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齐白石学画

2024-01-21 21:32420

国画大师齐自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自幼家贫,木匠出身,二十七岁才从师学诗,刻印,绘画。

他有首诗说:“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多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讲的便是自幼勤学的事。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齐白石只随外祖父读过不到一年的书,他的知识,本领,全是凭自学得来的。

自学也须从师。最初的老师叫胡沁园,会画工笔花鸟草虫,写汉隶,诗也写得可以。陈少蕃是胡家的教读老夫子,也乐意教齐自石读书。“岁数大了,怕来不及了。”当时,齐白石曾经以为自己都二十七岁了,恐怕学不出什么名堂了。胡沁园笑着对他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苏老泉呢?”

学苏老泉,发愤图强。这就是齐自石立下的志愿。待到三十岁的时候,他的画就画得很不错了,在家乡一带开始有了名气。

不仅学画,学写诗,齐白石还对书法、篆刻很有兴趣。有一次,在请他作画的人家里,遇到了一位篆刻“名家”,他请“名家”刻一枚图章。儿天后,他去询问刻好了没有了“名家”伸手把刻章的石头还给了他,说再去磨磨平去。他一看石头,挺平滑的,但既然“名家”说了,就磨磨吧。磨好送去后,一拖又是几天,再去询问时,“名家”把石头扔给了他,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生”其实,毛病并不在石头没磨平,而是这“名家”看不起木匠出身的人。一气之下,齐白石把石头拿回来,取把修脚刀自己动手刻,当夜就刻出了一方印章,而且还很稚致。这是他学治印的开始。那时,无钱买印泥J。石头,他就用蓖麻油调上石黄、章丹末代替印泥,利用家乡的石头作石章,磨呀刻呀,不拘昔人绳墨,力创自己风格。他回忆当年刻印的情最说:“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汲,欲就千,移于东复移于西……”

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他以“天趣胜人”为目标,大胆创造。当时有人称赞:“自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一寸,深可半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俄顷而成。”

齐白石绘画,取材、构图、笔墨均有自己的特色,但初时他还缺乏自己的风格。四十岁后,齐白石五次游历南北各地,五岳名川,巫峡洞庭,珠江黄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对他扩大视野、开拓心胸,起了显着作用。五十岁那年,齐白石移居北京。五十七岁了,老而弥壮的齐白石宣布要“变法”:“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是有非凡的勇气的。他敬重先师,但不因袭先师。技艺越趋炉火纯青,越痛感到自己受到限制。齐白石“破釜沉舟”了!他的变法要旨在于从只讲形似不求传神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变革,就一定会遇到阻力。世俗的偏见,保守的议论,开始向他袭来,说他荒去。齐白石认为,“百年之后自有公论”,不必多费口舌。他还借画明志,画了幅芙蓉小鱼图:一枝红艳的芙蓉倒悬于水面,离花枝很远的地方,游来一尾小鱼,娇花照水,游鱼弄影。那芙蓉妩媚而庄严,自信地挺立着,时而俯首挪偷那些大惊小怪的弄影之鱼—保守派先生。今天,当我们欣赏白石老人的一幅幅佳作时,怎能不由衷地佩服他那可贵的变法精神。

齐白石的杰出艺术创作,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崇高评价。他曾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一九五五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

这些成就的获撼,靠的是他几十年勤奋不懈的努力。终其一生,他手不离笔,笔不停挥,平生只有几次大病和心境欠佳时没有作画。一次,是他母亲去世,悲伤过度。还有一次因心情不好,停下画笔,第二天补画时题字道:“昨日大风,未曾作画,今朝作此补足了,不叫一日闲过也。”同时,刻一方图章,文云:“痴思长绳系日”。

齐白石常说:“天道酬勤”。他还爱引用韩愈的话:“业精于勤”。在谈到自己成长历史的时候,齐白石还说:“由木匠而雕石匠,又改业画匠,直到如今,靠着卖画为生,略有一点成就,一句话概括,就在一个勤字。”

