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灯油是我们家一段颇具意义的记忆。在我的记忆中,灯油是我们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并没有电灯,我们依靠着母亲的灯油为生活带来光明。
我清楚地记得每天黄昏时分,当太阳逐渐落下,我和弟弟会奔向母亲的房间,看到她正在轻轻地加灯油到一只古老的油灯里。母亲总是细心地用她的手指检查灯芯,并细心地调整它的高度,以确保灯光明亮而温和。
那个时候,我常常问母亲为什么要用灯油,而不是电灯。她总是笑着回答说:“灯油不仅仅是为了点亮房间,更是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的象征。”我或许还不太明白她的话的意义,但我能感受到,灯油是我们家的一个特殊的秘密,它象征着母亲对我们的无私关爱。
每当夜幕降临,母亲点燃那支油灯,房间里的温暖和亲切感让我感到无比安心。我和弟弟会坐在母亲身边,听她给我们讲故事。那些故事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母亲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仿佛给了我们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为我们点亮房间,母亲的灯油还有更多用途。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会将一些灯油倒入暖炉中,点燃它,让温暖的空气弥漫整个房间。这样,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温暖,还能感受到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逐渐普及,灯油不再是家里必需的东西。我们家也迎来了光明和便利,但母亲的灯油的意义却不会随着时光而消逝。它是我们家温暖、爱和关怀的象征,是我们心中永远灼热的回忆。
瞎子打灯笼
瞎子打灯笼有个双眼失明的犹太人,打着灯笼在漆黑一团的路上行走。外地来的一位商人见他是个瞎子,便问他:“你是个瞎子,干嘛还打灯笼?这不是浪费灯油吗?”瞎子却振振有词地说:“在黑夜里走路,人家看不到我,很容易被人撞到。但因为我打了灯笼,不瞎的人
0评论2024-01-2467
借四壁余光
借四壁余光战国时期,甘茂受到排挤,想利用苏秦替自己游说秦王,又怕苏秦不干,就问苏秦:“先生听说过《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吗”苏秦说:“没听过。”苏秦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甘茂要自己帮助他游说秦王,心想:帮助了甘茂对自己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0评论2024-01-2453
扑满哲学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公孙弘被国士举荐入京。当时邹长倩送给他一个扑满,要他警戒“入而不出,积而不散”的危险。其实邹长倩所提出的“扑滿哲学”,不仅是提醒公孙弘一人,而且要提醒每一个人:当我们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只知道积聚而不知道散
0评论2024-01-2350
油灯中的父亲
一盏油灯\陪我走过了\一段最孤寂的路\而今\油尽了\灯却未枯。他俯身在病重的父亲榻前,流着泪读出了这首小诗。床边的小桌上,一盏小油灯点缀着微弱的光芒,在两个男人长短不一的呼吸中摇曳不止。这盏小油灯比他还要年长,这是父亲当年下乡时母亲送给他的
0评论2024-01-2351
囊萤和映雪
晋朝的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夜里读书,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冬天常常站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读书。于是,这两个人苦学的名声被人们到处传颂,大家都把囊萤和映雪作为学习的典范。有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
0评论2024-01-2217
午夜有“鬼”添灯油
二十几年前的那年,我刚满18岁,由于粗通些许医学,便被公社抽派到一个叫“鬼子洼”的偏僻的村卫生院去当医生。我住宿的地方被村长临时安排在两间紧挨着一片乱坟茔的破草屋里。据说这屋主人是个孤老太太,半年前因生活所迫,外出讨饭,一直未归。我对村长满
0评论2024-01-2085
绝对儿
那一年,有位穷书生去赶考,既没有书童也没有家丁更没有代步工具,只好自己背着书箱,苦哈哈地步行。少不了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走了一个月,这一天离京城也就不远了。来到一个荒郊野外,好歹有一个偏僻小店,便赶去投宿。店子不大,大多是赶考的举子到这投宿
0评论2024-01-2071
母亲留给他的66瓶灯油
他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北一个贫寒的小村。村里人世代为农,日子山寒水瘦。抱着饿得瘪瘪的肚子,那些纸质发黄的书,成了他最好的“食粮”。那年月,家里点的是油灯,一大家子,只有主屋里点一盏。天一黑,父亲便赶着他们上床,为的是省些煤油。他要半夜起
0评论2024-01-2025
映雪囊萤
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0评论2024-01-1835
映雪囊萤成语故事
拼音nángyíngyìngxuě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0评论2024-0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