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我常常牵挂的男孩

2024-01-23 00:17660

1966年深秋,正是全国“红卫兵”大串联的高峰。我所在的书店地处上海南京路、西藏路繁华地带,是外地客必逛的宝地。不开架的书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营业员应接不暇。

有一天,营业员小范拽着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大男孩的袖子,半推半搡走进我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这人偷书!交给你处理。”说完,把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摔在桌上,狠狠地瞧那人一眼,接着忙他的事去了。

我看那孩子最多十四五岁,黝黑的脸庞,蓬乱的头发,惊恐的眼神,鼻尖上沁着汗珠,裹在拖地的军大衣里的身子在颤抖。低着头,弯着腰,不敢看我一眼。

我拖了一把椅子对他说:“坐下吧。”他不敢。我再温和些说:“坐吧。”他把前胸的棉衣襟裹紧,坐在椅子边上,显得更瘦小。为了打破僵局,我扯开话题问他:“来上海几天了?是来串联的?”

“嗯。来上海三天了。”

“北京去过了吗?到过哪些城市了?”

“先去了南京,再从南京到北京,然后直接来上海。”

“去了哪些学校?有收获吗?住在哪呢?”

“各校基本都去了,有点收获;都住在学校,以中小学为主。”

“家乡在什么地方?读书吗?”

“我家在安徽金寨县农村。我在县中读初三,村里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县中。我在县中总拿第一名!我喜欢读书,我不怕苦;我特别喜欢看书……可惜我们县穷,图书馆书很少。”

谈到读书,他有了自信,不再拘谨;抬头看着我,很懂礼貌。我端详这孩子:农家子弟一般都黝黑,但他身上有一股阳刚之气,显出聪慧的内涵。我心里一直在寻思:如何与他展开“灰色”话题——“偷”书——这个字眼不能随便用,它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声誉,也会在他心灵里埋下阴影。尤其在那混乱时期,为这一个“偷”字或许就会被打入地狱。

我仍面带微笑地和他聊着:“你喜欢看哪方面的书?初中毕业还打算升高中吗?”

他一口气往下说:“阿姨,我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很刻苦;我一定要升高中,还要读大学。现在我父母、两个姐姐,四个人在种地,供我一个人读书。可是……现在学校全停课了,我要乘此机会多读点书,为今后考大学打基础。”

我有点吃惊。这个穷乡僻壤里的大男孩,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这令我刮目相看。我拿起那本《我的大学》,顺便问他:“你喜欢这本书是吗?想读懂它,向高尔基学习,对吗?”

“我……我……”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向高尔基学习。”

我匆匆走到营业大厅后台,买下《我的大学》和《母亲》,回到办公室,找一张牛皮纸,把书包好,交到他手中;又拉着他到边门,准备送他走出书店。

他突然号啕大哭,涕泪满面,手足无措。我从口袋里摸出一方手帕,边帮他擦泪,边劝他快走。免得有人进来,节外生枝。

几个月后,收到他从家乡金寨县寄来的一封信,内附一张半身照。照片上的少年,与我当初见到的,判若两人。他五官端正,略显腼腆,正朝我微笑。我也微笑着放下了心中的沉积。

来信的大意是:首先允许我做他的母亲,如不认他做儿子,也应该是他的“教母”。是我给了他尊严,教会他做人。他实在因为太贫穷,又太想读些名著,口袋空空,才做出傻事。是我给了他第二次精神生命,坚定了他的意志。并告诉我,他的姓名是“于宇”。

我回过一封信鼓励他,后来他又来过一封信。再后来我自己被卷入“文革”旋涡,遭受迫害,下放干校劳动,无心与他沟通。以后我又调往出版社工作,从此也就不再有那孩子的音信了。

如今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却常常牵挂这个孩子。虽然他现在也该60多了,我的思维仍定格在第一眼见到他的形象。不知为什么,我会常在“作家”、“报刊作品作者”的名单中找“于宇”这个人。然而找不到。我祈祷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一生过得顺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拒绝“特权”
拒绝“特权”作者:张秀芝上个世纪初的一个冬天,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镇采风。恰巧此时,小镇上的一家剧院正在上演他的一部戏剧,于是高尔基便决定晚上去看一看,想知道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响如何。第二天晚上,当高尔基来到那家剧院时,售

0评论2024-01-2470

与小人书的情愫
小人书是我童年、少年时代的至爱,它伴随我成长,是我平淡生活中欢乐的源泉。攒钱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的想法。为了魂牵梦萦的小人书,我们很快就钻研出了几条“生财之道。”初夏,我们去大街上拣桃核,砸去核壳,取出里面的核仁来买;早上到树林里,寻找树干上

0评论2024-01-2471

上帝不曾亏待你
在古罗马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失明的少女家境贫困,每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她都要而且必须挎着花篮到街上去卖花。因为家中有她卧病在床的父亲,等待她用卖花挣来的钱去买药。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少女不辞辛苦地整天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转。开始,由于她辨

0评论2024-01-2350

每天,都该为自己设一些有意义的“雷打不动
本来想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两三千字,以表达我的观点,但因时间已经接近晚上10点30分,规定自己睡前冥想静坐,11点前休息,以保证早上5点起床。想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先生的故事,觉得任何事,若想见到成效,就非得为它设定“雷打不动”的时间。集

0评论2024-01-2344

苦水里泡大的高尔基?
高尔基从小跟着外祖父外祖母一家生活。外祖母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她经常给小高尔基讲故事,比如,圣母怎样救苦救难的故事,武士伊万的故事,埃及强盗妈妈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离奇古怪、生动有趣,小高尔基常常听得呆呆的,入了迷。外祖母还会编许多有趣

0评论2024-01-2132

马三立的“意识流”
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无疑是健在者中辈分最大的了。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

0评论2024-01-2164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

0评论2024-01-2147

追求目标越来越高的高尔基
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

0评论2024-01-2145

丁玲与陈明的忘年恋
我编过丁玲的集子。那个集子是陈明选编的。编辑得仔细认真令人吃惊。几乎每一页,都见到陈明的蝇头小楷。字写得极为工整漂亮,或改一个标点,或改一个错字,甚至全书的用字都做了统一。这样一部原稿,其实已经可以看见陈明对丁玲的一往情深。陈明1917

0评论2024-01-2047

母亲节的寄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很久以来就有写东西送给母亲的念举了,当那些赞美和歌颂母亲的诗句进入我的视线时,母亲那被岁月剥蚀、被时光雕琢得消瘦而又病弱的形象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反复闪现;当电视屏幕上

0评论2024-01-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