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陈锡文:不能再对不起农民

2024-01-25 01:24810

4年前我采访陈锡文的时候,他说,中国农村的水利设施,长则七八年,短则三五年,会出现全面的崩溃。

现在的局面我们都看到了,结果就是今年首次出现夏粮减产。

很多人觉得没粮有钱可以买,但陈锡文认为这条路走不通。他说:“1996年年初,我去芝加哥的期货市场,总裁非常好心,请我们在那儿吃早点。因为他的办公室就在交易大厅的上面,大玻璃是透明的,吃完早饭我们想过去看,这个老总一把拉住我说,你千万不能过去。我问为什么,他说底下一看中国人又来了,今天玉米一定是涨停板。”

陈锡文说,吃不吃亏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果你真的不够了,拿钱去买,第一,全球从数量上来说救不了你;第二,你会把全球的粮食市场搞乱,让所有人都吃不起粮食。

“你说那时候中国人被看成是什么?是个搅局的人,是个威胁。”

我当记者10年,采访陈锡文多次,这一次觉得他格外忧虑。

2010年,他就怕这18亿亩的耕地守不住。

各地要加快城镇化,都盯着这地呢,纷纷说房价高就是因为不放地。

总有读者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当地拆村并庄的事搞得如火如荼。陈锡文说这就是变着法儿要农民的地,再把这些挪出来的地变成建设用地,这是违法的。“农地农用,你把农民挤出来了,你让他们干什么去?”

我说:“现在也有很多地方说,取消户籍差别,给农民一个市民户口。”

“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社保,你在城里敢跟哪个公民讲?住宅是农民的合法财产,而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你要获得公共服务,就要拿你的财产来换?没有过这种事情,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平衡。”

农民不愿意,但是很多人没办法。

我问他:“有一部分农民意见很大,他们觉得,不是自己不愿意种地,而是因为很多时候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耕地很容易就被征走了,用不着征求他们的意见。由此而生的群体性事件也很多。”

“是,我自己下去也见过。镇里来征地,或者说最多是县里发了个告示,农民确实没有了解。告示是贴了,但是你征地的权力是经过哪一级的批准,我们无从知道。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多违法用地的现象,但是没有人去纠正、处理。”

“很多时候,农民向媒体反映地方政府动用警力来强制性地征地。”

陈锡文说:“强制当然会把一些矛盾激化。

从保护自己的角度说,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忍气吞声,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由此积累的社会矛盾是非常多的。”

他说,所以,第一,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征地,拆房子也好,拆村庄也好,一定要遵守国家给你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随便乱超;第二,如果是拆村并居,把指标拿过来了,那么你得跟农民讲清楚,我拿你的地是在哪儿卖,卖了多少钱,是100万元就得还人家100万元,是1000万元就得还人家1000万元。不能说你看我给你盖了一栋好房子就行了,其实大头还是你赚走了。

“那他会说,农民也是愿意的呀。”

两年前,我们做了一期《征地破局》,也是采访陈锡文,说到征地这事情本来应该像卖大白菜一样,买的卖的直接谈就可以了,现在一定要政府征地,再倒一手,农民拿的只是5%的小头儿,吃亏吃大了。

我们采访他时,说到征地改革的突破,就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农民可以直接和开发商谈,是出租还是入股,还是以其他的形式参与经营。

两年后,我问他:“有人说,这个口子是不是开得太小了?

陈锡文说:“是不大,但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它是朝缩小征地规模的方向走的。”

这句话里埋着很深的意味,我想问明白:“那这个方向是不是政府以后要逐步退出非公益性的征地呢?”

他说:“我觉得是这样。”

但什么是公益,什么是非公益,这个目录编了好几年,还是没有编出来。

陈锡文说,在成熟的市场国家,这就是常识——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社会有好处,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有好处,还是你用来挣钱的,大家一望便知。当事人不愿意,可以上法庭,陪审团一议,大家都能看明白。他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很片面的理解,似乎我一说公益性,当事人就得吃亏。我把地让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凭什么还要叫我在经济上吃亏?这就讲不过去了,对吧?”

“那政府会问,难道公益性征地我也按市场价格给你吗?”

