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曾凡一,科学可以很美丽

2024-01-25 01:17720

眼前的曾凡一身材娇小,一头长及腰部的长发,你绝对想不到,她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是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更令人诧异的是曾凡一的艺术细胞:习钢琴,登台演出,曾经签约唱片公司,走上音乐家之路。也许正如她自己所言,“科学需要客观的逻辑思维,而艺术则是主观的形象思维”,她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和统一,搭起一座属于自己的梦之桥。

在科学的讲台上,曾凡一可以严谨、稳重、思路清晰、侃侃而谈;在舞台上,她光彩夺目、热情奔放,用歌声描绘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位“跨界才女”的人生丰富多彩,将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科学的种子在发芽

曾凡一出身子书香世家、科学之家。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从事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研究。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曾凡一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实验室里成长,年仅10岁就穿着白大褂像小大人一样摆弄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对她来说,这个世界正如爱丽丝的仙境一般,有着太多神奇的地方。父母做实验,她也在其中探索一些属于自己的“科学发现”。

木匠的孩子生来会钉钉子,在实验室里长大的曾凡一在玩乐的过程里无形中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一次加错了样品,曾凡一觉得自己闯了祸,没想到父母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她,因为从她的“失误”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这让她高兴万分,“原来,很多科学的新发现会从偶然的事件中浮现出来。要做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要善于分析问题,关注每个细节,从而找出最好的方案。”

跟着父母的曾凡一十几岁时就体会到,科学并不是幼年时在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而是需要深入地实践才能得出严谨的真知。当时曾溢滔、黄淑帧夫妇的实验室参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血红蛋白病普查工作,曾凡一跟随父母一起上山下乡,采集样品,即使满身蚊子包,喝的水要以“口”来计算,也没有人会特意照顾从上海来的娇小姐,她反而要在关键的时候充当父母的小帮手。第一战线的不眠不休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都给她上了宝贵的一课。“科学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很多疾病来自于遗传,假如攻克了遗传难点,就可以拯救很多人。”曾凡一心里有一个“想要弄明白”的种子慢慢地在发芽。

1988年,曾凡一飞往美国,在加州大学主修生物专业。4年的大学课程,3年她就修习完毕。随后考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成为6000名报名者中最终入选的6名医学和理学双博士生之一,获得全额奖学金,同时她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该学位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时候,曾凡一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天,工作到半夜,累了就地躺两三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毕业后毅然回到上海,一心报效祖国。

2009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小老鼠诞生的科学论文,这是曾凡一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这只可爱的小老鼠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造”出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是遗传学历史上突破性的飞跃,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必须推倒前浪,否则就是后辈的失败。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反而让曾凡一坦然,她的研究和父母一脉相承,面对优秀的父母,从小心中就有一种“挫败感”:“无论怎么做,都赶不上他们,这反倒让我释然了,干脆认真做好自己,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就行。”这种挫败感,使她一路走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坚强面对。

科学绝对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脑力和体力的相拼,有时候靠一往无前的勇气并不能达到,科学有时候就如寻觅桃花源一样需要偶然和机遇。“工作累了,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时候,就唱唱歌,吹一曲萨克斯;夜里灵感来了,就作曲。这既是一种休息,也是练习音乐技艺的好办法。”曾凡一将音乐视作科学的灵感来源,这样她才会更加投入其中。

音乐和科学都是一生不能放弃的爱

曾凡一的另一面活跃着艺术家的细胞。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20几岁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上海举办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一位好友极力劝说曾凡一报名参赛。本来报的是二重唱,但母亲鼓励她参加独唱比赛,结果出乎意料地得了独唱第一名,从此成为上海青年宫学生艺术团的独唱演员。她把音乐当做上课以外最热衷的爱好,却没想这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曾多次面临人生巨大的诱惑和转变。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她的面前摆着一份著名唱片公司的合同,假如点头,从此就会走进造星工厂,出唱片。成为明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绚烂的一面,将爱好与事业融合在一起。面对如此两难的抉择,父母将这个决定交给了曾凡一自己。

最终她第一次决定对音乐Sayno。

“我需要去念书。那时候我觉得和音乐相比,我目前只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完成对科学的梦想,留学美国,成为未来的科学之星。”她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但是她内心对于音乐的热爱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只是将它珍藏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等待有一天蓄势萌发。

1993年,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曾凡一又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要休学两年到北京做音乐。当她提出这个要求时,父母诧异了。已经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曾凡一放着大好前途不走,却一定要走坎坷的小径?她的未来会不会是一个半途而废的科学家,或者是一个半吊子的音乐人?曾凡一默默不语,没有奋力的争吵,也没有任性的哀求,她用当时最新潮的电子合成器连着10天创作出十几首不同风格的交响乐曲,第八天感动了母亲,第十天打动了父亲,父亲说,这可能就是曾凡一一生中的闪光点。

