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消失的棒槌声

2024-01-22 17:16420

党策惠民,生活如蜜。就洗衣而言,从单杠洗衣机到双杠洗衣机,现在又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就连位居深山的故乡,家家户户都有了双杠洗衣机。乡邻们以前都是到村头井上挑水吃,现在家家户户把水引到了院里。妹妹家里还装修了卫生间,安上了热水器,条件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每次回家看到楼道角里那个棒槌时便思绪万千,娘用棒槌洗衣、洗被的身影就会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让我记忆最为深的就是每年农历七、八月份,故乡的整个村子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棒槌声,那棒槌声如情如诉、如诗如画、如歌如谣,捶在我的心坎上,捶在我的记忆里,记载着我故乡的时光、岁月,记载着生活的艰辛、酸楚……

在物质匮乏的大集体六、七十年代,乡邻们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还有钱买肥皂、洗衣粉洗衣服。村后渠边上的那棵高大的皂角树便是婶娘们最好的去污剂了,条件较好的会到集市上买回几斤棉油皂。由于经济拮据,家家几乎都是缺吃少穿。无论大人小孩,一件衣服一穿就像长到了身上。就连有名干净的娘,在春秋季节也是一周才给我们换洗一次。冬天的棉袄、棉裤总是从开冬穿到三十晚上,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会换上新衣服。穿的布料、盖的被子,被里、被面大多都是自家纺的粗棉布。衣服穿得污迹斑斑,调皮的男孩衣服会脏的发明起光,婶娘们洗起来用手搓特别吃力,于是,聪明的叔大们就发明了棒槌---自制一个光溜木棒,就好像洗衣机的搅盘一样去污除垢。因为用棒槌捶打衣服时的力度大,用水把污垢带出来。在我记事起,娘和村里的婶娘们一样用棒槌洗我们的衣服和被子的。

每家的男人在上山砍柴时,都会专门挑选那些木质瓷实的水曲柳或柞木,拿回来经过剥皮、刨光、锯截成一尺多长的木棒,再把较粗的一头刮细,形状有点像啤酒瓶子,只不过顶尖是圆锥形而已,中间是一个大肚子,表面光滑,经久耐用。从女人手里的棒槌便可以看到男人的细心、勤巧、智慧。

一年四季,不管天气晴朗、阴霾,不管晨时、傍晚,都能听到棒槌声声。那一声声含着婶娘们对亲人的情和爱,充满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渴盼。

娘也曾教过我用棒槌洗衣。可有几次我都把上衣的纽扣给捶碎了,娘心疼地剪去线头,重新用边角布料自制成布扣。一直到初中,我们穿的上衣都还是娘自织的布衣、布扣。

那时,大人忙着挣工分,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年到头却基本是家家缺粮,难以温饱,更不用说洗澡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一般从立秋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无法也无条件洗澡。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就特别脏。衣服脏了,可以洗,而棉衣、棉裤、被子都是有数的,每家都是人多被子少,拆洗一两床被子就不够用,没有多余可换洗的。那时的冬天似乎特别漫长、特别寒冷,棉衣、棉裤、被子在冬天不但拆洗费劲,晾晒也费时。为了让被子能长时间不脏,为了使被褥能够多用几年,能干的婶娘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浆被。

浆被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浆稠了洗出的被单僵硬拉皮,浆稀了等于没浆。娘的勤劳、能干远近闻名,浆被更是一绝,不少年轻的媳妇总是让娘教她们如何掌握好火候浆被。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是妈妈最忙的时候。既要给我们全家人准备过冬的棉衣、棉裤、棉靴,还要涡酸菜、晒干菜,还要把家里的被子拆洗一遍,浆好、捶好、再做好。很多次,我夜里一觉醒来,妈妈劳作的身影还在那用纸糊的格窗上晃动。

