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从露天修鞋匠到时尚的“鞋子医院”

2024-01-22 01:47640

时尚修鞋匠也能月入十几万,你相信吗?在深圳,一个叫张秩凡的大学生一直在构想,如何将修鞋这个被世俗认为“低贱”的行当做成一项大事业。他费尽心思,几经考察调研,终于想出一个为世人称绝的招数:将小小修鞋铺创办成一家“仙履医院”……几年间,他不仅将“仙履医院”办得红红火火,也让自己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最牛的“鞋博士”,并积聚了令人艳羡的资产。

露天修鞋匠

张秩凡出生于安徽青阳县。2008年9月大学毕业,他跟着同乡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初到深圳的张秩凡在人才市场上奔波了三个月,发现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那么艰难。虽说他读过市场营销的大专,可这种含金量不高的文凭在深圳根本算不得什么。而且,作为一个22岁的普通求职者,没有丝毫工作经验,这也是他难以逾越的门槛。

来深圳几个月,张秩凡一直住在火车站附近罗湖村的小旅社里。工作没着落、心性又颇高的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家乡,只好降低要求,想先找一份薪酬不高、能够维持生计的活儿就行。于是,他去一家大商场应聘装御工,因为身材瘦小又被拒之门外。他失落极了,没想到自己寒窗10多年,却连一份装御工的工作都竞争不上,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呀!

第二天,张秩凡垂头丧气地走在大街上。烈日炙烤着柏油路面,烤得人发晕。突然,他的皮鞋后跟松了,他只好在街口找一个修鞋摊位去钉鞋。在与老摊主闲聊的时候,张秩凡得知,他这个修鞋摊一天竟有百八十元的收入,这令身陷困境的张秩凡怦然心动。张秩凡暗自思忖,修鞋不过就是钉钉鞋跟、缝缝鞋面,其实不难,自己在老家时曾跟一个师傅学过两三个月。对,就先干这吧。

2008年11月,张秩凡花150元钱在深圳宝安北路的旧货市场淘来一部二手补鞋机,又花几十元买了一大堆鞋跟、鞋底,在街头做起了露天修鞋匠。

张秩凡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修鞋技术,对于较为复杂的修补工艺,他也能应对自如。那段日子,张秩凡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一个月下来竟也有2000余元的收入。不久,他花钱租下了一个靠近巴士站牌的10平米小店面。

在回店的路上,张秩凡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何不利用这种时尚机器让自己的修鞋事业也上一个台阶呢?于是,他从朋友那里借来3万元资金,几经选择比较,从香港购进一部多功能修鞋机。

机器买回来之后,张秩凡一有时间就琢磨说明书,仔细研究它的使用功能。修鞋容易求精难。要想把修补工作做出特色,除了熟悉机器本身的功能外,还要精通清洗、杀菌、除臭、去皱、修复伤痕、复活老化鞋面,以及粘胶压合、修边打磨、整形定型、上色、补色、改色及抛光等多种工艺。张秩凡去书店买来不少制鞋新工艺的书籍,并前往关外的制鞋企业,蹲点学习。

在外籍师傅的指导下,张秩凡很快掌握了调色染色、去皱和翻新等高级工艺。虽然具备了一般修鞋师傅都不会的手艺,但小铺子的利润却没有多少增长,显然大多数顾客还将它定位于普通修鞋铺。如何能让顾客明白这个鞋铺主人的十八般武艺呢?

2009年2月,春节后回深圳的张秩凡在乘巴士时,注意到路边一个宠物医院的招牌。他脑袋里灵光一闪,修鞋店为什么不可以叫“鞋子医院”呢?当月底,张秩凡就将修鞋店正式更名为“仙履医院”。

重新整修开业后,为了招揽顾客,张秩凡专门花6000多元钱做了一个巨幅广告牌。这个新颖别致的招牌,很快吸引起了众多路人的注意。

传统修鞋店往往给人一种邋遢无章的感觉。张秩凡便和聘请的员工打通邻近店铺,将扩大了几倍的“鞋子医院”收拾得干干净净,为顾客创造出舒适优雅的环境。除此,他还定制了统一的白色工作服。这些工作服虽然有别于医院的白大褂,可也给人一种整洁干净的印象

