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山歌之乡——木洞

2024-01-22 15:41360

木洞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北部,地处古代巴国境内腹地明月峡出口处的长江南岸。每逢春播、秋收时节,一曲曲高亢粗犷、婉转悠扬的山歌,在明月峡出口处的广阔田间此起彼伏。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上,木洞山歌就从这里走进人们的视线。

木洞对我来说,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就来了木洞,在木洞安了家,生活了十四年,木洞是我人生的起点,木洞滋育了我,我忘不了木洞。 木洞人杰地灵, 据传很久以前,木洞这个地方四面高,中间低,像个盆子,常遭大水淹没。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在东南羊角背与苏家浩之间开一个缺口,引洪水东去,待洪水一退就出现了这块地方,得名盆盆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特在此地建了“禹王庙”。

当时建庙需要大量木料和艺高手巧的工匠,正好鲁班师傅来到这里,看到乡亲们对建庙决心很大,鲁班很受感动,就承担了建庙的掌墨师。他带领十八名精壮汉子,翻过长坪山,走过梅子沟,穿过丰门(丰盛)山谷到关山密林。鲁班师傅叫八个人砍树,又叫了其余的十个人把砍下的树运到半山腰,那里有一口水井,鲁班师傅叫大家把木料全部投入井中,就带领砍树的十八个人回到了盆盆场。乡亲们看到了鲁班师傅他们空手而归很是失望,鲁班说:“昨晚我们已经把木料运到小河边了。”大家半信半疑,急忙跑到小河边去看,发现小河边狮子崖下面有个出水洞,洞口露出半根木料,不多时鲁班师傅来到河边,叫大家把露出的木料拖出来,拖了一根又一根,直到鲁班师傅在对岸喊了一声:“木料够了”。洞口露出一根半截木料,任凭人们怎样拖都拖不出来,不多久禹王庙建成了。

人们为了感谢鲁班师傅,把关山树林半山腰装木料的那口井叫“木水井”。把小河边狮子崖下边出木料的那口井叫“木洞”。并在石狮子修了个“显灵庙”。

明朝末期,盆盆场置木洞驿,并置木洞里。清朝末年置木洞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先生,1881年就在此镇五段猴子洞诞生。民国三十六年(即一九四七年)为纪念先生木洞镇改名为“沧白镇”。解放后沿用为木洞镇至今。

木洞是重庆市命名的山歌之乡,300多年前,木洞民众就在夜色朦胧中对月鸣笛,吟唱竹枝,以致泊船之中羁客汩下。据了解,木洞山歌的历史经历了周代、春秋战国、秦汉之交、唐朝、清朝这5个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岁月的演变,形成了至今的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源远流长,始终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木洞民众在薅秧劳作时,首领领头唱山歌,以鼓劲提神,提高薅秧效率;木洞少年儿童在割草放牧时,演唱类似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当然,还有劳动号子、民间礼俗和祭典仪式中演唱的风俗歌、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的情歌,都属于木洞山歌的传承范畴。

我在木洞生活期间亲自参加编排组织了“巴县木洞山歌九0年东西队对抗赛”当时的市委副书记陈宽金也来参加了这次赛歌会。木洞山歌豪放粗犷,幽雅谐谑,听起来硬是安逸得很!不信?那就看看在这里举行的山歌赛歌会。

舞台上,南北两队摆好擂台,每队二十余人,穿着鲜艳的彩服,有大爷、大娘、姑娘、大伙……唷,又来一队,青一色的“童子军”,这是我组织领导的木洞镇小学小歌手。今天,也要在这里跟老歌手比试一下。

嗬,赛歌开始了!南队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头戴一顶小草帽,腰间扎着一根白腰带,站出擂台,张开只有两颗门牙的大嘴“吆哦吆哦,吔罗么吔罗……”这一吼,几百人的剧场一下鸦雀无声,接着几个中年汉子有节奏地“咳,咳,咳……”呼应着。这歌声高亢激越,一下把我们带入那长江汹涌澎湃的激流险滩,英勇顽强的船工与大自然拼搏的场面顿时展现在眼前。这领头的老者就是赫赫有名江爷爷,江爷爷14岁就在川江上拉纤,二十多岁就做了“号子头”专门领腔拉船,他一顶草帽一年四季戴在头上,人们都习惯叫他“江草帽”,他的川江号子唱到了北京,听说,日本朋友还邀请他到日本去唱。