娘拆洗被子总是在暑假快开学时。午饭后,天气太热,娘就会把被子摊在席上让我们拆。我们姐妹三个开心地在上面栽跟头、蹬脚底、摔跤,等疯玩一阵才开始拆被子。被子拆好后,娘把棉絮拿到院子里晒,让棉絮既软又好缝。

娘拆洗被子很讲究。先是把被单拿到后渠里先泡上一阵,再把肥皂夹捣碎分布在被单里,然后就开始用棒槌捶打。娘捶被单的姿势很好看,坐在一个石头上,双脚放在河里,把被单放在怀前的石头上,左手握着被单,右手扬着棒槌捶打。一上一下,娘两鬓乌黑的头发随着飘逸。捶打一遍,娘就会抻开被单在河里来回摆动。摆的水清了,娘再在脏的地方打上棉油皂,叠好再捶,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洗净为止。

婶娘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后渠洗被单。渠边欢笑声、棒槌声此伏彼起,相互交融。单薄的衣服有敲击石头的脆响,而棉衣、被单厚实,吸音性强,槌起来声音闷闷的,音质、旋律各不相同,似合奏、和弦,交织成特有的乡村乐章。听槌声能知其人。槌声间隔时间较短的,这人肯定是个急性子,或者是家里人多、事多,洗着被单还想着干家里的活儿;槌声间隔时间较长,那这人一定是大脾气,否则就是有心事。婶娘们手槌被单,尽情谈笑,家长里短:鸡下蛋、猪拉窝、孩子、男人、老人、媳妇……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说着、议着、笑着,忘记了忙碌的疲倦,忘记了生活的苦涩。太阳渐渐升高,婶娘们的衣服槌好了,孩子要放学,男人要回家吃早饭,她们自己上午还要下地,一曲乡村声韵到这里戛然而止,渠边又恢复了宁静。

那时,我们山里人浆被子的浆水不是马铃薯淀粉,而用的是捞米汤。浆被的“浆水”的多少和稠稀,要根据浆洗被的多少和软硬需求程度来确定。娘把被子洗干净后,把捞米汤倒进大盆子里,按照比例用水稀释后,把被子放在浆水里浸泡,这种浆水稀稀的、滑滑的,晶莹透明。半个时辰后再捞出,被子的布丝之间就浸满了浆粉,娘捞出被单把浮水拧净、叠好,然后放在院子里的槌布石上,就开始用棒槌捶打。槌被,是为了把干的浆水槌出来,槌均匀。槌好后,马上要抖落开褶绉,搭放在凉衣绳上。放在阳光下晒到八成干时,收回叠成几层小方形,铺在槌布石上,再叮叮咣咣地捶起来。悦耳的声音,很像一首动听的歌。捶好后,再抻开来叠成几股,形成一个长条,一头站着一个人,往相反方向拽,开始“抻被”。父亲忙时,娘总是让我帮着抻被。抻好后,再放在晾衣绳上晒干拿下来,叠起来压上几个时辰,就可缝装被子了。

棒槌声声伴着七月的骄阳,回荡在农家小院。拆洗一茬被褥都得几天时间。拆洗完,娘总是累的腰疼腿酸。娘做的浆被尽管软硬适宜,但在大冬天,依旧是硬冷硬冷,钻进被窝暖好一会儿才会热烘。

我们是盖着浆被度过童年的,也是听着捶声长大的。

在家电琳琅满目的今天,木棒槌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悦耳的棒槌声早已消失匿迹。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更不知棒槌为何物,更不用说会捶棒槌了。

棒槌声声敲心房,声声棒槌怀旧岁。每次使用洗衣机洗衣、洗被时,我依旧深深地怀念那响在内心深处的棒槌声。这棒槌声,诉说人间真情,在抒写着欢笑与忧伤;这棒槌声,诠释着娘的爱,编制着农村生活和谐画面;这棒槌声,槌出来了欢乐,槌出来了希望,槌出来了山野的文明乡风。回味棒槌声声,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知恩、感恩、惜恩、报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爱新觉罗氏的由来
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是爱新觉罗氏的第五代传人。其实真正姓爱新觉罗是从昌安开始。爱新觉罗氏是从觉罗氏中分离出来的。提起觉罗氏的来源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天神阿不卡有三个女儿,分别叫恩库伦、正库伦、佛库仑。三个仙女住在金碧辉煌的

