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杨利伟:一飞冲天 千年梦圆

2024-01-23 12:54540

2003年金秋,他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国家授予他“航天英雄”的荣誉称号。随着他的成功返航,全世界也为之瞩目,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舞台从此更加广阔。

时至今日,他说他仍无法承当这样的褒奖,因为他是代表祖国和人民出征。他也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都在努力仰望天空,天空也赋予他更广袤的人生。

锤炼锻打铸就英雄出征

1983年,杨利伟高中毕业,正好赶上空军招飞。那年,他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

杨利伟在妻子张玉梅的理解和支持下,1993年初,来到驻川航空兵某团,用了两年多时间,他终于飞完了歼击机的基础课目,掌握了全部技能。到1996年为止,他基本年年飞全勤,总共安全飞行1350小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天候”歼击机飞行员。

不仅要飞好,还要飞得更高。当他得知要进行航天员选拔时,心中对这份神圣职业的向往便无可抑制地萌生了。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其间的艰难曲折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关,仅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就有厚厚的600页。对当了10多年飞行员、习惯了长期户外训练和飞行的航天员们来说,实在是一种考验。基础理论结业考核,杨利伟得了93分,在同一批选来的战友中成绩名列第一。

闯过航天基础理论这道关,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训练又开始了。每一项训练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训练中心,杨利伟和战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改装的失重模拟飞机进行失重训练。云海中,飞机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让他们反复经受失重条件下的适应考验。在国内,模拟器训练,炎热的盛夏,他和战友要穿上保暖内衣、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体重都要明显下降;他们还被拉到各种野外环境中进行沙漠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

“我至今也不觉得,自己有过人的聪明,关键是用心和用功,而用功的关键在于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困难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里湿滑的石头,一不留神就可能让你滑倒,然而了解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却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让它们变成帮助你渡过河流的助力。在一次次体能和心理的超负荷训练后,我慢慢摸索到一条规律: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接近成功了。”从走进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行列那一刻起,杨利伟就把为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

凯旋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10、9、8、7……”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响彻在发射场上空。 听到“4”的时候,杨利伟下意识地举起了右手,冲着摄像头的方向庄严敬了一个军礼。“这是飞行程序中没有安排的。”他说,“但在那个万众瞩目的神圣时刻,只有敬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2、1……点火!”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幸运的是,经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共振问题,在以后的飞行任务中再没发生此类情况。

进入太空,杨利伟享受着失重的快感,看到蔚蓝的地球,他不禁发自内心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感到自豪,为全人类的伟大感到骄傲。他深深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飞行,而是代表所有中国人。他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并把日志举到摄像头前,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激动的心情。

2003年10月16日 执行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返回西郊机场被欢呼的人群抛起 (摄影:朱九通)

“备战神舟五号任务期间,我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困难”

2001年底,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得了严重的肾病,经常腰疼,杨利伟当时训练紧张,而5岁的儿子又需要人照顾,杨利伟妻子的病一直拖了大半年没有去检查,直到出现尿血才慌忙去了301医院,当时就留院治疗,并做了穿刺手术。他的妻子术后第二天,杨利伟要去吉林进行飞行训练,这些训练都是一次性的,无法补课,走还是不走,他的心里充满痛苦和矛盾。

那晚,他在妻子病床前坐了整整一夜。他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故作轻松地动员他按计划参加训练。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妻子每个月都有10天要在医院里度过,他都要提前开好转院单,把妻子送到医院办好手续,再赶回航天城继续训练。他的妻子住院时,儿子没人照顾,大队特批他可以住在家里,每天照顾孩子入睡,10点后他开始自己的学习,第二天清晨把孩子送上学校的班车,再赶回去继续训练。

在家里,杨利伟和妻子分工明确,家务一般妻子做得多,但涉及到电器之类的都归杨利伟管。去发射场前,杨利伟对妻子说:“我教你调调电子闹钟吧。”张玉梅说:“我不学,等你平安归来,你自己调。”

这些年来,杨利伟与妻儿聚少离多,心中总有几分歉疚。

“我深深知道,是祖国和人民选择了我,是千千万万科技人员托举着我飞上太空,而飞天正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职业和事业、初心和使命。”神舟五号飞行结束了,世界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看到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历史跨越!世界也从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和中国军人的风采。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初探太空之后并未止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天地往返到空间出舱,从交会对接到太空驻留,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等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载人航天迎来了空间站建设的新时代,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脚步将会迈得更高更远更稳。我们全体航天员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以拼搏和汗水,共同奋进新时代、再写新辉煌。”这就是杨利伟,钢铁一般的意志,心如止水般的从容。(弟辰晨/文)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刘洋:中国首位“神女”的飞天路
刘洋,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2012年6月16日,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一起乘坐第9艘神舟飞船,飞上距地球3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飞向等候已久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一时间,媒

0评论2024-01-2584

王跃:踏上“火星之旅”的中国人
高额头,浓眉毛,厚嘴唇,笑起来憨憨的,这是王跃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地从垒球4000余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参加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火星-500”的中国人。6月3日,莫斯科近郊的一座灰色砖房内

0评论2024-01-2573

要为胜利找方法
17岁那年,王亚平极力为高考做复习准备,突然听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来他们学校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人数很少,竞争万分激烈。王亚平的体育成绩相当好,同学紛纷鼓励她去试试。当初王亚平不想去,在几个同学的鼓舞下,她最终消除顾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参加

0评论2024-01-2447

小举动赢得大成就
小举动赢得大成就    上个世纪中期,前苏联先进的航天技术曾经令世人折服。当由前苏联研究制造的载人航天飞船首次遨游太空之后,无论是当时到太空遨游的航天飞船“东方1号”,还是当时乘坐“东方1号”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的飞行员加加林的名字

0评论2024-01-2445

景海鹏:心态清零三上太空
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航天员景海鹏三上太空,成为中国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航天员。而成就他的是他的清零心态。他说:“我还没有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拍够呢。”航天员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所以有个行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去

0评论2024-01-2255

他是真正英雄
面对女儿的问题,我无法回答“我并不是英雄,我只是从事着特殊的职业,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激情与挑战,并且一直坚持着。”当自己的努力换不来等价甚至二分之一的回报,他还在坚持着,一次就是十年。十年的时光能带走一切,又能改变一切,却带不走一个男人的坚

0评论2024-01-2049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爱情香椿树常青
种下一棵爱情香椿树“翟志刚,星期天到我家来吃饭吧。”“好啊,正想解解馋呢。”“到时我喊个女孩子来,你们认识一下,你也老大不小了。”“哎哟,我想起来了,星期天还有点事,下次吧……”多年前,翟志刚是空军某部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一级飞行员。除了

0评论2024-01-1964

难以释怀的心愿
难以释怀的心愿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执着于一些难以释怀的心愿。这些心愿或许是早已逝去的美妙时光,或是恍如昨日的梦想和希望。它们如同一封封未完待续的信件,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底,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感叹和回味。小时候,我总是梦想着成为一名航天

0评论2024-01-1745