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国格与尊严之辩——中国留学生智对“刁难”

2024-01-24 15:56300

国格与尊严之辩——中国留学生智对“刁难”

这是一位法国对话课教授与中国留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国留学生用机智与巧辩捍卫了尊严。下面摘登这场舌战的精彩之处。

这位中国留学生原为记者,是赴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就读的插班生。当他上第一堂对话课时,教授就毫不客气地向他发出了“挑战”:“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显然,教授已经知道他是记者。记者这个职业本是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而这也是更为敏感、棘手、难以回答的。中国留学生面对对方的先发制人的凌厉攻势,采取了画地为牢的基本方法,抓住教授问话中的“概括”一词,用真正“概括”的语言回答了教授并不想知道的问题:“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教授见未能达到目的,接着问道:“我想您会给予我这样的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用同样的方式答道:“概括一下来讲,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全班同学不由“哄”地一下笑起来。这实际是答非所问,无效回答,所以,不能不令人发笑。

连碰了两个软钉子,教授再一次发“难”——“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吗?”教授的这个问题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陷阱。冷静的中国留学生完全摸清了对方的意图,来了个以退为进:“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一语既出,使教授不得不作两种选择:一是结束这个对方“不清楚”的问题,草草收场;二是进一步干脆赤裸裸地挑明问题。教授选择了后者:“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霎时,全班几十双不同颜色的眼睛一齐扫向了中国留学生和一位台湾同学。中国留学生沉静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随后,那位台湾同学在教授和同学们的注视下也慢慢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这句答话虽简短,却字字千钧,尤其着重强调了“教授”和“常识”两词,言外之意不乏嘲讽:这么普通的常识教授都不知道。这也暗示着自己对此问题的立场不容置疑,也宣告了教授诱人入彀计划的破产。

教授把话题直接拉到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上:“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中国留学生对这种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的实质性问题和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提问方式,反倒表现出一派清朗和幽默轻松的风度:“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授仍紧追不舍,不依不饶:“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教授先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们没有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在充满幽默感的笑声中,中国留学生巧妙地化实为虚,把话题全部转移到“父辈”身上,也就把教授所提问题的犀利锋芒化解。然而,教授接着对方“父辈”的话题顺理成章地又是一个凌厉的攻势:“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国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是最重要的。”教授马上接问:“您认为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中国留学生迅速答道:“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迫切需要考虑的。”答到此,已经意味着关于“台湾问题”的对话的彻底结束,且是以教授的惨败而告终的。

教授终于孤注一掷地“掷”出一个更大难度的问题:“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的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很明显,中国富强的标准很多很杂,短时间根本说不明白。而且,教授又将他们两人的交锋人为地同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扯到一起,更使问题变得错综复杂。此时,中国留学生经过了几次的交锋,已经洞悉了教授提问的用心。他站了起来,一字一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借“中国富强标准”之题,庄严地郑重地宣告了自己——一个中国人人格的不容侵犯,同时对教授连番的刁难给予致命的一击——尽管也是旁敲侧击,并给这场“刁难”与反“刁难”的舌战画上了句号。

这场舌战是精彩的。而更精彩的是它的真正结尾:教授离开了讲台走向中国留学生,一只手掌放到他肩上,轻轻地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一个人伟大,往往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然而更重要的却是有尊严。有尊严,才会活得抬头挺胸;有尊严,才不会被人踩在脚下。我们也历经屈辱缠身的岁月,每一个会思考的人都懂得尊严的维护无阶级、无时间、无空间,要知道,爱祖国、爱大家才是爱自己。(白玉玲)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一天,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和一位教授一起去散步,教授对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非常好,因此常常被称为“学生的朋友”。散步途中,他们看到小路上放着一双舊鞋,他们猜这鞋是在附近田地劳作的某个穷人的,他也差不多该收工了。学生扭头对教授说:“我们来逗逗这个

0评论2024-01-2574

军阀与教育
近日阅读民国时期的文史资料,我惊奇地发现,过去一向被我们视为不顾人民死活、只顾靠武力争夺地盘的反动军阀,竟也会不遗余力地兴办教育。唐继尧曾经办过东陆大学(即后来的云南大学),就连布贩子出身、外号“曹三傻子”的曹锟,在做直隶督军时,也在原保定

0评论2024-01-2579

物理学家赫兹的成长故事
赫兹(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

0评论2024-01-2575

世界上最有名的大脑
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虽是一介平民,但在去世后,大脑被科研机构保存了下来。这是因为莫莱森是世界上“最健忘的男子”,他的大脑具有无可比拟的科研价值。莫莱森出生后,就有严重的癫痫症,到27岁时,癫痫症变得空前剧烈,每

0评论2024-01-2571

张维加:一株茁壮成长的野草
没有上幼儿园、上学后不择校、不补课、不上兴趣班、有些课还不上,一个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规”出牌的男孩儿,2011年却以全额奖学金走进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张维加5岁时,随父亲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户。父亲将他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幼儿

0评论2024-01-2576

聂其璧:曾国藩外孙女的叛逆人生
聂其璧:曾国藩外孙女的叛逆人生她是曾国藩的外孙女,却从不遵循家训;她是上海道台聂缉的幼女,结婚时宋美龄为她做傧相;她是时髦的洋派人物,曾孤身追星追到好莱坞;她是骄横的大小姐,“文革”中以号啕大哭保护家人;她是上海名媛中“扎眼”的刺头,朋友落

0评论2024-01-2560

古曲笑谈等16则
古曲笑谈等16则古曲笑谈据说圣诞歌曲源自我们战国的燕国哦!荆轲刺秦,临行前高渐离击筑,高歌:“荆轲悲,荆轲悲,荆轲ontheway”害怕我是建筑大学的,今天去买房子,突然发现规划的是自己同学,开发的是自己同学,施工的是自己同学,监理的是自

0评论2024-01-2459

只要爱人在身边
好友半夜打电话过来,托我送他大学时的恩师回市区。我当司机这么多年,最不喜欢深夜开车——四周寂静无声,枯燥无聊,所以极易麻痹大意出问题。但碍于情面,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妻子执意要与我一起去:天这么黑,我不放心。再说了,两个人说说话也好。老教

0评论2024-01-2454

多活两秒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鲁思教授出了一道题:“假如一个人在山林中被猛虎追赶,却不幸逃到了悬崖边上,悬崖下又是乱石堆,跳下去一样必死无疑,你们觉得他该怎么做?大多数同学都说他只能等死,只有塔伯说:“他应该跳下去,至少下落时能多活两秒!”同学们

0评论2024-01-2471

阿P做裸模
阿P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老大不小了,还是单身汉,再加上没职位没银子,用一句网上的流行语,叫做—“我这心碎得,捧出来跟饺子馅似的”!最近,阿P公司新来了一个女同事,叫孟晓楠,年轻漂亮,很对阿P的胃口。于是,阿P有事没事,就找借口和孟晓楠搭讪。

0评论2024-01-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