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倒错的穿

2024-01-20 06:03310

刘凯买了一张由宁波去上海的船票,开船时间是晚上七点。刘凯没排队就提前上了船。呵呵,因为轮船码头的值班经理是他的老同学。

大约半小时后,其他乘客才陆续上了船。

刘凯住二等舱,房内有三张床铺。他的两位室友,一个是矮矮胖胖的上海老太,另一个是长相帅气的山东小伙。

为了消磨时间,刘凯决定去买几份报纸解闷。

“你们怎么卖12年前的旧报纸啊?”刘凯问女营业员。

女营业员看看报纸,又看看刘凯,诧异地说:

“今天就是1998年5月1日呀。”

“1998年5月1日?”刘凯差点儿把眼珠子瞪出来。

女营业员点点头,朝身后的台历指了指:“喏,你自己看!”

刘凯定睛一瞧,见那本台历正翻在“1998年5月1日”这页。

咦,见鬼了!刘凯暗暗纳闷:自己没喝醉,也没发烧,咋会碰到这种怪事呢?

这时又有几个乘客来买东西,女营业员不再理刘凯,忙生意去了。

刘凯离开小卖部,走到了船栏边。他想呼吸点新鲜空气,让自己清醒些。

轮船正朝着上海的方向疾驶。刘凯凭栏远眺,只见海面上波翻浪涌,天空中繁星点点……一切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真实。显然,自己并不是在做梦。这下刘凯更疑惑了。他决定回舱房,去问问另两个同房间的乘客。

路过二等舱的大厅时,刘凯见那儿有台电视正在直播新闻,他站住脚听了听,新闻里播报的内容也全是1998年5月1日的。

回到舱房,刘凯见那上海老太在嗑瓜子,山东小伙则躺在床上看书。

“阿姨,今天是几号?”刘凯问上海老太。

上海老太说:“是5月1日呀。”

“是1998年5月1日吗?”刘凯又问。

上海老太看了刘凯一眼,笑道:“对的,没错。”

这时,正在看书的山东小伙也笑着说:“大哥,你是想考验一下我们的记忆力吧?”

刘凯的心咯噔一下。他在许多科幻小说中读到过时间隧道的故事,他也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时空是可以逆转的。但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

自己究竟是闯入了时间隧道,还是误上了传说中的鬼船?刘凯真的蒙了。据说儿童能看破灵异之事,他决定去找个小孩问问。

刘凯走出舱房,开始在船上寻找小孩子。不一会儿,他在楼梯口发现了一对正在嬉闹的小男孩。

刘凯上前问道:“小朋友,今天是啥日子?”

其中一个小男孩认真地回答:“今天是1998年5月1日。”

另一个小男孩说:“叔叔,你的记性真差。”

听到这儿,刘凯的心猛然一沉。这回他确信,自己真的上了一条时空倒错的船!这是一艘1998年5月1日由宁波开往上海的轮船!

刘凯掏出手机,想把自己诡异的遭遇立刻告诉给妻子,可妻子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于是,他又拨打某好友的手机。

听完刘凯的叙述,那个朋友笑着说:“阿凯,你是喝多了还是在说胡话?”

刘凯又气又急,更加卖力地解释,可越说那朋友越不信。最后,刘凯只好气哼哼地挂了电话。

站在盥洗室的镜子前,刘凯发现自己的容颜丝毫未变。这让他稍稍放了心。

刘凯回到舱房刚坐下,一男一女两个乘务员便走了进来,看上去他们都像三十多岁。

那个男乘务员显然是新来的,表情和动作都有些呆板。女乘务员则热情又活泼。她对舱房里的三个人说:“我是5号乘务员徐莉,我旁边的这位是6号乘务员方伟。我俩负责二等舱,大家有事尽管找我们。”

说着,徐莉将怀中的毛毯和枕头一一分给众人。

上海老太和山东小伙都站了起来,笑着和两个乘务员寒暄,看上去似乎跟他们挺熟。

两个乘务员走后,上海老太和山东小伙相互对望了一眼。

山东小伙说:“我看有希望。”

上海老太说:“但愿如此,否则我一定去庙里为他们烧香祈福。”

刘凯听得一头雾水,他觉得这艘船到处充满了诡异。他没敢多问,一个人躺下来装睡。

约摸过了一小时,那两个乘务员又来了。方伟手里还提着个大塑料袋。徐莉从袋中拿出三包喜糖,将它们分给上海老太、山东小伙和刘凯。

徐莉微笑着说:“十点钟我和方伟在录像室举行婚礼,你们如果有空,请到时来参加。”

上海老太和山东小伙异口同声地说:“一定来,我们一定来!”