她终于得到父母的支持,给予两年的时间去尝试。曾凡一只身前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开始她的音乐之旅。在北京,她的原创《红帆》拍成了MTV获得CCTV音乐大奖,还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

1995年父亲去北京参加两院院士会议,看到女儿在音乐上的出色成绩也犯了难。会议间隙,17位院士为了曾凡一的事业生涯抉择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其中16位支持曾凡一走专业音乐道路,因为不希望她浪费了难得的“绝对音高”。仅有一位持反对意见,但在听了她两句清唱之后却又马上改变了态度,支持她的音乐之路。

音乐让科学之路更开阔

两年后,曾凡一却又暂时告别了对于音乐的热爱,重新飞往美国完成自己的学业,用母亲黄淑帧的话来说,她回到了科学的怀抱,因为她生来就应该是一个科学人。但是这段音乐生涯却为她留下了永恒的轨迹和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

两年休学之后,曾凡一回到美国,签约了美国某大唱片公司的同时,“最终选择了完成学业”。“因为权衡之后,我发现我需要改变自己的直线思维,并不是要做一件事就只能是这件事,两件事是可以齐头并进的,没有必要舍弃一方。”在艺术与科学的天平上,曾凡一的理解是:科学和艺术不可分割。科学始于想象力完成于逻辑推理,而艺术始于逻辑完成于想像力,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成现实。

曾凡一并没有因为休学觉得可惜。“这使我更好地融入了社会,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学生,都是比较直线的思维,认为读书就是一直读读读,读下去,思路不够开阔。”

到现在,曾凡一先后在中国和美国举办了多场个人演唱会,而最新的个人音乐会也在筹划中。曾凡一拍摄过8部音乐电视,在拍《当我们老了以后》时,父母还亲自上阵为女儿当配角。

“更喜欢哪个自己?”这是曾凡一常被问到的问题。“其实我只有一个自己。别人看到的两个不同的曾凡一,其实就像用几个不同角度去看问题罢了。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使科学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而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同时做这两方面的事,对曾凡一来讲是很幸运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使得我在科学上思维和别人不太一样,或者说它给了我很大的创造力。”

音乐让她每一天都拥有快乐的心境,而心境快乐了则一切都不是问题。“永远在学习”和“必须去尝试”正是她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最珍贵的品格,这样才造就了她,使得她在科学与艺术的天空中能够自由翱翔。正如很多人所言:“中国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大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

0评论2024-01-25205

慈禧太后随葬夜明珠为何物
失落的珍宝慈禧太后死后葬于定东陵。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依然奢华无比,陪葬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传说,慈禧临终时,嘴里被塞进了一颗夜明珠,据说可保尸骨不化。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率军队炸开了定东陵,将陵墓内的

0评论2024-01-25124

牛顿有时也不开窍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也不开窍。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

0评论2024-01-2576

爱因斯坦:科学巨人曾是彻头彻尾的笨学生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

0评论2024-01-2580

牛顿,你牛什么啊?
牛顿老师在科学圈里曾经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贵族,人称牛爵爷,官至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说他有权势并不仅是官大,主要是贡献大。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四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

0评论2024-01-2578

科学之外的牛顿
迷恋“炼金”的大学教授牛顿是一名炼金术的狂热爱好者,一直相信点石成金的可能。1936年,一批未公开的牛顿手稿被送上了拍卖台,最终以高价拍得手稿的,竟然是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这部分手稿是牛顿自20岁至45岁期间在剑桥时留下的“普

0评论2024-01-2593

世界上最有名的大脑
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虽是一介平民,但在去世后,大脑被科研机构保存了下来。这是因为莫莱森是世界上“最健忘的男子”,他的大脑具有无可比拟的科研价值。莫莱森出生后,就有严重的癫痫症,到27岁时,癫痫症变得空前剧烈,每

0评论2024-01-2583

在民族的空白处栽种的人
(一)在飞机上看书,无意中翻到一张照片。这个人我不认识,却在看到时愣了一下:很少能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是他,破格选送年仅19岁的李

0评论2024-01-2561

“异类”杨明秋和他的蜘蛛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每年生生灭灭数也数不清的互联网企业里,杨明秋和他的蜘蛛网,都是“异类”。杨明秋这个人,在一众互联网创业者中,显得有点非主流。与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马云这些如雷贯耳的巨头相比,他们大都是辍学创业,或者创业时学历并

0评论2024-01-2573

老板后来成了总统
二十世纪80年代,印度一家研究所刚刚上马一项重要的工程,大约70名科学家没日没夜地工作着,他们的压力很大,老板的要求又高,搞得所有人都很紧张,但又都对老板很忠诚。没人想辞职。有一天,一名科学家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怯生生地对老板说:“先生,我答

0评论2024-01-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