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张爱玲的“鞋子悲剧”

2024-01-25 01:28790

早年我读张爱玲,感觉张爱玲和她的文字,就是一朵海上花,字近人远。

中年以后,对文字更有通感,也因为生活,突然就读懂了张爱玲。特别是她中年后的文字,我觉得更如她的生活:灰头土脸,落魄无助。小说中人物的奋力挣扎和寂寞无助,其实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最真实的张爱玲。

1961年,张爱玲在香港做编剧,给丈夫写过6封信,写信时的身份是“赖雅夫人”。其夫赖雅那时已经是美国过气的作家,中风瘫痪后,还得靠张爱玲养活。张爱玲是应宋淇之邀,到香港写剧本,赚取夫妇俩在美国的生活用度。

为了赶写剧本,张爱玲已是急得眼睛出血。可偏偏美国的出版社,还来了份退稿通知。民国才女,人过中年,又无子女,在美国还有一个“老夫”要靠这“少妻”的一支笔“讨生活”。张爱玲一时间经济上极为拮据,被迫接受“最有失尊严的痛苦安排”:向宋淇夫妇借钱过活。

在我41岁那年的冬天,也有过几乎和张爱玲一样的境遇:辞职做主妇,照顾晚生的两个女儿,写出的文章大部分遭遇退稿,物价不停上涨,生活拮据。所以读到张爱玲信中的句子“要等到农历年前大减价时才能买得起一双较宽松的鞋子”时,我一下子失去控制,泪水盈满眼眶。

写《传奇》的大作家张爱玲,居然也会遭遇如此境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白水咖啡
20多年前,父亲和母亲在上海读大学,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在周末的下午,相约在学校对面的咖啡厅,手持一卷书,静心品读,隔窗望街,畅谈人生。一杯咖啡陪伴闲暇时光,惬意盈怀。时日一久,爱情诞生了。父亲家穷,为了和母亲一起品咖啡,总是节衣缩食。

0评论2024-01-2457

救命
儿子十二年寒窗终于考上大学了,是方圆几十里大大小小村乡几十年来唯一的大学生。可作为父亲的黄常却是又喜又愁,愁的是现在这拮据的经济状况实在是难以拿出4300多的学费,愁归愁,但黄常几代都是在乡下里苦过来的人,一心盼望下一代能像一支箭飞出这重重

0评论2024-01-2121

茶和水的爱情
她叫抹茶,他叫若水。大学毕业后,她跟着他来到温婉美丽的江南古城,从此像茶和水,再也分不开。两个人租了一间小房子,过着拮据的日子。他好不容易在一家新开的分公司里,谋到了一个职位,只是这家新公司许多环节不健全,公司里连个餐厅都没有,午餐需要自行

0评论2024-0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