他说:“不按市场价格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说在北京,我已经从市中心、繁华区、最便利的地区搬到三环、四环、五环以外去了,我做的牺牲还不够吗?那么我的住宅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善?面积略大一点,条件略好一点,我没别的要求,你让我买得起那样的房子行不行?”

我确实有点忍不住了:“但是一定有一种声音说,您这样的说法会鼓励出更多的‘钉子户’。”

陈锡文说:“其实‘钉子户’在任何国家都有,大多数人在拆迁的过程中,在征地的过程中,不是不讲道理。特殊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特殊对待。对农民来说,你征的是土地,但你拿走的是我的工作岗位、我的就业机会。你光说补我房子,补完了我的就业怎么办?”

曾经,一位老农民跟他说:“现在总说城乡统筹,统筹我们都很欢迎,但是你们多帮我们筹着点,不要只想着统我们的地。”

这话让他很感慨,所以他说真正的城乡统筹,房子的形式、大小还是次要的。“如果能把这条路铺平,让一个人从犄角旮旯走到最繁华的地方,他都觉得他在这张社会保障网的保护之下,有生存的能力,那就算成功了。”

这些年我采访他,他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一句是说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的话,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第二句话是中国未来的一个大的坎儿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儿能不能过得去。我问他,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他说:“我想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没有人否认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中是最弱的一个。”

“但也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农业在GDP中也就占11%,反正比例也不太大,用不着太去在意农业的事。”

陈锡文说:“美国农业占GDP不到2%,日本农业也占不到5%,但每一个人还是离不开它。从现在的情况看,我觉得农业越来越不堪重负。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所以我说如果中国出问题,很大的问题是出在农业上。另外,这么多人进城往哪里放?来做什么?城乡关系怎么处?所以我想今后的发展,有两个方向要把握好——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行不悖地双轮驱动,这样才能做得好。”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瓦岗军开仓分粮
瓦岗军首领翟让,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吏,因为得罪了上司,被打进牢监,还被判了死罪。有个狱吏同情他,跟他说:“我看你是条好汉,怎么能在牢里等死呢。”一天夜里,狱吏偷偷地砸了镣铐,打开牢门,把翟让放了。翟让逃出了牢监,逃到东郡附近的瓦岗寨,招集了

0评论2024-01-2574

冲天大将军黄巢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

0评论2024-01-2593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

0评论2024-01-2572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王朝一面对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紧对人民剥削,加重税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灾难。公元1130年,金兵攻占了潭州,抢掠了一阵走了。接着,有一个被金兵打败的宋朝团练使孔彦舟,带着一批败兵残卒在那里趁火打劫,催粮逼租。当地百姓忍无可忍,在钟相带领

0评论2024-01-2571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

0评论2024-01-2568

揭秘:朱德为什么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
打游击的专家朱德是打游击的专家,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总结出“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战法。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朱德身强力壮,所以能和士兵们一起生活,与他们密切接触,从而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朱

0评论2024-01-2577

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长沙城那条有名的营盘路,俨然一条现代都市繁华的街道,却立着一尊辛弃疾的塑像,看上去自是英武

0评论2024-01-2589

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
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财富档案他只有一张小学文凭,却能用不同的语言跟人打交道;父亲因为一美元的贷款给人打死,他却无息把钱贷给分文不名的贫民。他以一种极不正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民主,并在法律禁止垄断的空隙间,秘密建成了遍布欧美的

0评论2024-01-2572

商业巨擘西尔斯
商业巨擘西尔斯一开始,西尔斯就把他的主要销售对象放在农民身上。那时,美国农民购买东西大都是到当地普通商店。这些商店效率低,价格高,品种少。因此,如果有一些价廉物美的商品送下乡,就大受农民的欢迎。西尔斯从他转手买卖怀表中得到启发,他便四处打听

0评论2024-01-2477

李老汉进城
李老汉进城李老汉的儿子李犇出生时母亲因大出血去世,一个男人在丧妻的悲恸中再照顾一个哺乳期的婴儿是何等艰难。村中有在哺乳期的妇女主动把李犇接了过去,在奶水不足时都是先李犇后自家孩子。随着李犇渐渐的长大,村中没有哪家的饭他没吃过,没有哪家的炕他

0评论2024-01-2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