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我要用中文”

2024-01-24 10:35610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4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

美国总统福特在发给丁肇中的贺电中说:“基本知识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上的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丁肇中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做翻译?”

丁肇中答:“我自己做翻译。”

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丁肇中是要将荣誉献给自己的祖国。”

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期盼美中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

就这样,这位美国驻瑞典大使碰了一鼻子灰。他大概永远也不会理解:丁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的公民,为什么会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也有人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词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问道:“那您当时选择中文的目的是什么?”

丁肇中答:“就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文。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主持人问:“但是您在用中文做演讲的时候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人、现场的人,都是听不懂的?”

丁肇中答:“那与我没关系。因为它是全球广播。”

主持人为了进一步验证和确认自己的判断,又问:“您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或者说中文的人能够听得懂?”

丁肇中只答了一个字:“对。”(蒋光宇)

……

人生哲理: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履行热爱祖国的天职是一种最纯洁、最温柔、最敏锐、最强烈、最高尚和最值得敬重的行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丁肇中:用探索写一段中国情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起源。2012年7月14日,丁肇中带着自己的第三代回家(山东日照)了。为了回家,丁肇中的夫人苏珊特意给自己的外孙女和外孙起了中国名字。外孙女婕德叫“美玉”,外孙则用了丁肇中父亲的名字,叫“观海”。“让孩子知

0评论2024-01-2577

谦虚是一种自省
谦虚是一种自省游宇明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

0评论2024-01-2459

没有人全知全能
没有人全知全能    2004年11月,丁肇中受我国南京某大学之邀到该校做报告。在报告会上,学校的许多学生都向这位科学巨匠踊跃提问。在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丁肇中对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自己所能认真地予以回答。丁肇中认真

0评论2024-01-2449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

0评论2024-01-1849

丁肇中的“不知道”
丁肇中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然而,这个题目却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丁肇中的‘不知道’是指什么呢?”于是,我开始了探索之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我了解到丁肇中是因为他曾经在一场天文学讲座中提出了一个“不知道

0评论2024-01-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