根据员工各自的特长,张秩凡还将他们分别安排在各个“科室”里当“鞋大夫”,而他自己则是统筹全局的”院长“。有顾客上门,“院长”先给鞋子“把脉”,初步“诊断”、“划价”后,按照鞋子的不同毛病分送到不同的“科室”,而当“鞋大夫”治疗完毕,再由张秩凡统一收费。顾客们纷纷慕名而来。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张秩凡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舍近求远,不在深圳本地进货,而是专程前往广州的鞋料市场买料子。那儿进口的、国产的名牌鞋材一应俱全。货源的改变,令中高端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服务提升后的“仙履医院”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每月的盈利达到5000元左右。

医院是一个讲究科学的地方,所以,张秩凡将“鞋子医院”和科学密切联系起来。在翻阅了与鞋子、足部保健有关的科普书籍后,张秩凡在印发的资料上率先创出了“讲究健康、遵从科学、力求美观”的鞋子养护新理念。“张院长”还“引经据典”地告诉顾客:鞋子的许多毛病都直接关系到脚的健康,而脚部关联到全身健康。他从健康的角度去诠释经营理念,让消费者感到“鞋子医院”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名副其实。

2009年10月,张秩凡又花费4万多元钱装修了他新租的50平方米的店面。他将店铺分隔成几个包厢式的小间,里面细分为“鞋内科”、“鞋外科”、“鞋骨科”和“鞋美容科”。“内科”的任务是换内底、大鞋改小和紧鞋楦松;“外科”负责粘胶、缝补;“骨科”则是换鞋跟、钢条;如果鞋子需要上油改色、保养翻新,则去“美容科”。

如果说仙履医院的“鞋内科”和“鞋外科”业务还保留在传统修鞋工艺上,那么“美容科”开设的改色、补伤、去皱和翻新业务则融入了制鞋新工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修鞋界的“革命”。张秩凡将修鞋提高到了美学的境界,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因为对于讲究品位的当下人来说,即使是刚买不久的新鞋,若稍有破损也是穿不出去的。“鞋子医院”的美容业务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分类详细、明码标价的“仙履医院”营业额因此又翻了两番。

修一双鞋最贵曾经收1170元

逐渐地,一些同行开始仿效张秩凡的经营模式,展开竞争。

张秩凡心里清楚,在许多人眼里,修鞋还是一个最普通、最底层的行业,要想真正从这个行业脱颖而出,必须想办法使之趋向“高贵”。而这仅靠形式上“搏出位”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首先从“实质内容”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为此,“仙履医院”诞生半年后,他便将店铺经营定位于中高档品牌鞋的服务上,而不再接收档鞋的业务。

为了成功完成这一转型,2006年初,张秩凡将修鞋店迁到香蜜湖附近的新天国际名苑住宅区。这个高档住宅区的住户消费水平较高,正好迎合了“仙履医院”走中高端的经营策略。

因为要面向中高端,张秩凡在店铺的配套设施上也巧下功夫。比如设置专门的休息室,为顾客提供时尚杂志和免费咖啡;仿照医院的手术收费标准表,制定详细的修鞋价目单,贴于墙上;因为不少皮鞋需要修的地方不止一处,顾客若要更换底跟,往往连里垫也要一起换新的,于是各个科室经常分工合作……如此一来,收费就更高了。“鞋医院”所修的最贵的皮鞋价值几万元,最便宜的皮鞋价格也在300元以上。而修鞋的收费也从每双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越贵的鞋修理费越高。张秩凡这样做的理由是:那些高档鞋选用的修补材料多为进口,价格自然要高,而对于价格本来就不太高的中档鞋,他则会推荐顾客选用国产材质。迄今为止,“仙履医院”收费最高的是一双价值2万多元的意大利名牌皮鞋,在经鞋“内科”、“外科”和“美容科”分工合作后,把换大底、除皱等几项服务综合起来,总收费1170元。

起初,有的顾客觉得“仙履医院”收费比街头修鞋摊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常常要侃价。可张秩凡坚决执行“不二价”的店规。也许是“鞋子医院”的舒适环境、精湛技术吸引了他们,来这儿修鞋的顾客开始络绎不绝,而且绝大部分都成了回头客。