北队的老将上场了,他就是白炳成爷爷,他创作的山歌联唱《干劲大得很》、《赶场》多次在省市获奖;他唱的歌谣被编入了大学教材,并邀请他到大学讲过课,可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少时代什么最重要?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自盘自答的盘歌开始了,七八岁的娃娃,一副副甜润稚嫩的噪声,把台下坐着的市委副书记陈宽金、市音协主席叶语逗乐了。在众多的老歌手面前,这些娃娃放声高唱,对阵到底,木洞山歌后继有人,怎不值得高兴哟。

木洞山歌美,木洞唱山歌的人更美,你看那张张朴实憨厚饱经风霜的脸,那双双长满老茧的手,那副副甜美的歌喉,他们在耕耘,他们在编织更美好的生活。

山歌之乡——木洞,让我在人生的路上回味无穷!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寡妇沟传奇
一炎夏已过,节届金秋。当最后一抹晚霞在西天消失之后,卧在崇山峻岭中的寡妇沟便逐渐融入了苍茫的暮色之中。一群老表和老表嫂,踏着碎石嶙峋的山道陆续进沟来了。他们刚从地里收工,一男一女地走在一块儿,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悄悄细语,亲密无间,让人一瞧

0评论2024-01-25168

那些年为阿妹做过的事
云南省文山州是以壮族苗族居多的州县,而隶属文山州的广南县则有较多的壮族人民居住,对于壮族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春节,而是“花街节。”所谓的“花街节”就是单身的男男女女们集体相亲的节日。在“花街节”中,男子只需拥有一副好歌喉便可获得佳人芳心,

0评论2024-01-2466

三姐盘歌斗恶霸
三姐盘歌斗恶霸传说刘三姐是广西壮族中最美丽最聪明的姑娘,又唱得一口好山歌,每天都有壮族小伙子上她家求婚。有一天,来了一个穿绸戴金的老头子,带了许多聘礼,要刘三姐做他的小老婆。刘三姐认识这个老头叫莫海仁,是这一带臭名昭著的恶霸地主,快入土的人

0评论2024-01-2458

赴虚送蜂仔
福建的集市称为“圩”,方言音韵为第二声,本字为“虚”。赶集,称为“赴圩”,实际上为“赴虚”。按理说交易,为两人面对面实实在在,从物物交换到货币购买历来如此。可是,这里却有另外一个故事。古时物物交换,相传当地百姓来到深山老林,在树下放置柴刀、

0评论2024-01-2437

薅秧歌
“两座大山对面排哟,听我把山歌唱起来。这边唱歌那边合哟,唱起那山歌喜满怀。”这是我插队的农村里传唱的一首薅秧歌。每当我想到它,就想起了在农村的情景,那一幅幅农村社员集体薅秧的场景便历历在目。每年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正是薅秧的时刻,也是梅雨来

0评论2024-01-2247

歌迷心窍
有个城市里来的美女,喜欢上牛头坡的蓝胜利了。说起来,大家都不信。可蓝胜利就是有那么好的命。那个美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找他。你看他哪天穿得特别好,一大早起来就唱山歌的,准是美女来找他了。美女名叫赖青。家在北方,来南宁工作几年了。牛头坡的青年

0评论2024-01-2088

丈夫为妻凿出600步“爱情梯坎”
凿山开路,刻在石壁上是爱的泪水和汗滴2005年6月初夏的一天早晨,天还没亮,家住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河堡街的庹本志本想再睡会儿,这时身畔妻子龚静华迷糊中唤他的名字,他陡然弹起身——该抱她如厕了。庹本志熟练地进行着每天的程序:替妻子洗漱

0评论2024-01-1930

山路飞歌
何三姑的爷爷是个篾匠,老人用竹子编的镰掌,是当地农民用来打谷子的农具,编好的镰掌都是由何三姑拿到四乡叫卖。 这天,何三姑拗着镰掌沿途叫卖,不知不觉转进了大山之中。天气有点阴,走半天路还见不着一个村子,有点沉闷的她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来:&ld

0评论2024-01-1997

二流子山歌王
吕宗强爱唱山歌,村里人却说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背地里叫他二流子。 宗强妈原是唱采茶调的,所以宗强从小就会三百六十调,每调十首民歌,共三千六百首;字字句句、唱得分明;嗓子高亢、洪亮,能随情、随性,随人、随景、随物来唱。 那年,跟柳叶儿上桃花

0评论2024-01-1958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这一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不但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

0评论2024-0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