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赵氏集团的董事长

2024-01-22 01:562040

18岁的赵玉花原本有个和美的家庭,爷爷和爸爸开了间小作坊,专门制作猪肠衣,妈妈种着家里的几亩地,喂养着家里的鸡、羊等家畜。还有个正在读初中的弟弟,一家五口,在村中也算是殷实之户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赵玉花读高三的上半学期,爷爷突然患病,在医院没待几天人就不行了。没等出七七,爸爸又倒下了,也住了院,医院诊断说是肝硬化腹水,需要长期治疗。她明显看到妈妈紧锁的眉头,听到她深夜里的长吁短叹。赵玉花就读的高中是全县的重点高中,既然是重点,重中之重,生源也是优中选优,收费也想当然地远远高于其它普通高中。再加上弟弟的学费,爷爷的去世前前后后的花费……玉花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家道从此开始艰难了。

治疗了近半年,离玉花高考时间越来越近,爸爸的病却一日比一日严重起来,在一个晴空万里的阳光之日,她的爸爸却没能再睁开眼睛。族中的亲戚帮忙料理了爸爸的后事,玉花忍住悲痛,返回了学校。刚到学校不到一星期,弟弟急匆匆跑到学校,大哭着说,妈妈不见了!

难不成妈妈想不开去寻短见了?玉花心急如焚,带着弟弟找遍了周围的小河,连村头那口久置未用的枯井,也找人来打捞了半天,却根本不见妈妈的影子。

正当姐弟二人垂头丧气地往家走时,一个族中的堂兄撵上他们,拍着他们的肩膀说道:“别找了,你妈已经跟刘老庄的王大海过日子了。”“你……你胡说!”玉花边大声喊叫着,边向刘老庄的方向飞奔而去。

玉花已经记不清自己是怎么跑到刘老庄的,是怎么四处打听到王大海的家的,她只记得无论她和弟弟怎么哭,怎么劝,妈妈坐在那个叫王大海的男人的炕头上,始终不肯说一句话。

姐弟俩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赵玉花的心象是被人捅了无数刀,然后又被灌进盐水那样生生的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让她尚且稚嫩的肩膀无力承受,她看着爸爸和爷爷的遗像,嚎啕大哭。弟弟紧紧抓住她的胳膊,眼泪象奔涌的波涛,一浪退了,一浪又来了。

玉花退学了。弟弟也要退,玉花说你敢退学我就跟你玩命,你必须要上学,而且要努力学好!你放心,姐姐供你上学!

眼泪救不了自己,玉花要自己救自己。离村庄不远的镇上逢阴历五、十会有集市,玉花四处筹借,却只借了不到五百元钱,五百块能做点什么呢?玉花在集市上走了一趟又一趟,她看到整个集市上有两处炸油条的,炸的油条都黑咕隆咚,难看极了。爷爷在世的时候在家炸过油条,爷爷炸的油条又好看又好吃。玉花还隐约记得那些过程,她决定回家试试。

经过无数次试验,玉花的油条摊终于开张了。与别家不同的是,玉花请人专门制作了一口中等大小的方形的不锈钢锅,两侧有把手,锅的旁边放了一个大铝桶,炸上四五锅油条,她就把油倒入铝桶内,再重新倒上新油,边上立个了自己书写的牌子上面写着“放心油条”四个大字。她炸出的油条黄澄澄,金灿灿,色香味都是一流的。很快吸引了无数食客。

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还是在妈妈怀抱里撒娇使赖的年龄,命运带给赵玉花的却是让她不堪重负的沉重。每次卖完油条,回到家里她还要喂鸡喂羊,还要料理地里的庄稼,累点也没关系,可村中人的指指点点比身体的疲惫更让她无法忍受。

“老头的身体还没凉呢就跟人家跑了,这种人能养出什么好闺女啊。”“看来早有牵扯了。”“还不知道是她亲爹到底是谁呢?”……这样的闲言碎语让她觉得村里真的没法待了。夜深人静,她一身的疲惫却难以入睡,她真的想一走了之,但想到还在上学的弟弟,想到家里闲置的土地,还有那些家畜,她不能走,她要撑起这个家,她要活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

在她顽强的坚持和努力下,她的油条摊位越来越火,因为她限量销售,所有操作又健康又卫生,经口口相传,整个小镇都知道她的油条好吃了,大家都以能购到她的油条为荣。村子里的人也渐渐不那么多嘴多舌了,甚至还有人主动问她家里的活需要帮忙吗?

赵玉花远远不满足于此。以前在学校读书,很少过问其它事,但现在当她时常处在田间地头的时候,她发现村里有很多闲置的土地没有耕种,是不是因为外出打工把土地荒废了呢?田地闲着也是闲着,我何不承包过来自己种呢?她冒出这个大胆的想法时,自己也有些吃惊,然后她通过核算自己家地的亩产,和每亩地的化肥等消耗,加上政府每亩地的补贴,她在纸上写了又写,算了又算。

她决定先承包三十亩。她先是跑到村长家跟村长谈及自己的想法。村长笑笑说:“丫头呀,你年纪轻,不知道深浅,想法是好的,但你。。能行吗?”去族中叔叔家问询得到的也是同样的质疑:“你现在又不缺钱,现在炸油条,加上地里的收入足够你姐弟俩花了,你还是别折腾了。”

唯一的一点支持来自弟弟,弟弟说:“姐,你是我的偶像,从小你做事就认真,做啥事都数一数二的,既然你觉得行,那你就试试吧。”

在数次精确的核算后,她决定先承包二十亩,为安全起见,就种小麦和玉米,民以食为天,种粮食总不会赔的,这就是她的想法。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成功了,小麦不只是丰收了,而且亩产居然达到一千两百多斤!村里人瞠目结舌不断地说:“看来有文化跟没文化种出来的地就是不一样啊。”

但赵玉花没有骄傲,她经常虚心向村中的老人们请教耕种经验,还专程去农业局请人来检测土壤。村里人又议论开了,都亩产一千二了还请人干嘛啊。

其实赵玉花心里又另有打算了,她是请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来检测一下哪些土质适合养花,她要建大棚建花圃!

