出一筹。

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成为向这个“不可逾越的、被当地人遗弃的地区”进军的首批探险家之一。在这次短期的考察中,戴沃盖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没能继续下去。此后近百年间,黄沙肆虐的叙利亚沙漠区再度成为考古学家们遗忘的角落,基本上无人涉足其间。

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196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罗马大学考古队来到叙利亚,追寻近40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他们选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尔·马尔狄赫荒丘,对之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大规模调查和发掘,结果大喜过望,意外地找到了一座不为人知的王国都城——埃勃拉。

考古队首先发现了宏伟壮丽的特尔·马尔狄赫陵墓,接着又发掘出埃勃拉王国的宫殿和神庙。这些建筑布局和谐,技巧精湛,堪称古代西亚建筑艺术的精华,让人惊叹不已。由于马尔狄赫荒丘遗址的地层叠压完好,因而实际上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西亚历史画卷。从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来看,约公元前4000年这里已有原始先民定居,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勃拉已是西亚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是以埃勃拉都城为中心联合附近一些村庄和城镇而形成的,故有学者称之为“城邦国家”。据估计,当时埃勃拉都城里聚居着约3万居民,整个埃勃拉王国鼎盛时期人口约20~30万,是古代西亚城邦国家中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埃勃拉城平面大致呈菱形,最宽处约1000米,辟有4个门,遗址总面积56万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圆形的卫城,直径约170米。1973年,考古学家在卫城中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王宫。宫墙高达15米,宫殿鳞次栉比,千门百户,结构复杂多变,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墙和卫城之间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区。197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卫城中发现了王室档案库,里面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文书。主持发掘工作的保罗·马蒂尔博士惊叹道:“我的第一印象是,我好像看到一个陶土碑牌(泥板文书)的海洋!”

埃勃拉出土的“楔形文书”为研究埃勃拉古国提供了资料,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神秘的国度提供了可能。埃勃拉在考古发现之前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度,有关这个王国的各方面情况,几乎全部来源于楔形文书的记载。马蒂尔博士对埃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许多推测和论断。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有一部分(约80%)泥板文书上写着真正的苏美尔语;另一部分(约20%)泥板文书上写着一种古老的闪语(西亚塞姆族方言,或称埃勃拉语)。据此专家们推测,当时的埃勃拉王国可能以苏美尔语为官方语言,而民间语言仍属西亚塞姆族语系的一部分,埃勃拉国最古老的居民有可能是塞姆族的一部分。马蒂尔博士把埃勃拉一部分泥板文书上用苏美尔文字书写的塞姆方言,称之为“埃勃拉语”。后来,他从大量的泥板文书堆中,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把“埃勃拉语”的词汇译成对应的苏美尔语词汇。由于发现了这部古老的翻译词典,因而为今天学者们研究埃勃拉泥板文书提供了方便。但“埃勃拉语”作为塞姆语的一种,究竟与已知的西亚阿卡德语、阿摩利语、希伯来语有何联系,尚是一个待解之谜。埃勃拉泥板文书写有上千个人名、5000多个地名,其中提到较多的是启什(Kish)和阿达卡(Adab)。有一块泥板文书上写有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这些城市历史学家迄今还未听说过。另一块泥板文书上写有70种动物的名称。一些泥板上写有很多指令、税款和纺织品贸易的账目以及买卖契约。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埃勃拉王国的经济相当繁荣。

尽管还有相当数量的“埃勃拉文书”尚未破译,但是根据已经释读的大量文书记载,学者们已初步勾勒出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大致说来,埃勃拉古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奴隶制国家。据早期泥板文书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勃拉大约处于奴隶制的初期阶段,国王是由选举产生的,任期为7年,可以连选连任。由此可见,当时还保存着氏族制解体向奴隶制过渡期军事民主制的一些残余。后来,国王变成了世袭。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国王埃勃利乌姆在位达28年之久,这说明在埃勃利乌姆统治时期,世袭制已经确定下来了。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国王是有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他的意志高于一切。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退位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埃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神庙的僧侣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他们除了从世袭的寺庙职务中获得收入外,还从事工商业活动,如开设店铺和高利贷、买卖奴隶等等,他们甚至参与政治活动,势力日益壮大。世袭贵族的土地来源有三:一是从祖辈继承而来的;二是通过侵夺或购买兼并而得;三是获赏于国王的土地。除了前面所述的王室土地、神庙僧侣和世袭贵族之外,剩下的则为少量的农村公社土地。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埃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古埃勃拉王国实行募兵制,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国王凭借军事力量对内镇压,对外频繁发动侵略战争。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利的城邦。马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勃拉统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据说,埃勃拉国王曾将公元前2480年称为“征服马利之年”。开战的原因是由于马利国王伊布鲁尔·伊尔没有按期向埃勃拉王国交纳贡物,并且占领了埃勃拉王国的一个商业殖民地,于是埃勃拉国王派大将讨伐马利,迫使其投降。据记载,埃勃拉国王曾派自己的儿子去统治马利,担任马利的国王。除了统治马利外,埃勃拉国王经常派军队东征西讨,南攻北战,侵略过临近的许多城市。上面提及有一块泥板文书记载了260个城市的名字,据专家推测这些城市可能是被埃勃拉王国征服过的地区。随着军事侵略的胜利和王国版图的扩大,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埃勃拉国内,埃勃拉的奴隶制也空前的繁荣起来。