与此同时,张秩凡的“鞋子医院”还向周围其他小区频频“出击”。除了向顾客发送贵宾卡外,还通过定点方式招揽顾客——委托那些社区服务点(如医务所、俱乐部、干洗店)的老板为他接洽业务,然后给他们一定的提成。

就这样,“仙履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周围小区的住户成为常客,还有不少远在南山区甚至关外的顾客慕名前来。张秩凡又将业务范围扩展到皮包、皮带、马术皮靴及真皮家具等贵重皮具的维修保养上,并采用皮雕的手法对皮鞋进行改造和签名,这使他的利润进一步提升。

2011年上半年,张秩凡到工商部门注册“仙履”商标,随后便在广州、珠海等城市发展连锁店。他用几年来的积蓄,在深圳星湖花园买了一套价值90多万的三居室。安家立业后,张秩凡打拼的劲头更足了,创业的“野心”也更大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故宫求生记
几年前,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北京。想不到时间不长,开出租的丈夫就因为车祸去世。为了孩子的前途,她咬牙留了下来,仅凭着修鞋挣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后来她听人说天安门和故宫一带人流量大,修鞋的生意比较好,她便辗转到

0评论2024-01-2484

“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
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我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我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

0评论2024-01-2361

不以物累
我认识一位老人,是拆迁失地的农民,他在家门口摆了个修鞋摊。除了修鞋,还配钥匙。附近干这手工活的人少,老人的摊位,便显得格外忙。我第一次找他钉鞋,是夕阳西下时分,他正忙活,头也不抬地说:"明天来,今天该下班了。"修鞋还下班?第一次听说。第二天

0评论2024-01-2355

寂寞公公爱折腾
其实,老人需要的,除了一份关心,还有一份理解和支持。孤独的“老倔头”患病一年多的婆婆最终没能捱过这个夏天,撇下我们撒手而去。婆婆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公公,说他生活低能,还是个“老倔头”,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忙完婆婆的后事,我主动提出接

0评论2024-01-23201

啤酒桶骨碌碌
啤酒城堡里的人都喜欢喝啤酒。拉着啤酒桶的汽车,经常从马路上开过。“嘭!”一个大大的啤酒桶突然从汽车上落下来,“骨碌碌”地滚了起来。“啊!啤酒!冰凉凉的啤酒!”路上的人都去追这个啤酒桶。“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得很快,滚过理发店,剃了半

0评论2024-01-2379

爱的路,可以暖到天黑
朋友晓胜的母亲住在城郊,71岁了,患了重病。我们买了东西去看她,劝她静下心来好好养病。老太太脸色憔悴,却安静从容,她对我们说,我知道我得的是癌症,你们别为我担心,我不怕死。朋友的母亲姓李。李老太一生充满坎坷。她8岁的时候,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

0评论2024-01-2365

你的手语那么美
出差的时候,与聋哑学校的小吴老师共居一室。很快我就发现,她的手语打得美极了。此前我也曾注意过电视上一些附带手语解说的节目,但从没见过哪个手语播音员能把手语打得像小吴老师这么既斩截又温婉、既流畅又明晰,富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饶有兴味地

0评论2024-01-2338

女官员和修鞋匠
女官员和修鞋匠刘芳是教育局的办公室主任。有一天中午,她的鞋跟扭断了,就到单位大门旁边的修鞋摊去修。摊主王瘸子正在吃饭,见来了生意,赶紧撂下馒头,接过鞋子修了起来。刘芳见王瘸子的午饭只有一个干馒头跟一块咸菜疙瘩,就打趣说:“老板,看你生意不错

0评论2024-01-2255

底层人的尊严
底层人的尊严在我们住的社区街角拐弯的地方,有一个修鞋、补鞋的人叫老赵。老赵在那里修鞋、补鞋,已经三卜多年了。我常去他那里修鞋,慢慢地就和老赵熟识了。老赵的手艺好,为人耿直,但我总觉得老赵的脾气不太好,甚至有些倔。不过,因为老赵童叟无欺,所以

0评论2024-01-2251

旧挂历上的秘密
旧挂历上的秘密三种价格孙小军在教育局工作多年,一直没挪窝,最近副处长的位子空了出来,他终于有了升职的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孙小军积极地四处活动起来。这天,孙小军参加完一个饭局回到家,刚坐在沙发上休息,门铃响了。妻子小梅开门一看,

0评论2024-01-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