她在村头张贴了招聘广告,年龄范围18-60岁。她自己小有成就,但她要带动村里的人一起富起来。村里的人眼见着这几年赵玉花一次次的成功,而且自己富了还不忘村里人,纷纷前来应聘,经过筛选很快她的花圃管理队伍就成立了。前期培训,科学种植,联络客户,及时运输。。。每一个环节她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忙中有序。

赵玉花由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苦孩子变成了村里的能人,周围的帅小伙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成为她的如意郎君。她却半含羞涩半玩笑的说:“行啊,如果你懂科学的种植技术,无论是种粮还是种花,那我就豁出去跟你了。”,那些小伙子们个个摸着后脑勺:还科学种植呢,这些年都是在外面打工,地里的活儿简直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啊。

后来大家才知道关于找对象这件事,赵玉花的那些话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的。县农业局的那个叫李磊的小伙子隔三差五的来村上,而且在赵玉花的大棚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五年后,赵玉花被镇上评为“新农村优秀青年”“种粮大户”“科学种植”等无数个奖项,那时她已经承包了附近村庄的几百亩田地,自己拥有大部分自动化农用仪器,资产近百万。在在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种粮为主种花为辅的“赵氏集团”成立了,剪彩那天,县农业局的李磊也来了,有眼尖者还看到李磊悄悄地拉赵玉花的手呢?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笑话16则
笑话16则贵族小东的学校发放家庭联系卡,小东看了看那卡上的内容,问经商后赚了大钱的爸爸:“爸爸,‘民族’这一项填什么?”爸爸一想,说:“填贵族!”(陈丰)不同的脚小桂子在宫里当太监,负责给皇帝洗脚,皇帝问:“你觉得朕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不同吗

0评论2024-01-2466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前几天晚上我梦见了初中的同桌,我们俩一起走出校门,路上随便聊了几句。醒来时,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以前,我第一次认识他并被他吓了一跳的那节课上。那是一节公开课,课堂内容都练习了好几遍。临开始,老师又重新按照大小个儿,把他换到我旁边的座位。我记

0评论2024-01-2448

信任无价
信任无价董保纲十六岁那年,有一次我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走到半路天就黑下来。那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路上很滑,我小心翼翼地骑着车子缓慢地向前走,谁知越骑越觉得费劲,下来一看,原来是前后轮胎都没气了,我只好无奈地推着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一个

0评论2024-01-2467

承认自己不如人,才是真正的自信
我家附近有一担卖油面的小摊子,我平常并不太注意,有一回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我和孩子驻足围观,见到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接着

0评论2024-01-2356

母亲,你是一株荞麦
“其實,人这一辈子也是这样,谁还没有个三灾八难的,有了难事别硬碰,服个软低个头也就过去了,硬碰硬有什么好处。”那年,陪母亲一起去村边的田野散步。是初秋,天高云淡,万里无云,蔚蓝的苍穹下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金黄色麦田,无限地延伸到远方,金黄和蔚

0评论2024-01-2334

谁规定豆浆一定配油条
不是一路人男友沈建波对我不错,可就是从没考虑娶我。他是IT高管,理想中的妻子人选应当是那种英语说得比中文还溜的女人:可我的最高学历,不过是个中专。而且,我从事的职业——化妆师,在他眼里比商场的售货员还不如,拿他的话说,售货员至少还有个五险一

0评论2024-01-2349

这份爱金不换
这份爱金不换司马伟是个普通工人,谈了个女朋友,还没有结婚。这天,他坐在马桶上,习惯性地翻看着一本书,突然,马桶里发出“哐啷”一声脆响,司马伟手一抖,吓了一跳,再一想,难道是把结石屙出来了?司马伟患有胆结石,前段时间吃了几服草药,那是民间偏方

0评论2024-01-2335

我与大通街的故事
“扁担头上挂油条”,是许多人都亲历的事。过去农村人,挑着农产品去大通街上卖,卖完后常买上几根油条,用线袋装好系在扁担头上,带回与一家人一起吃。小时候,我家人多,很穷。记得十六七岁时,就开始肩挑着柴禾上大通街去卖,一担柴能卖一到二元钱,一个星

0评论2024-01-2240

我们总会遇见这样一个男孩
莫小菲想像的完美生活莫小菲上学的路上要过4个红绿灯。第二个红绿灯的左手边有一家永和豆浆。她每天都在这里买一杯豆浆和一根油条,一边骑车一边吃。到第三个红绿灯的时候,李暮哲就会突然冒出来,在她身后把车铃按得乱响,大声嘲笑她:全城38万女性中,只

0评论2024-01-2233

“我会输给很多人”
有一位教授住在一个离郊区不远的街区,那里有很多卖小吃的商贩。一次,这位教授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教授和孩子驻足围观,只见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仅在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

0评论2024-0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