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三个汤圆三个团长

2024-01-22 01:01380

汤家在十里村算是比较殷实的人家,汤老太爷是个大善人,偶尔还会周济穷乡亲,久而久之,便在外有了点小名声。

记不清是哪一年,十里村遭了灾,大部分人家都断了粮,汤家虽还有些余粮,却也无法如往常一般周济乡亲。这天,十里村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径直走进汤家,在堂屋里的八仙桌前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嚷嚷着:“肚子饿了,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赶紧给我端上来。”

汤家老二汤永禄见那乞丐如此无理,火冒三丈,准备将他赶出门去。可里屋的汤老太爷听到动静,出来一看,立即伸手拦住了汤永禄,吩咐摆上一桌好饭菜,招待那个乞丐,汤永禄心里虽然极不情愿,却也不敢忤逆老太爷,只好下厨房胡乱弄了两个菜,端到了乞丐面前。

待乞丐吃饱喝足,嘴巴一抹,两眼瞪着汤老太爷,直愣愣地说道:“我吃饱了,现在给我找个睡觉的地儿。”汤老太爷微微一笑,喊来老三汤永寿,让他赶紧把客房收拾出来,将乞丐安顿了下来。

待乞丐睡下之后,汤老太爷又叫来老大汤永福,吩咐他说:“你给家里的人挨个儿打招呼,谁都不许怠慢那个乞丐。平时我吃什么便给他做什么。”汤永福虽然不解,还是点了点头。就这样,乞丐在汤家住了下来,一住便是整整三个月。

第三个月月底的那天.到了吃饭时间,汤老太爷和乞丐面对面地坐在八仙桌的两头,汤永禄端上来两个瓷碗,分别放在他俩面前。

乞丐用筷子往碗里一搅,见只有三个汤圆,便抬起头来,盯着汤老太爷,一言不发。汤老太爷见状,也看了看自己的碗,扭头瞪了汤永禄一眼,问:“怎么回事?”

汤永禄苦着脸回答说:“家里实在没粮了,我好容易找到点汤圆粉,做了六个汤圆,每人碗里盛了三个。”顿时,汤老太爷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神情。

那乞丐却毫不客气,埋头很快将三个汤圆吞进了肚里,顺带着把碗里的汤也喝了个干净,随后抬起头来,望着汤老太爷,开口道:“一直听闻老太爷乐善好施,所以才专程来小住一段时间,不过今天看来,名不副实,看来我该走了。”说完,站起身来,便朝门外走去。

乞丐走出门外,突然停了下来,回过头,冲着汤老太爷招了招手:“对了,刚吃了你家三个汤圆,也没什么好回报的,要不就送你家三个团长吧。”汤老太爷闻言,不敢怠慢,赶紧走出门去,并肩站到了乞丐身旁。那乞丐朝四周望了一圈,随意地伸手指了指东北方向,问道:“坡上那块地是不是你家的?”汤老太爷摇了摇头。

乞丐说:“买下来吧,百年之后,你就埋在那儿。”说完,一甩衣袖,扬长而去。

汤老太爷回到堂屋,重新在八仙桌前坐了下来,怔怔地发起愣来。过了好半天,他才想起面前碗里的汤圆,于是拿起桌上的筷子,夹了汤圆送进嘴里,细嚼之后吞下了肚子。吃完汤圆,汤老太爷问汤永禄:“他那碗里,几个有心?”汤永禄面上一热,答道:“一个。”

第二天一大早,汤老太爷拿出一大笔钱,吩咐汤永福去把东北方向土坡上的那块地买了下来。半年后,汤老太爷无疾而终,汤家三兄弟按照老人家临终前的嘱咐,把他葬在了那块地里。

汤老太爷死后不久,汤家的家境日渐衰落,世道也悄悄地乱了起来。军阀混战的硝烟虽然并没有飘进平静的十里村,但有些人的心里,却像扔了石子的水面一般,泛起了微微的波澜。

在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之后,汤家三兄弟不知为什么事翻了脸。随后,老二汤永禄和老三汤永寿都离开了家乡,说是要去外面闯荡一番。只剩下老大汤永福,固执地守着破旧的汤家老屋,一步也不肯离开。

每天傍晚,汤永福总会走到门口,望一望东北坡上老太爷的坟生,和村口那条延伸至远处的小路。

三年后的一天中午,十里村的宁静突然被一阵喧闹的马蹄声踏碎了,一进村子,马背上的军人全都下了马,径直拥向汤家老屋。

汤永福听到声响,打开了门,领头的军官走上前,一把抱住他,哽咽道:“大哥,我是永禄啊!”

夜深人静,汤永福和汤永禄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喝酒聊天,聊着聊着,汤永福突然问道:“你还记得那年在咱们家里住了三个月的乞丐吗?”汤永禄点了点头。

汤永福叹了口气,感叹道:“那乞丐说送咱们家三个团长,你是第二个……”汤永禄一怔,疑惑地问:“你是说,三弟他……”

汤永福这才低声喊道:“老三,出来见见你二哥。”汤永禄还没有反应过来,一直紧闭着的偏屋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个人走了出来。

那人身上同样穿着军服,可颜色样式却又和汤永禄身上的完全不同。汤永禄下意识地将手伸向腰间,飞快地弹开枪套,握住了枪柄。那人见状,停住了脚步。

好半天,汤永禄才将握住枪柄的手松开,扣好枪套,自嘲地笑了笑:“原来这些日子一直找我麻烦的人,是三弟你啊……”

“二哥,在大哥面前,我们只谈家事,不谈战事。”汤永寿说完,迈步走到八仙桌旁,坐了下来。

汤永福继续沉默了一阵,终于开口说道:“你们在外的所作所为,我早有耳闻,可我想不到,你们竟然会闹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他似乎越说越气,语气也急促起来,“骨肉相残、骨肉相残啊!”

