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胡适以笑化尴尬

2024-01-21 22:33470

人生少不了会遇到尴尬事,往往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胡适一生中就遭遇过不少尴尬的事。1934年秋的一天,北京大学在第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大会。那天天气晴朗,出席的人非常多。大礼堂站满了人,外面也站了很多人。会议由北大校长蒋梦麟主持。

蒋梦麟首先讲了一段法国“最后一课”的故事,主要目的是劝学生安心读书,不要搅和国事。这种论调很不合血气方刚、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年轻学生的口味,但学生们还是静静地听着,一边克制忍耐,一边想看看校长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不一会儿,蒋梦麟讲完了。他随即宣布请胡适先生上台讲演,这下捅了马蜂窝。一时间,嘘声四起,伴以巨大的喧哗声,经久不息。胡适演讲得极其艰难,大家根本听不清楚。

据当时的北大学生、坐在讲台前的李祖荫先生回忆:眼见胡适在台上面红脖子粗,他说一句,学生嘘一阵。我只听清“打仗三日就亡国”一句,余多听不清楚。胡适身穿古铜色绸长袍,围灰绒围巾,双手握着,左右急剧飞舞,想压下学生的喧嚣,可是学生们依然故我。胡适气得发抖,说:“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有理智的,北大学生应该站起来保护真理。”此言一出,更是火上浇油,谴责声、叫骂声越来越厉害,结果胡适不得不尴尬地从讲台上下来。从此以后,胡适就很少在北京大学的公开场合露面了。

据岳南的《南渡北归》记载,胡适在任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期间,常在所里举行研究报告会。通常由研究生提出研究报告,研究所主任及导师加以批评。一次,一位姓韩的研究生,提出了一篇有关隋唐之际佛学问题的研究报告,宣读完毕之后,胡适第一个作点评。

胡适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讲到中途,韩君突然打断胡适的话头说:“胡先生,你别再说下去了,你越说越外行了。”随即将胡适话中说错了的地方一一指出来。胡适的脸顿时红得像经了霜的柿子一样,羞愧难当。

这要是换做今天的一些导师,一定会恼羞成怒,将学生大骂一通,甚至将分数打为不及格。但是,胡适没有。胡适毫不动气,他立刻停止点评,请韩君的导师、佛教史权威汤用彤先生对韩君的报告继续加以评点。

报告会结束时,胡适说:“以后举行报告会,最好事先让我们知道题目,以便略作准备,免得像我这次对韩君的报告作错误批评一样啊!”胡适并未因此怀恨这个学生,反而对他刮目相看,后来还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多次帮助他。

胡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胡适“还有个洋人最耳熟能详的故事”:“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院议员。胡适曾与此君有一面之缘,为表庆贺乃柬请其来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谁知这位议员在匆忙赴宴途中竟忘掉了主人的名字,向计程车司机询问也不知。好在吃饭时满口“大使”、“阁下”相称也足够应付。席终宾主尽欢,胡适送客,礼节性地邀请史密斯来日到中国旅游。“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史密斯肯定地说,“到贵国观光,我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胡适闻此,笑颜大开,答道:“胡适此刻就站在你的对面啊!”二人相拥大笑。

国学大师黄侃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更是嗤之以鼻,基于此,他对胡适“挤兑”得最厉害,可谓极尽挖苦。但胡适从来都是一笑了之。

还有一次,胡适想刻一枚“胡适之印”的名章,便请京城一位篆刻家刻印。这位篆刻家坚决反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遂当面质问:“胡博士提倡白话文,怎么也用‘之乎者也’的‘之’字呢。那可不相称吧?”胡适未作答,含笑告辞。三天后,胡适收到印章,一看,上刻“胡适的印”四个字。遇此尴尬,胡适也只能苦笑一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微笑的微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佗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

0评论2024-01-2576

酒桌上的胡适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

0评论2024-01-2579

蔡先生打人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了吧?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

0评论2024-01-2571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曾经云霞满天
羊街羊街的石板路坑坑洼洼,却一派江边古镇的幽雅。大约是因为少有人居住,黄昏时就显得格外宁静。很多院落大门紧闭,据说白天是开放的。诸如恭请中研院史语所前来李庄的乡绅罗难陔就住在这条街上,也是他把房子拱手相让,供那些学术大师如李济、梁思永等在此

0评论2024-01-2562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

0评论2024-01-2567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0评论2024-0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