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表示吉利。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 “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群众在四周跪拜。
寺院还举办酥油花(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日。大河地区各部落祭鄂博的时间不尽相同,长沟、亚乐等地是六月初一,水关乡西贫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鄂博是用五、六米长的松木椽子做成的。过去,每户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长去祭鄂博。凡给鄂博许愿用的“圈神羊”,从小就不剪毛,长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须是青山 羊或白山羊(均为公羊),并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红、绿布条拴上做标记,等到小羊长到六七岁祭鄂博时宰掉。
此外,在大山还专门设有鄂博台子,第年由部落派两名称作“会手”的人轮流负责准备工作。祭鄂博这一天,人们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缠有羊毛;人们还要就地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请僧人念经,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水,在羊全身颤抖时宰掉。羊肉分给大家,喇嘛分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四月大会是斋戒,寺院的喇嘛,法台及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开斋那天群众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后,吃一种用大米饭拌酥 油抒成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点斋团子。 九月和十月大会,是宗喀巴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举行一般的纪念活动。
山高怎阻野云飞
山高怎阻野云飞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辞行。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决心考他一考,便
0评论2024-01-2445
一切随缘
一切随缘酷夏,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的一片枯黄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草又干又黄,马上就要死了,这太有损我们寺院的美观了,我们应该在这儿再撒些草籽。”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许多天过去了,小和尚因为没有得到师父的任何吩咐,不禁暗自着急。
0评论2024-01-2445
肉身佛
肉身佛归省禅师担任主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有一天,主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有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吓得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0评论2024-01-2464
棺中鬼手
棺中鬼手从前,萧山有个名叫陈景初的人,长期在天津客居。后来收拾行李打算回到老家去,当他走到山东地界的时候,正赶上当地闹饥荒,穷苦百姓被饿死的不计其数,因此,旅客稀少,客店萧条,一般不留人住宿。陈景初没办法,只好借住在一个寺院里。陈景初在寺院
0评论2024-01-2469
别人的和自己的
在南北相对的两座大山上,各有一座寺院。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去买菜。两个小和尚年轻气盛、都不服对方,在市场上相遇,经常或明或暗地较劲,互试机巧。一天,南寺院的小和尚问:“你到哪里去?”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脚到哪里,
0评论2024-01-2335
小境界
在佛教中,有108种烦恼之说,佛教的理想就是克服这些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佛家认为要从“心”开始,曰“修心”。常见的修心方式是数佛珠,佛珠以108颗一串者为“上品”,用手缓缓捻动这108颗念珠,便可破这“百八烦恼”。还有
0评论2024-01-2356
唐懿宗李漼是谁?真的有人假冒他行骗吗?
假冒皇帝是什么罪名?那假冒皇帝去招摇撞骗呢?唐懿宗李漼就遇到过这种事,他怎么就这么倒霉呢?李漼是唐代第十七任皇帝,他是被宦官们拥立上位的皇帝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好皇帝就应该是勤政爱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那样的,可李漼倒好,根本不想
0评论2024-01-2357
自比诸葛亮的王昭远生平简介 王昭远的结局
一部《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位神机妙算的忠臣与智者,就连司马懿也曾不得不甘拜下风。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自比诸葛亮,最终却成为大家的笑柄。这个人叫做王昭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大臣。他哪里来的勇气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王昭远的家
0评论2024-01-2339
法海的俗名是裴文德吗?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
一部《白蛇传》将高僧法海塑造成拆散别人家庭的坏人,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历史上真实法海的神秘面纱,他到底是何许人也?法海,俗名为裴文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在《白蛇传》中有一幕很出名,那就是水漫金山,法海将许仙诱
0评论2024-01-2349
心灵比眼睛更真切
清觉禅寺的心明禅师,是一位盲人,他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而他脸上常年挂着祥和的微笑,更是令人为之动容。有一天,心明禅师正坐在寺院的石凳上晒太阳,有一位信众看到他笑眯眯的自在相,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
0评论2024-0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