方伟和徐莉走后,上海老太喃喃自语道:“好人啊,一对好人。”

山东小伙点点头说:“愿好人一生平安。”

刘凯听得更糊涂了。

晚上9点50分,上海老太和山东小伙邀刘凯一起去参加婚礼。刘凯一声不吭地跟他们走了。

船上的录像厅张灯结彩,正面的墙上贴着个巨幅的喜字。

徐莉和方伟身着崭新的工作服,并肩站在喜字跟前。一大群船员同在他们身旁。

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挤进了录像厅,大家一起来参加婚礼。

10点整,船长庄重地宣布:婚礼正式开始!四周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作为主婚人的船长首先发言,他告诉大家:方伟和徐莉在这艘船上已工作了6年。这6年里他们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年年被评为先进。

接着,船长让新郎新娘谈恋爱的经过。

新娘徐莉说:“我和方伟在工作中相识,在工作中相恋,我们决定在船上举行别开生面的婚礼。”

船长带头鼓掌。

轮到新郎方伟作介绍时,他先是茫然四顾,随后又呆呆地望着身旁的徐莉。

全场鸦雀无声,人们都紧张地注视着新郎的一举一动。

过了好半天,方伟的嘴唇忽然哆嗦了一下,两行泪水从眼里涌了出来……

徐莉见状再也忍不住,一头扑进方伟的怀中,泣不成声。

录像厅里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好多乘客都流下了眼泪,坐在刘凯身旁的上海老太尤其激动,她一边擦泪一边笑,样子十分古怪。

刘凯看得莫名其妙,一颗心咚咚地跳个不停。他觉得,这船上的一切都很神秘,到处飘散着诡谲的迷雾。

回到舱房,上海老太一迭声地念叨:“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山东小伙也很兴奋,他说:“好人终有好报,这话千真万确!”

只有刘凯默不作声,悄悄地上床睡了,可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刘凯一直在担心,这艘诡异的船最终能否靠岸?如果它一直开下去,自己就无法回到现实中,那样就得和亲朋好友们永别了……想到这儿,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不知不觉间,天终于亮了。
早晨6点,轮船顺利抵达了上海。

船刚靠岸,刘凯头一个跨上了跳板。当两脚落地后,他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刚走出码头,刘凯就向路边的一个老者询问:“老师傅,今天是几号?”老者说:“7号。”

“哪年哪月的7号?”刘凯又问。

老者愣了一下,将刘凯左看右瞧,最后摇着头走了。

看那老者的神情,刘凯知道他是把自己当神经病了。

但刘凯急于想知道答案,这可咋办呢?情急之中,他忽然想到了报纸,对,去买一份今天的报纸就能明白了。

刘凯四下搜寻,不久发现了一间售报亭。他买了份《解放日报》,翻开来一看,报头上赫然写着:2010年10月7日。

“谢天谢地!”刘凯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为自己能回到现实而激动。

可兴奋之余刘凯又皱起了眉头:昨晚发生的那一切究竟是咋回事呢?那艘时空倒错的船还在吗?带着这些疑问,他不知不觉又回到了码头。

打老远刘凯就发现,那艘诡异的轮船正静静地停在岸边。他壮着胆子,一步一挪地走上船去。

刚跨进舱门,刘凯就瞅见一个正在扫地的乘务员。他嗫嚅着问:“师傅,今、今天是啥日子?”

乘务员笑着说:“今天是2010年10月7日。”

“那您昨晚在这艘船上工作吗?”刘凯又问。

乘务员点点头。

刘凯兴奋了,他向乘务员讲述了自己昨晚的离奇遭遇。

那乘务员听后哈哈大笑,他对刘凯说:“只怪你从员工通道提前上船,才惹出这场天大的误会!”

