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杨叔子院士的诗词校园

2024-01-20 03:14980

人文风暴 洗礼喻家山

当华中科技大学还是华工(华中工学院)的时候,曾经有学生把这方道路横平竖直的校园,比作一张坐标纸。20多年过去了,华工由华工大(华中理工大学)而华科大,记者再走进这座浓荫覆盖的大学,倒像走进了一首对仗工整的格律诗,因为校园里的行道树不仅增加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也见证了一场接一场绵延了几近20年的“人文风暴”。

2月16日,采访不为别的,只为寻找这场人文风暴的源头——杨叔子,这位“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的中科院院士。

今年是华科大校庆60周年,院士告诉记者,他正酝酿为校园内的喻家山、南三楼、校园森林和青年园各写一首诗,还构思以校园内上万株桂花为题填首词。

科学人文 诗教应先行

杨叔子的诗才“被发现”,是1991年他58岁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实现了华工大学部委员“零的突破”之后。在庆祝会上,他朗诵了自己喜赋的一首七律:欢欣热泪共交流,竟夕沉思卅八秋。大树参天培种始,高楼遍地拓荒谋;敢将壮志酬书史,岂让华年化悔羞?!饮水应知源远处,征程跃马越从头。

一位工科背景的院士,为什么会身体力行倡导“诗教先行”的人文教育呢?院士说,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1933年,杨叔子出生于江西湖口,就是鄱阳湖之口,石钟山屹立湖岸。他的父亲杨赓笙是一位家学渊博的爱国名士、江西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抗战爆发后,杨叔子不满5岁,随全家逃难,父亲严肃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绝不做亡国奴。如果鬼子追上我们,我们全家投河自杀。”在逃难中,父亲向他口授“唐三百”,第一首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父亲说:“孩子,你看到月亮,就应该想到湖口,想到石钟山,想到故乡被日本人侵占,想到国耻。”

上小学时,杨叔子科技知识很差,特别是数学对他成为大难题。正是学前的“诗教”,让他知道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很快,他把数学练成了强项。

文化传承 诗魂是国魂

1997年即将卸任校长之际,杨叔子开始要求他指导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7篇,不选不背,就不接受论文答辩。这一点,至今依然是他的铁律。“科学人文,不同而和。”杨叔子反复向记者强调,“基因会遗传,文化要传承。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在人文文化中,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皇冠上的钻石,“知否诗魂是国魂”,“国魂凝处是诗魂”。上世纪90年代末,在杨叔子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瑜珈诗社首创理工科大学的中华诗词创作班。他经常引用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话与学生共勉:“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就是它产生的诗歌。”

针对大学生还要去补学幼儿园就应该学会的做人规范这一现象,杨叔子又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走进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江城武汉,到处是诗,”院士殷切希望,武汉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感受家乡的诗味:到古琴台,品“高山流水”,知音世所希;到黄鹤楼,看大江北去——虽然长江的整体趋势是向东入海,但武汉这一段不是“大江东去”,而是自南向北。江水流向东,有回流,有曲折,有漩涡,有泥沙俱下,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里既有人生观,也有历史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还能退多久
还能退多久作者:孙凤山不是每件事都能退一步,甚至几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这个“退”字。好莱坞的灯火就是不一样。风裹挟着碎雨,把一溜灯火拉弯,拉出沉闷的翅膀。此刻,踩着湿漉漉的影子,没有人知道李连杰的心思。凝视着灯火,初入好莱坞的李连杰无语

0评论2024-01-2462

院士与红颜
为了这个命途多舛的家庭,和身边这个不顾世俗反对义无反顾地把终生托付于他的女人,他不敢老去;为了这个照顾自己42年深深爱着的男人,身患绝症的她也不敢老去。冰城的严寒凝结了空气,也冰封了一位江南才子的凌云之志。1955年,浙江大学毕业的他带着梦

0评论2024-01-2237

做乡亲们的院士
亚良从小懂事听话,学习成绩好,被父母亲友寄以厚望。亚良没有让人失望,他考上了某名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乡亲赞叹地说:“以后亚良肯定是著名专家、有名大夫!”爸爸说:“我的最大理想就是你能成为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津贴。

0评论2024-01-2238

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把名利看得淡一点,就不容易受到打击,就不会为名利所累,就不辛苦。人活着要有意义,人的一生很短。我记得聂耳、田汉的《毕业歌》里边说: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保尔·柯察金的话是人生的最好总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

0评论2024-01-2146

最平凡的港大院士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

0评论2024-01-2136

李灿:从农村娃到世界著名科学家
在中国中青年科学家中,提起李灿可谓大名鼎鼎:作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紫外拉曼光谱仪,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他率领团队攻克了多项世界催化领域前沿课题,并当选为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

0评论2024-01-2164

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
作者吴京,前台湾“教育部部长”、前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美国流体动力学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这三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学府,现在四十出头、事业有成。但每当夜深人静,浮现在他脑海里的

0评论2024-0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