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在你可以逃了。商鞅冷笑说,既然王不肯用我,也就不会杀我。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商鞅的确有过人的眼力,也十分镇定。而他到秦国去,也是有勇有谋,沉着冷静,先是故意说帝道和王道,让觉得要实现这些不知到哪年哪月的秦孝公不耐烦,吊足了胃口之后才说霸道,果然一拍即合,对谈几天也不厌。终于被秦孝公信任,委以重任,实施变法。
这也就涉及商鞅之信与不信的问题:他究竟是将信视作手段还是视作目的,是诚意的取信还是非诚意的取信?当商鞅制定了法令还未公布之际,他恐怕老百姓不相信其赏罚,真的重赏能搬一根木头从南门到北门者。后世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信”了,但商鞅显然只是将“信”作为手段,且只能是一次博弈。当他带兵伐魏时,魏派出公子卬(音同昂)迎敌。商鞅给公子卬寄信说,当年我在魏国之时,与你相谈甚欢,今天却要相对攻杀。其实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前来赴会。在双方盟誓后,商鞅以事先埋伏的甲兵将公子卬俘虏,并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看来商鞅不仅尚“信”,也尚诈。
商鞅对人性,包括百姓与君王都有冷峻的认识,他知道如何取“信”于君,也知道如何取“信”于民。而他实际对民众能力的评价很低。变法之初,他明确地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而他对君主的认识恐怕也不会太高,只是权力集中在君主那里而不得不趋奉。商鞅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功利主义者,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主义者,他对民众其实是不信任、不关心的,他认为只有赏罚能够调动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他大概完全不理解或者不屑于人情、人道,更不要说功利之外的精神境界,这又可以说是他思想上的盲点。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手段上是不会有顾忌的。
商鞅尽管看人甚明,但终究自视过高。所以,当赵良批评他“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劝他施政适当宽松,也为自己留后路时,他完全不听。太史公司马迁也评价他是“天资刻薄人也”。结果,商鞅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政治思想上的峻急刻薄者,会大量伤人,最终一定也会伤到自己。依古人言,法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峻急刻薄的政治思想。像韩非子这样的思想上的大法家,还有商鞅、李斯两个行动派的大法家,尽管功绩显赫,但其辅佐的君主霸业终究难于长久,更不要说他们本人最后都不能得其天年、顺命而终。
诚信的力量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用越好,越容易打开局面,做好工作。同时,威望也相应提高。所以,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
0评论2024-01-2592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南门立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
0评论2024-01-2452
秦惠文王的政治举措有哪些?人们是如何评价
说到秦惠文王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一说到芈月、宣太后、秦昭王、秦武王,大家应该就会知道了。没错,秦惠文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的丈夫,就是秦武王和秦昭王的父亲,是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赢姓,赵氏,名驷,是继秦孝公以后的第一个将国君的称呼后缀
0评论2024-01-2445
中国历史记录下的千古冤案
伍子胥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伍子
0评论2024-01-2354
商鞅的生平经历,商鞅为何成为秦国功臣?
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后,姬姓公孙氏,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一个卫国的贵族,为何要委身到他国任职?这要从卫国开始说起,卫国作为大周的诸侯国之一,在周平王的时候也曾盛极一时,成为诸侯国的首领之一。但好景不长,东周以来,由于卫
0评论2024-01-2327
商鞅还有什么名字?商鞅并不是车裂而死吗?
商鞅,姬姓,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些时候,商鞅学习了法家的理论和思想,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是个小心眼的人,他最嫉妒比他更有才能的人,于是在他担任魏国国相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对魏王提起
0评论2024-01-2224
秦孝公之后秦国有几任国君?他们分别有什么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风起云涌,对土地人口的争夺,屡屡不止,强国与强国之间的斗争也是愈演愈烈。在这样一种外部环境下,一个小国,却已经开始了变法改革,将国力逐渐的提升上来,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是在秦孝公时代实行变法图强的,但是在秦孝公之前的几任
0评论2024-01-2234
秦孝公和商鞅是什么关系?秦孝公为何重用商
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秦孝公重起商鞅变法。秦孝公和商鞅的关系嘛,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商鞅有才,而秦孝公需要人才,他们搭档起来,富强了秦国。周孝王时期,秦王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从此就在西边帮助西周抵御西戎。到了西周末期,周王
0评论2024-01-2229
秦孝公时期经历了几次变法?他为什么要进行
前362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了,他一继位,年轻气盛,就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广招贤士,将很多人才都收纳到秦国来,为秦国效力,商鞅就是慕名而来的人才之一。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在一众国家中还很弱小,弱小到那些大国根本就看不
0评论2024-01-2280
赵国和秦国哪个更厉害?赵国的胡服骑射指的
魏国有李悝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而赵国则有胡服骑射。战国魏文侯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在魏国实施了改革变法。李悝主张废除奴隶制下的世袭制度,提倡用人就要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李悝支持以法治国,用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百姓;他还主
0评论2024-0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