埃勃拉毁灭性的灾难究竟是由于统治者内部的纷争造成的,还是由于来自北方的小亚细亚的强悍民族赫梯人的侵略,似乎已经成为永远解不开的历史之谜。有些学者认为,埃勃拉文化并没有随其城市的毁坏而消灭,它先被乌伽里特,后来被巴勒斯坦诸民族继承下来,但这些仅仅是推测而已。

总体来说,古埃勃拉王国的发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人类曾经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国家,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将它列为“世界第八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不算过分。消失的古城,并不因为其沉没于地下而淡化了人们的记忆,重见天日的古城依然迷雾不散,向人们展示一个个谜团。人们相信,随着“埃勃拉文书”的释读,一部新的中东历史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两难
两难李也在清朝,由中央发往各地方的机密文件都会在文书右上角打个洞,穿个纸捻儿。这就算是机密了,那时候叫做“钉角文字”。显然这个保密措施是保不了什么密的。一次,一个老知县一边抽着烟一边看上头传下来的“钉角”,不小心竟把文书落在烟灯上烧掉了一个

0评论2024-01-2450

钉角文书
钉角文书在清朝,由中央发往各地方的机密文书都会在文书右上角打个洞,穿个纸捻儿。这就算是机密了,那时候叫做“钉角文书”。显然,这个保密措施是保不了什么密的。一次,一个老知县一边抽着烟一边看上头传下来的“钉角”,不小心竟把文书落在烟灯上烧掉了一

0评论2024-01-2439

民国第一越狱案前后始末
1937年2月25日,元宵节。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上午10时许,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刑场,4名五花大绑的“特殊”死囚被依法处决。说这些死囚身份“特殊”,是因为他们是当时震惊海内外的“民国第一越狱案”的几位参与者。一1936年5月30日早晨,国

0评论2024-01-2358

妙胜死大赖
和滹沱村相邻的万寿村,有个财主名叫石大来,由于赖皮出名,三里五村的人都叫他死大赖,死大赖讹人不眨眼,谁提起都害怕。话说这年正月十七,天气虽然晴朗,但漫山遍野依然是冰天雪地,冷得让人难以出门,上官虎和村里的几个老人正在家里围着火堆烤火,忽然,

0评论2024-01-2239

无声的厮杀
无声的厮杀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有个下等武士,脸长得像只歪了的生瓜,于是大家都懒得喊他真名,干脆戏称他叫“生瓜”。他为人老实,听了也就一笑了之,从不计较。虽然人长得丑,可生瓜从小苦练武艺,凭着过硬的剑术,在藩府谋到了一个职位,还挺受领主的信任。

0评论2024-01-2249

殉梦书香
2008年3月初,在香港三联书店,人们集聚一堂,为罗志华举行追思会。会上,一位嘉宾说:在这个时代里,被阅读的书和阅读书的人,究竟是谁在为谁坚守?姐姐罗清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弟弟从小都是认真努力的好学生。可是,16岁那年,他突然决定辍学。辍学

0评论2024-01-2156

不拿自己当回事
朋友张哥,从前他家穷,吃萝卜干喝凉水上学。那时张哥的最大理想,是在乡里当个文书。张哥没当成文书,回家办厂,一不小心当了老板。张哥说,听到有人叫我老板,心里怪不是滋味,其实我就是个普通人,从来没觉得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到澡堂洗澡,赤条条的,谁还

0评论2024-01-2040

疲于奔命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

0评论2024-01-1876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

0评论2024-01-1835

我不见了
从前,有个里长押送一个犯罪的和尚到边疆去服役。这个里长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都要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才肯上路。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又告诉自己说:&

0评论2024-0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