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拉马的士兵
在管理界,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已久,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问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
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仍因循非机械时代的规则。站在炮管下面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在那个时代,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在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大操练条例没有及时地调整,因此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
军官的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也许有人会不解,这一点发现就可以获得嘉奖,这位军官真是得了个大便宜。其实此言差矣。从管理的角度看,此举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军队因此可以节省相当的资源(如果每一门炮少使用一个人的话)。如果节省的人力在另外的岗位上工作,又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从组织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工作系统的优化过程。“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用,事尽其功。”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完善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合理运作的目标就是这十六字方针。反观目前许多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拉马的士兵”随处可见,我们的企业又如何能够高效发展呢?
【智慧解读】
司空见惯的事情,未必就合理。你只要细心观察,大胆地问为什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伕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阿房音ēApáng)。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伕,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
0评论2024-01-2571
多情美人无情劫
找个男人做靠山1127年初,金军攻破开封,活捉徽、钦二帝,终结了北宋王朝,也终结了王秀兰的栖凤楼头牌梦。金军把眼泪汪汪的父子皇帝塞进一辆破牛车,掳往金国,同时被掳走的还有年轻女子三千余众。金军对宋朝进献的中原女子有一定要求,相貌端庄,正宗处
0评论2024-01-25153
战争演员
1897年,美国陆军特级上将潘兴去视察一个炮兵营,观看实弹射击表演。看着炮弹的炸点都能准确地在目标区炸开了花,潘兴不住颔首,并鼓掌祝贺。没想到,跟炮兵营长有矛盾的一个军官,悄悄向潘兴告密说,营长在造假。原来,炮兵营的营长虽然非常擅长炮击,但
0评论2024-01-2577
阴差阳错的战斗趣闻
打不开的弹药箱二战中期在中非,意大利军队500多人奉命防守一个野战机场。他们拥有坚固的混凝土永备工事,充足的弹药,甚至还得到了两门德国人支持的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弹药。而进攻方的英军只有400多人,甚至连像样的重武器都没有。英国指挥官对
0评论2024-01-2561
洪业:给日本鬼子上一课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有个特点,就是办事很认真,而且吃硬不吃软,他们的逻辑是,软就该欺负,硬就该服从,不服就打。不但落入手中的他国“贱民”该打,上级对下级,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也毫不客气,动不动就一阵拳打脚踢。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他被比他更强
0评论2024-01-2573
一把幽默1
一把幽默逃了这么远一场战斗非常激烈,炮声隆隆、子弹横飞。一个士兵怕得要命,仓皇撤逃。一个小时后,一个军官拦住了他:“你上哪儿去?”“前面的战斗太激烈了,我想尽可能远离前线。”军官勃然大怒:“太放肆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的指挥官!”士兵听
0评论2024-01-2475
不拉马的士兵
不拉马的士兵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情况:在一个单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
0评论2024-01-2448
你喜欢哪种睡姿
你喜欢哪种睡姿尹玉生编译一位年轻的女军官驾驶着一辆军用越野车,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午夜时分到达了目的地——一座偏僻而静谧的军营,负责迎接她的上尉赶忙迎了过来。女军官下车向上尉敬礼报告道:“报告长官,我奉命到此公干,因为迷路,晚到10
0评论2024-01-2441
未曾了解父亲
我上小学时,父亲才三十开外,仍很有生活的情趣。每年元宵节,他会亲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他还喜欢养小白鼠,我们叫洋老鼠,也是自己动手制作鼠箱,里面有楼梯、跳板、
0评论2024-01-2452
爱的焦距
A教堂,欧式别墅,有轨电车,喧哗的报童,爬满紫藤的铁栅栏——旧中国的上海。他只是一个影楼小生,每日固定在广场的拐角处,用三脚架支起蒙着黑布的外拍相机,在路人的要求下按下快门,定格他们眼中的繁华或寂寞。他们多是达官贵人,在风雨飘摇的上海,末日
0评论2024-0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