接着,乘务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刘凯昨晚的所见所闻都是12年前那次航行的重演。1998年5月1日,方伟和徐莉在自己工作的船上举行了婚礼。船到上海后,这对新人骑车回家。路过一所小学门口时,他俩看见一个男子正挥舞铁棍向上学的孩子们施暴。方伟立刻挺身而出,和歹徒进行搏斗。搏斗中方伟后脑挨了一记重棍,成了植物人。

为了唤醒爱人的记忆,徐莉请求领导让方伟回到船上,再现12年前的那次航行。因为那是方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航程,这或许能帮助他想起过去。

公司领导立刻同意了,当年的船员们纷纷回到了原来的船上。船长亲自出面,向候船室的乘客们讲述了方、徐二人的故事。乘客们很感动,都愿意配合演出。于是,时间又回到1998年5月1日,一次意义非凡的航行开始了。

船上的一切都经过精心布置。刘凯所看到的报纸和电视新闻全是当年的旧物。所有的乘客都一口咬定,今天就是1998年5月1日。

而刘凯没有去过候船室,对这一切全然不知。所以,他误认为自己上了一艘时空倒错的怪船……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我家的“零活先生”
婚后,我和老公姚远都不想两地分居,我也想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和小城市有什么不同。于是,我辞掉家乡的工作,跟随姚远到了上海。姚远在上海郊区一家公司开挖掘机,在他的引荐下,我应聘到一家私企做了一名普通职员。我们的家安在一栋三层小楼的二楼,一间2

0评论2024-01-25156

溥仪投稿轶事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年号宣统。居三年,民国肇始,他被迫“逊位”,时年只有六岁。根据中华民国清室优待条例,他仍留居在紫禁城内。少年溥仪在宫内接受教育,六七岁就开始学诗。七岁时他给老师陈宝琛写了一首祝寿诗:“松柏哥哥,终寒不凋,训予有功,

0评论2024-01-25102

周恩来为什么没有后代
1925年8月初,21岁的邓颖超只身从上海来到广州。5年未见的恋人应自己的呼唤而来,然而广东区委正全力领导省港大罢工,周恩来无法抽出时间去码头迎接自己的恋人,只好委托秘书陈庚拿着邓颖超的照片去码头上接。可拥挤的人群还是没有办法让邓颖超见到陈

0评论2024-01-25107

饱尝冤屈的红色女特工关露
关露的外祖父是一位没落的封建官僚,由于赌博赢了钱,输家没钱还债,就把自己的女儿徐绣凤嫁给了他的儿子胡元陔。之后,胡元陔的两个女儿胡寿楣、胡寿华相继出世,这就是以后的关露和胡绣枫,关露是胡寿楣在开始文学创作时用的笔名,胡绣枫是妹妹为了纪念母亲

0评论2024-01-25122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傲慢。我比较熟悉的是北京人的傲慢,常在本地老牌出租车司机、售票员和胡同爷们儿身上看到,眼光下斜,用鼻音说话,开口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家长里短或中东局势,让外地人听着顿觉自己微如蚁尘。上海的傲慢,表面上看却是十分友好的。如果能通

0评论2024-01-2586

1967:取消过年
“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出炉18岁的上海玻璃机器厂青年工人章仁兴正是发出“广大革命群众要求”的第一人。他投书《解放日报》,在全国最先发出倡议:“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

0评论2024-01-25181

吴敏霞:坚持换来“水样年华”
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面对过去十年,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切坚持都是值得的。”“我是队中年纪最大的运动员,大家叫我‘霞姐’,无论训练还是生活中,我都需要做好这个榜样。”吴敏霞说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极限,“我现在的目标就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

0评论2024-01-2581

最有钱的民国文人
民国年间,康有为在文坛上的地位显然不比在晚清那会儿。虽然后起之秀们对这位顽固的保皇派精神领袖多有批判,却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发大财。“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当时康有为怀着一腔热血,声称奉有光绪帝的“

0评论2024-01-2570

漫步云月之上的女子
慈禧刚刚驾崩,有“华北第一报”之称的《大公报》上,就登出了一篇炮轰这个独裁者的奇文,题为《百字令》,作者是《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名为吕碧城。文中大意,慈禧在主持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边疆大片领土、国库中大把银钱,全都送

0评论2024-01-2576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从小到大,我们会经历很多身份,获得很多标签。小时候,我们是子女、学生、花朵……长大了,我们成了80后、父母……2012年,我得到了一个新标签:中国好舌头。中国的成语很有意思,关于口才的成语大多略带贬义,比如巧舌如簧、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口

0评论2024-01-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