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胡适资助他人,并非为了投桃报李。因为,被胡适资助的人,并不能个个都像李敖一样知道胡适是“恩人”。有的人获胡适资助,自己还蒙在鼓里。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林语堂于1919年秋从北京大学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求学期间,经费遇到了困难。由于家中并不富足,亲友也无能力支援,他只得向自己熟知的、古道热肠的胡适拍电报求助。他知道胡适经常资助别人,家中只能“自给自足”,有时几乎举债,便在电报中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一千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不久,胡适果然按照林语堂的要求,如期如数给他汇来了款。胡适对林语堂解释这笔钱的来源时说,这钱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即林语堂学成后,一定要回国,而且一定要到北京大学工作。
“这钱是买人的!”林语堂虽然心中有些不快,但想到这也是北京大学从未有过的举措,毕竟这种方式能够为自己解燃眉之急,而且,这样还能够为北大招聘人才,于是,就收下了北京大学给他的温暖和鼓励,得以在美国安心攻读。在哈佛大学拿到文学硕士学位后,林语堂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不久,学习经费又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再次向胡适写信,希望胡适再为他到北京大学借一千美元。过段时间后,胡适和前次一样,又给林语堂汇去了一千美元。
四年后,林语堂回国了,出国前的一个小小的、普通的英文教员回国了,由于他在国外发奋苦读,他得到硕士、博士的“光环”回国了,而难为可贵的,不仅仅是他“镀金”了,而且他的学问的确同四年前不可比拟了!
林语堂的回国,是为了“还债”,为了“践诺”,胡适在给他汇款时的附言犹在耳边,他不能够失信。他谢绝了国外一些地方的高薪聘请,回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敞开胸怀接纳游子,外文系聘请他为英文教授。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林语堂才华横溢,又以幽默著称。但是他回到北京大学就职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本正经满怀感激地向胡适致谢。他要说,如果不是胡适出面找北京大学预支两千美元,他的“金”就难以“镀”上,“光”便难得闪耀。
此时,胡适南下,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向北大实权人物蒋梦麟致谢,并确定还款日期。
蒋梦麟莫名其妙:“你谢什么两千美元?北京大学什么时候给了你美元?”细究来龙去脉,林语堂这才明白:北大根本没有资助外国留学人员的做法,是胡适为了林语堂成材,为了给北大招揽人才,私自“手把文书口称敕”——和林语堂订的口头协定!
那笔“巨款”,自然是胡适夫妇节衣缩食掏腰包,或东挪西借的!
林语堂知道胡适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他也没有声张。直到胡适去世时,人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他只有余款153美元,治丧的人们由此说起他生前资助过很多人,林语堂才说破胡适为自己慷慨解囊的往事,在场人无不动容。
民国侠义风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
0评论2024-01-2579
微笑的微历史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伍廷芳出使英国期间,曾作过一次精妙绝佗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听得心花怒放,在演说结束后跑来与
0评论2024-01-2576
酒桌上的胡适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
0评论2024-01-2579
蔡先生打人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了吧?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
0评论2024-01-2571
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
0评论2024-01-2550
像文人一样吃
鲁迅小厨鲁迅先生一生在吃上异常节俭。有资料考证,鲁迅日常菜谱无非三菜一汤,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每月买食材的钱只抵得上购书开支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鲁迅也有一系列比较偏好的菜品。最为奇特的是,鲁迅
0评论2024-01-2564
曾经云霞满天
羊街羊街的石板路坑坑洼洼,却一派江边古镇的幽雅。大约是因为少有人居住,黄昏时就显得格外宁静。很多院落大门紧闭,据说白天是开放的。诸如恭请中研院史语所前来李庄的乡绅罗难陔就住在这条街上,也是他把房子拱手相让,供那些学术大师如李济、梁思永等在此
0评论2024-01-2562
大师的家教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
0评论2024-01-2574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北大的罗家伦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
0评论2024-01-2567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0评论2024-0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