关于齐自石勤奋绘画,苦心孤诣的轶闻很多:他九十一岁那年,作家老舍请他画幅画,表现“娃声十里出山泉”之意。“蛙声”是不易用画面表现的,“蛙声十里”更不好着墨了,他就在“山泉”上做文章。他思考了好几天,后来终于拿出一幅杰作:四尺长的立轴上,一股急流从山涧乱石泻下,水里夹带着一群蛾鲜,高处抹有儿笔远山。构思得多妙啊里观众从隐约的远山、欢乐的流水,黑亮活泼的蜡鲜形象里,似乎听到了呱呱的蛙鸣。真是妙笔绘声,令人遐想!

推陈靠勤奋,出新更靠勤奋。是勤奋把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造就为一代国画大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从木匠到巨匠
意大利画家皮得罗·安尼戈尼一直对这件事津津乐道:当我的房主决定把我租用的画室卖掉时,我很失望,但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想,如果房子的墙上有几条裂缝的话,卖起来肯定不容易。因此,我就画上了那么几条——那条从窗户上面的天花板直通而下的裂缝尤其逼真

0评论2024-01-2583

文人多性情
叶德辉为大藏书家,他喜欢在珍藏的图书中,夹入一两张春宫画片,其友陈子展问他何故。他说:“避火。”因为“火神原是个小姐,服侍她的丫环达36位之多,后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婢,因此她变得躁急易怒。她平时穿淡黄色,一发威时便穿红衣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

0评论2024-01-2569

吃吃喝喝两大师
吃吃喝喝两大师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大师;张大千是著名的美术家、国画大师。两人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耕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美食,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两位大师交情颇深,尤其是在国外生活期间,偶有相见更是亲热无比,必然共享佳肴,同饮

0评论2024-01-2571

齐白石的四个贵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自称“草衣”,但一生都有贵人相助。1919年,齐白石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卖画治印为生。此时他结识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友人陈师曾。这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陈师曾在当时绘

0评论2024-01-2560

齐白石的画
刘老板有很多钱,却没多少文化,但特喜欢附庸风雅。这天,他来到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幅署名齐白石的《虾戏图》。他忙问店主:“这是齐白石的真迹吗?”店主回答说:“绝对真迹!”刘老板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仍没看出个所以然,再一看价格:一万元。他心说:

0评论2024-01-2465

齐白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

0评论2024-01-2472

大师的天真
大师的天真作者:李娟齐白石早年以卖画为生,为了便于计算,在门上贴着润格:“白石画虾,十元一只。”有一位求画者很有意思,给了白石老人三十五元钱,想看看大师如何作画。结果,白石老人画了三只虾,清润透明,栩栩如生,只是,另外的半只虾藏匿在水草中,

0评论2024-01-2457

“人们说”与“自己想”
白晓东有幅漫画,颇耐思考。漫画上一个背着大大行李包的人沿着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向前飞奔,后面几个人张着圆成了饭碗般的嘴巴,似乎在喊着什么。漫画下边的文字云:“当你走一条自己的路时,人们往往说你走错了。”人自然不能完全不在乎“人们说”。比如,

0评论2024-01-2467

身在“边缘”
身在“边缘”他说过一句惊人的话:“我表现的是人,衣服脱掉、荣辱去掉,都有心灵在跳。”他为拍一部反映香港吸毒少女的纪录片,曾搬去“屋村”,和她们住在一起,吃、喝、说、笑、哭,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屋村”,也就是香港的廉租房。买不起房子的人,就住

0评论2024-01-2461

附加值
东西从来不值钱,值钱的是附加上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的,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用的那双筷子,现在值多少钱了?十万不止。但也不是所有的附加上的东西都值钱,一张宣纸,齐白石在上面涂了几笔,这张纸就值大钱了。同样一张宣纸,隔壁张三抹了几笔,这张纸就

0评论2024-01-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