汤永禄和汤永寿心慌意乱地站了起来,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大哥后,却又同时哑口无言。汤永福无奈地挥了挥手:“你们走吧……”

汤永寿无奈地起身朝门外走去,他刚跨出门,门外就传来一阵动静。汤永福猛地抬起头来,狠狠地瞪了汤永禄一眼。汤永禄冲着门外吼道:“让他走!”

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十里村周围的村子全都受到了战火的侵扰,只有十里村,像是台风中心的风眼一般,异常宁静。又过了三个月,两个汤团长阵亡的噩耗传来,汤永福将两个兄弟的尸骨埋在了东北坡上,陪在汤老太爷身旁。

岁月如梭,十几年光阴一晃就过去了,十里村变成了十里公社。公社里成立了一个大伙食团,有很长一段时间,所有社员们都在伙食团里吃大锅饭,当他们提起伙食团的汤团长时,没有人不竖大拇指。

在汤永福当公社伙食团团长那些日子里,他做得最拿手的,便是汤圆,那种包芯的大汤圆,一碗三个,白生生的,一看就勾人食欲。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史大刀与武铁锤
唐天宝年间,陇西固城出了两个名人:城东史大刀,城西武铁锤。史大刀祖上乃是太宗麾下一员猛将,家族显赫。他身高九尺,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一把大刀舞起来如漫天银花,水泼不进针扎不入,令人望而胆寒。更难得的是他生得皓齿明眸,英俊潇洒,跨一匹踏

0评论2024-01-2482

贺家有宝
一、宝贝不翼而飞桐定县的周县令自叹倒霉,刚上任不久,桐定县就出了一件大案,贺家的宝贝被盗了。报案的人叫贺朗,他没什么名气,可是有个厉害的老爹。贺老太爷当过皇上的老师,官至户部尚书。关于贺家的宝贝,大家早有耳闻,但从没有人见过。这里面有段故事

0评论2024-01-2449

棉麻姻缘
苏家是一家很殷实的大户人家,开了一家很大的棉麻公司,每年从各地收购许多优质棉花,加工后制成棉被等销往世界各地。苏鹏是苏家的独生子,但并不是骄奢惯养的那一类,相反,这位在本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外踱金学习归来后,很为父亲的家业打下了一片天地,

0评论2024-01-2343

乾坤一只眼
乾坤一只眼其实,风水之说并无根据,更多的是对世人行善积德、好人好报的一种劝慰。事有蹊跷明朝时候,蕲水县沈家营境内有一户沈姓人家。父亲沈端全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沈阁老;两个儿子,一个是金吾将军,一个是龙虎将军。父子三人,真可谓权倾天下!这天,

0评论2024-01-2239

藏獒不咬人
小镇上的狗越来越多了,比特犬、西施犬、牧羊犬、京巴儿、吉娃娃,还有些叫不出名字来。这些宠物,像T型台上的美女靓男,没日没夜地在街上招摇;那些土生土长的野狗,也不知好歹地掺和进来,街道上,差不多成了狗的世界。校长老杨最反感狗。狗的陋习,就是恬

0评论2024-01-2245

竹龙
江南一带,河道众多,但当初还没通自来水的时候,一般人都是打井水来饮用,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缸。打来的井水要加点儿明矾沉淀,沉在缸底的污水则用一根竹筒汲出来。竹筒一头留着一节,上面开一个小孔,拇指正好按住。按住小孔将竹筒插到缸底,再放开拇指

0评论2024-01-2140

神医奇盗
清乾隆年间,春末夏初。这些天,惠州城的城门墙边上贴出一张告示,原来是惠州知府沈山的父亲沈百科得了口干舌燥、心烦气躁的怪疾。说是焦渴症吧,又不是,说不是吧,又似那种症状。孝顺的沈山急得团团转,请了几位城里有名的郎中都没有治愈。于是,沈山令下人

0评论2024-01-2144

百两纹银抢个爹
一、老头被抢 这天,当阳县张县令刚升堂,就有人扑进来大呼冤枉,说自己的老爹被抢走了。张县令大吃一惊,光天化日之下有抢美女的,现在竟然还有人强抢老头?他忙让此人把情况详细说一下。来人抹了把汗,说:“大人,我叫王五,今年四十五岁,我的老

0评论2024-01-2048

丹砂井的秘密
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在正午时分响起,伴随着热闹的喧天锣鼓,前来贺喜的人几乎踏平了廖家门槛。今天既是廖老太爷的百岁寿诞,也是廖家新屋落成上梁的吉日,又恰逢着前天刚得到乡里的喜报:玄孙廖幼儒中了举人──三件喜事凑在一起,不仅廖家人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0评论2024-01-2034

家有独眼老丫环
王文斌十岁这年,祖父王厚德离世,一家人闹着分家。 王厚德原是朝中高官,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恩、次子王义和三子王礼,均已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三子王礼早逝,留下孀妻刘氏及遗腹子王文斌。 王厚德在世时,对三儿媳妇及王文斌特别疼爱,处处偏袒,引得王恩

0评论2024-0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