0评论2024-01-25145

魏大娘走亲戚
魏大娘湖北某县人氏,能说会道,可惜嫁了个佃户人家,日子过的紧紧巴巴,当然也没什么好吹嘘的了。算命的说魏大娘命硬。生了有三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老大,老二嫁的人家都一般般,魏大娘一心希望老三嫁个有钱人,三女没有辜负她的期望,找了邻县赵员外的大

0评论2024-01-2449

做家务
做家务“梆梆…梆梆梆…”一阵棒槌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抬眼一看壁钟,才早上六点。棒槌声是从楼上老吴家传来的。老吴是个局长,老婆陈姨是退休工人。有一个儿子在省城工作,刚结婚不久。他们家在凉台上建了个带搓衣板的水池,陈姨习惯用棒槌洗衣。陈姨退休后

0评论2024-01-2230

鸬鹚王
这年秋天,渔夫们决定来一场“赌鱼赛”,这乍一看吧,赌的是鱼,实则赌的是鸬鹚,比赛规则是:渔夫各放一只鸬鹚下水,以鸬鹚捕上来的鱼重量定输赢,从中选出一只鸬鹚王。鸬鹚,是渔夫们捕鱼最常见的“搭档”。毛角口的渔夫们,家家户户都喂养了鸬鹚。脖子上套

0评论2024-01-2254

棒槌姻缘
赴京赶考的秀才李公子,一日来到铜山地界。此时正逢雨季,山洪下来,小河泛滥,大河暴涨。公子驻足在一条小河边,望着因涨水而变宽的河面,一脸的难色。欲过,河流湍急深浅不知;绕行,不仅太远,还不确定下游处的一座木桥有没有被淹没。公子思量再三,还是脱

0评论2024-01-2256

皇帝老师卖棒槌
清朝时期,朝中有个大官叫单宝谦,曾经当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老师,在官场声势显赫,,各地官员都想巴结他。到了乾隆年间,单宝谦奉旨出朝巡查,来到河南南阳府镇平县,住在县察院里。这一天,单宝谦扮作算命先生,一个人来到镇平县石佛寺一带微服私

0评论2024-01-2242

潘安送棒槌
在武陟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潘安送棒槌——要厚礼”,意思是说送出的小,要回的大,用来形容得不偿失,沾小便宜吃大亏。据说,这句话来源于一个趣味横生的民间故事。潘安在怀县(今武陟县)当县令,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生活极其艰苦,“灌园

0评论2024-01-2133

棒槌精的传说
老早以前,药山叫长乐山。那时候人们还不完全认识中草药,更没有多少人见过“百草之王”中的棒槌精啦。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发生在那个年月里。话说有这么娘俩,儿子叫关良,年纪十六七岁儿,长得粗眉大眼,结结实实,显得很诚恳善良。娘俩住在长乐山脚下,常

0评论2024-01-2148

棒槌娃娃
这个棒槌*娃娃的故事是我儿时听爷爷讲的。 从前,有祖孙俩进长白山挖棒槌,三天过去不仅一无所获,爷俩还都泻肚起了肚子。这晚,爷俩又一连三了三次,正坐在临时搭建窝棚里闷闷不乐地不想吃饭,有一戴红兜肚的胖娃娃来到窝棚前,自称迷了路,又饿又

0评论2024-01-1948

深山觅宝记
从前,在棒槌桥住着一户老李家,是个大财主,他年年供一帮放山的,挖着棒槌(人参)对半分。有个小半拉子(刚成年的小伙子)给财主家放牛,看人家都去放山挺眼馋的,也想去,可财主不让,自己又没钱,正愁呢。老李家有个姑娘,都十七八啦,不仅模样好,心眼也

0评论2024-0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