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吴有性
别名:吴又可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震泽吴县东山
职业:医家
信仰:医学
主要成就:认为温疫不同于一般的外感疾病创立了温疫学说
代表作品:《温疫论》
吴有性生活在明末清初之时,当时整个中国战乱频发,饥荒不断。本来老百姓生活就困难,许多百姓因此饿死,或者死于战乱。然而最让人心痛的是,一个灾难连一个灾难,让当地的百姓无法承受。战乱饥荒不说,各地还爆发了大大小小的瘟疫。
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发生的瘟疫大流行多达三十多次。特别是公元1641年,也就是崇祯十四年,爆发的全国性大瘟疫灾害,更是吴有性亲眼所见。当时吴有性四十九岁,亲眼目睹了瘟疫爆发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况。
医者仁心,吴有性眼见百姓受瘟疫之扰,十分忧心。而当时整个医学界,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瘟疫,却仍然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用治疗伤寒病的疗法却治疗瘟疫患者。
药不对症,不仅没有治好那些瘟疫病患,甚至还因为用药不当,而将人活生生医死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医者的无动于衷,吴有性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他沉下心来思考,终于明白瘟疫与伤害是本质性的两种病症。
实际上在吴有性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温病论述。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这些学说都是分散的。吴有性在目睹这场瘟疫病灾之后,研究前人的温病学说。同时在继承这些学说之时,付诸于实践。通过亲身观察,用药治病,进一步摸索瘟疫的病症。
最让人赞叹的是,吴有性提出了戾气是瘟疫的病原的说法。《瘟疫论》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斯是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这种说法,和今日的病原靠空气传播的想法近似。
岳母刺字的故事
岳飞同施全他们整日在家练武,可没想到这一年汤阴县瘟疫盛行,王员外夫妇、汤员外夫妇都因染上瘟疫去世了。又遇上天大旱,粮食很少,价格昂贵,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牛皋熬不住清苦,在外面惹是生非,把牛老夫人也给气死了。岳飞当年正好二十三岁,已有两个儿
0评论2024-01-2562
印第安人的野牛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平原地区的最早居民,在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万头野牛,纵横驰骋,势不可挡,而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战胜牛群而生存下来的。他们挥舞着长矛,以捕食野牛为生。游猎生活使他们剽悍强壮,善于骑射。大平原上野牛最多的时候,也是印第安
0评论2024-01-2562
叩棚
清末,为避八国联军之祸,慈禧太后西狩了一年多后,终于回到了北京。这年腊月二十九,她诏告天下,普天同庆。修武县知县谢必斋看本县内迟迟没有动静,急得直冒火。太后回銮,修武县庆祝不力,自己要面临摘乌纱帽的风险。可谢必斋苦的是手里没钱,治下百姓多困
0评论2024-01-2470
巧治失礼人
民国初年,大东北黑龙江府的松花江畔有一个地方叫傅家甸,那里出了一位名医,名叫傅宝善。傅宝善不仅医术高超,也很有经济头脑。他见傅家甸来往的客商逐漸增多,就想投资开一个饭馆子,专供人吃喝。店面定了,也装修了,招牌上蒙着红布,就差剪彩开业了,却有
0评论2024-01-2439
半个馒头
从前有个乞丐叫刘五,他本出身于富绅之家,颇有田产资财,但由于当时黄河泛滥,田地被淹,又值兵荒马乱,死里逃生的刘五竟沦为难民,每天只能沿街乞讨,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一日,刘五行至青州地界,一路上没见到几个人影,跟随他一起逃难的病的病,死的
0评论2024-01-2445
一场瘟疫“送来”1500万美元
一场瘟疫“送来”1500万美元前不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视台新开辟了一个特别节目《商机在哪里》,每期请一个嘉宾,讲述他们如何捕捉商机、发财致富的故事。第一期节目请到的是美国默卡尔集团董事长菲利博·默卡尔。默卡尔讲述了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0评论2024-01-2448
爱情非典型
爱情的杀伤力,往往高于瘟疫。我一直这样以为。可是爱情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四月我上京,杨花处处,可是气氛诡异难言,戴着口罩的男女穿行市间,言谈不便,因此沉默着。大风细雪,扬在古道新城间。朋友对我的出现大惊失色,“现在北京是重灾区,你
0评论2024-01-2437
聚宝盆奇案
荒郊客栈,重病老人神秘失踪;利令智昏,知府断案忠奸难辨。瘟疫突发,死伤无数,起因尽在那桩——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由于多年战乱,南京城残破不堪。苏州巨富沈万三慷慨解囊,斥巨资修复半座南京城墙,轰动天下。由此也引起朱元璋不满,以“莫须有”
0评论2024-01-2356
最危险的敌人
一星期后,显灵的湿婆告诉高僧:“如你所愿,我的仆人南迪会保护你们的国家免于瘟疫。”一天晚上,瘟神化身为一个巨人出现在边境附近。早已在那里等候的南迪高举三叉戟,厉声喝道:“滚开,你这恶棍!再敢前进一步我就结果你!”瘟神并不畏惧,两人惊天动地地
0评论2024-01-2338
道士的预言
清朝乾隆皇帝统治的第三年,秀水人祝宜臣在乡试时考中了举人。中举之后,他便和朋友一起到外地游玩去了,只剩父亲祝某和奴仆在家。祝某的父亲早年中举,顺风顺水过关斩将,曾担任过清朝的按察使,被乡邻称为祝进士。所以他花大价钱延请名师,把儿子从秀才培养
0评论2024-0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