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一生相爱未相亲

2024-01-23 00:04360

1902年,安徽绩溪,当地茶商汪家和乡里富户曹家的两位女主人先后怀孕。因两家关系甚好,又流行做亲的风俗,于是,双方家长就相约指腹为婚:若分别生下一男一女,就结为亲家。心诚可鉴,果然,汪家生下了儿子汪静之,曹家生下了女儿曹初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孩子因为家族的频繁走动经常玩耍在一起。遗憾的是,曹初菊自幼体弱多病,虽然看过不少医生,但在12岁那年,还是早早离开了人世。

当时,在曹家,经常和汪静之玩的还有一个同龄的女孩,与曹初菊父亲同父异母的女儿曹诚英,按照辈分,汪静之应该管她叫小姑母。曹初菊过世后,汪静之对曹诚英亲近了许多,并且生出几分年少的纯真情愫来。

1917年,15岁的汪静之意气风发地到屯溪安徽茶务学校读书,新文学的熏陶和青春的躁动混杂在一起,让他无法按捺对曹诚英的感情,于是就写了情诗寄出去。曹诚英对汪静之的印象也十分美好,但因为辈分和自己从小已许配他人的缘故,婉拒了他,只相约做永远的好朋友。

第二年,曹诚英奉父母之命,与富庶之家的胡冠英举行了婚礼。得知她出嫁,汪静之哀伤地写道:“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四个眼睛两条视线/整整对了半天/你也无语/我也无言……”婚后不久,曹诚英便考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虽然自己喜欢的女子成了别人的新娘,可一旦动了真情,不想不念也并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黯然神伤的汪静之次年也考入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在杭州,他觉得即便不能鸳鸯双飞,起码会与曹诚英呼吸同一个城市的空气,偶尔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的笑脸,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已为人妇的曹诚英见到汪静之也很开心,但敏感的她何尝察觉不到他的一往情深。为了防止丈夫起疑,她决定为她名义上的侄子牵线搭桥,做一次红娘。于是,每次见面,曹诚英都会邀上一帮女同学作陪。这样的见面经历多了,汪静之也明白了曹诚英的用意,也许是怕给她惹麻烦,也许是想遵照她的意思,一次,当曹诚英又费尽心思介绍一个名叫符竹因的女同学时,汪静之答应了。

脱离了家庭的羁绊,曹诚英肆意挥洒青春,但也时常落寞,而汪静之总会适时出现在她的身边,听她倾诉,帮她排忧。一次喝多了酒,曹诚英终于向他吐露真言,说:“离婚后,真想和你在一起,只是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这番情真意切的话尽管来得太迟,但对汪静之来说,已足够了,毕竟她也曾对他动心。

半年后,走出离婚阴影的曹诚英,心被胡适所截获,两人在杭州烟霞洞坠入情网。爱情看似迷人,实则飞蛾扑火。因为胡适已婚的事实,两人的约会对外界隐瞒得滴水不漏。但对汪静之,曹诚英是坦诚以告的。他并不吃惊,看她笑意嫣然,也陪以微笑。在曹诚英眼里,他是最可信赖的,而在汪静之心里,她的幸福就是他的快乐,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

很快,曹诚英和胡适的情事传到了胡适夫人江冬秀的耳朵里,她大吵大闹,甚至以死相逼,最终胡适妥协了。即便如此,曹诚英对胡适依旧痴心不改,所幸在舆论谴责她时,还有汪静之站在她身后。1930年,曹诚英在南京读书,汪静之途经此地去看她,屋里只有一张床,她以长辈的口吻说:“你睡这头,我睡那头,你给我暖脚吧!”面对曾经喜欢的人,同居一室,同卧一榻,他们丝毫没有亵渎这份纯洁的感情。只是,汪静之的深情慰藉不了曹诚英,面对胡适的逃避、爱情的萧瑟,伤心欲绝的曹诚英选择了堕胎,远走美国康奈尔大学。

在视爱如命的女子身上,任何人都抵不过所爱男人的一分一毫,即便被伤被弃被损害。多年后,曹诚英回国,仍为胡适牵挂,终身再未嫁。晚年在武汉时,曹诚英曾对汪静之说:“我们从小相爱,渴望有爱的亲密关系,但我要为胡适守贞操,你要为妻子守贞操,为了贞节,今生只好算了,希望下世有缘做夫妻。”为此,汪静之写下《百夜同床不苟且》一诗:“两心纯洁洁如雪,两心清净净如冰。百夜同床守节操,童年原是两情人。”曹诚英回应他的诗:“方方正正真君子,诚诚实实多情人。千古伤心一恨事,一生相爱未相亲。”直到去世,曹诚英也未能等到胡适,而托付身后之事者又是汪静之。

这一生,曹诚英和汪静之青梅竹马,无缘相守,当情感升华为更高的境界,远比一份炙热的爱情更能撼动人心。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微笑的微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佗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

0评论2024-01-2576

酒桌上的胡适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

0评论2024-01-2579

蔡先生打人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了吧?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

0评论2024-01-2571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曾经云霞满天
羊街羊街的石板路坑坑洼洼,却一派江边古镇的幽雅。大约是因为少有人居住,黄昏时就显得格外宁静。很多院落大门紧闭,据说白天是开放的。诸如恭请中研院史语所前来李庄的乡绅罗难陔就住在这条街上,也是他把房子拱手相让,供那些学术大师如李济、梁思永等在此

0评论2024-01-2562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

0评论2024-01-2567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0评论2024-0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